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辘轳(轆轤)  拼音:lù lú
1.利用滑轮原理制成的井上汲水用具。古人常于井上立架置轴,贯以长木,上面嵌上曲木,缠绠其上,下悬汲水用斗,用手转之汲水。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井上辘轳卧婴儿。」《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也作「鹿卢」。
2.机器上的绞盘。以汽力或杠杆转动,用以起碇或起重。
《漢語大詞典》:辘轳剑(轆轤劍)
剑名。剑首以玉作辘轳形为饰,故名。 唐 皇甫曾 《赠老将》诗:“轆轤剑折虯髯白,转战功多独不侯。” 元 李直夫 《虎头牌》第一折:“腰横轆轤剑,身被鷫鸘裘。”
《漢語大詞典》:辘轳体(轆轤體)
杂体诗名。律诗为八句五韵,作此体者须作五言或七言律诗五首,将第一首起韵的第一句全句,分别置于其他四首押韵的四个位置中,在第二首为第二句,在第三首为第四句,第四首为第六句,第五首为末句。即第一首首句与第五首末句相同。绝句为四句,作此体者须作四首,将第一首起韵的第一句全句,分别置于其他三首的第二句、第三句和末句的位置上。则第一首首句与第四首末句相同。这几首诗的韵节如辘轳旋转而下,故名。 宋 杨万里 有《城上野步用轆轤体》诗。 周瘦鹃 《苏州游踪·双洞江南第一奇》:“这七个字(一片飞云掩洞门)倒是现成的诗句,我们四个老头儿何不借它来合作一首辘轳体诗,倒是怪好玩的。”一说,指联句的一格。 宋 无名氏 《诗谈》:“凡联句两句四句,亦有对一句出一句者,谓之轆轤体焉。”
《漢語大詞典》:辘轳劫(轆轤刼)
佛教语。即中劫。 明 王鏊 震泽长语·仙释:“一增一减,共一千六百八十万年,名一轆轤刼。凡二十轆轤刼,共三万三千六百万年,为一成刼。”亦作“ 轆轤劫 ”。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中:“中劫者,即轆轤劫,初阎浮提人寿八万四千岁,身长八丈,凡过百年,命减一年,身减一寸,过千年,命减十年,身减一尺,减至十岁,身长一尺,则减之极也。自尔復入增劫,凡过百年,命增一年,身增一寸,如是增至八万四千岁,身增八丈,则增劫之极也。如是一减一增,共计一千六百八十万年,名一轆轤劫。”参见“ 中劫 ”。
分類:佛教语
《國語辭典》:反复(反復)  拼音:fǎn fù
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西游记》第三五回:「我老孙再不曾住脚,比急递铺的铺兵还甚,反复里外,奔波无已。」
《國語辭典》:谆谆(諄諄)  拼音:zhūn zhūn
1.诚恳忠谨的样子。《后汉书。卷二五。卓茂传》:「劳心谆谆,视人如子。」
2.叮咛告谕,教诲不倦的样子。《诗经。大雅。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红楼梦》第五回:「尔今偶游至此,设如堕落其中,则深负我从前谆谆警诫之语矣。」
3.反覆多言的样子。《西游记》第一八回:「我老孙丑自丑,却有些本事。替你家擒得妖精,捉得鬼魅,拿住你那女婿,还了你女儿,便是好事,何必谆谆以相貌为言!」《儒林外史》第一○回:「怪道他前日在席间谆谆问表侄生的年月。我道是因甚么,原来那时已有意在那里。」
《漢語大詞典》:九转(九轉)
(1).九次提炼。道教谓丹的炼制有一至九转之别,而以九转为贵。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九转之丹服之,三日得仙。” 元 无名氏 《货郎担》第四折:“恰便似九转飞芒, 老君 炼丹。”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九:“盖仙人以万斛朱沙,十年伏火,九转成此渥丹耳。”
(2).指九转丹或其炼制秘诀。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神仙》:“寻玉尘於万里,守金灶於千年。三尸可度,九转难传。” 宋 苏辙 《唐修撰义问挽词》之一:“九转今犹在,参同岂妄传。”镜花缘第六回:“此草生於开闢之初,歷年既深,故功有九转之妙,洵为希世希珍。”
(3).指官秩相当于从三品。南史·刘亨之传:“ 亨之 出为 南郡 太守,帝谓尚书令 何敬容 曰:‘ 荆州 长史、 南郡 太守,皆是僕射出入。今者 亨之 便是九转。’”旧唐书·职官志二:“凡勋:十有二转为上柱国,比正二品;十一转为柱国,比从二品;十转为上护军,比正三品;九转为护军,比从三品。”
(4).九次迁官。宋史·王安石传:“ 慈圣 、 宣仁 二太后流涕谓帝曰:‘ 安石 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 观文殿 大学士知 江寧府 ,自礼部侍郎超九转为吏部尚书。”按 宋 制,礼部侍郎须九次转官始至吏部尚书。 王安石 由礼部侍郎迳转吏部尚书,故云“超九转”。参阅宋史·职官志九
(5).反复诵读。 元 无名氏 《马陵道》第一折:“我和他十载习兵书,九转能成诵。”
(6).反复翻转。《平山冷燕》第八回:“一霎时,心中就有千思万虑,肠回九转。”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四回:“ 元洪 数月以来,踌躇再四,受功忧乱,五内交萦,回肠九转,忧心百结。”
《國語辭典》:向背  拼音:xiàng bèi
拥护与反对。如:「以问卷调查民意之向背。」《宋史。卷四三七。儒林列传七。魏了翁》:「入奏,极言事变倚伏,人心向背,疆埸安危,邻寇动静。」
《漢語大詞典》:万虑(萬慮)
(1).反复思考。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 魏文 下詔,辞义多伟,至於‘作威作福’,其万虑之一蔽乎!”
(2).思绪万端。 唐 韩愈 《感春》诗之四:“数盃浇肠虽暂醉,皎皎万虑醒还新。” 清 陈梦雷 《西郊杂咏》之三:“俯仰念物化,万虑此俱寂。”
《漢語大詞典》:三叠(三疊)
(1).古奏曲之法,至某句乃反复再三,称三迭。 宋 苏轼 《仇池笔记·阳关三迭》:“余在 密州 , 文勛 长官以事至 密 ,自云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
(2).三首。 宋 岳珂 桯史·李白竹枝词:“是夜宿於驛,梦 李白 相见於山间。曰:‘予往謫 夜郎 ,於此闻杜鹃,作《竹枝词》三叠,世传之不子细,忆集中无有,三诵而使之传焉。’”
(3).犹三通,三遍。 宋 梅尧臣 《初冬夜坐忆桐城山行》诗:“书之空自知,城上鼓三叠。”
(4).犹三折。指 庐山 三迭泉 。 宋 戴复古 《庐山》诗:“九叠屏风三叠水,更无诗句可形容。” 元 李洞 庐山记:“四围峦障欲合,泉若琼帘,从空悬布,为三叠而下。”
《漢語大詞典》:还复(還復)
(1).返回,复归。汉书·赵充国传:“豪 靡忘 使人来言:‘愿得还復故地。’”《后汉书·光武帝纪下》:“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宜且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令还復民伍。”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楚子 使 薳射 城 州屈 ,復 茄 人焉” 晋 杜预 注:“还復 茄 人於 州屈 。”
(2).回复;恢复。后汉书·献帝纪:“詔除 光熹 、 昭寧 、 永汉 三号,还復 中平 六年。” 晋 王嘉 拾遗记·周:“使发其国之时并童稚,至京师鬚皆白。及还至 燃丘 ,容貌还復少壮。”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蓝摩国:“太子解其上服,授与猎人。猎人得已,还復天身,持所得衣,凌虚而去。”
(3).反复,接连。荀子·宥坐:“ 子贡 观於 鲁 庙之北堂,出而问於 孔子 曰:‘乡者, 赐 观於太庙之北堂,吾亦未輟,还復瞻被,九盖皆继;被有説邪?匠过絶邪?’”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所过发奔命兵,移檄边部,共击 邯郸 ,郡县还復响应。”
(4).仍然。宋书·隐逸传·陶潜:“郡将候 潜, ,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復著之。” 隋 薛道衡 《豫章行》:“偏讶思君无限极,欲罢欲忘还復忆。” 明 刘基 《遣兴》诗之四:“飞蚊何营营,绕鬢鸣相煎。拍之不胜多,挥去还復前。”
(5).用在问句里,表示选择。犹还是。朱子语类卷三:“不知 魏公 是有此梦,还復一时用兵托为此説?”
《國語辭典》:往返  拼音:wǎng fǎn
去与来。《文选。曹丕。与吴质书》:「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初刻拍案惊奇》卷一:「我们多有货物将去,兄并无所有,觉得空了一番往返,也可惜了。」
《國語辭典》:辗转(輾轉)  拼音:zhǎn zhuǎn
1.翻来覆去睡不著觉。汉。秦嘉〈赠妇〉诗三首之一:「长夜不能眠,伏枕独辗转。」唐。白居易〈长恨歌〉:「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也作「展转」。
2.曲折、间接。如:「这消息是辗转得知的。」也作「展转」。
《國語辭典》:郑重(鄭重)  拼音:zhèng zhòng
1.慎重,谨慎小心。《红楼梦》第一九回:「黛玉见他说的郑重,且又正言厉色,只当是真事。」《文明小史》第二三回:「洋人去后,万帅回辕,见制军待洋人那般郑重,自己也就收拾一间西式屋子出来。」
2.殷勤。唐。白居易 庾顺之以紫霞绮远赠以诗答之诗:「千里故人心郑重,一端香绮紫氛氲。」唐。李商隐 无题诗:「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
《國語辭典》:来复(來復)  拼音:lái fù
来回、往复。本指易道中由剥至复的过程。易经剥卦坤下艮上,仅剩上九一阳爻,卦气上升,转为坤卦,坤下坤上,一阳不馀,转至复卦,震下坤上,初九一阳始生。故由剥之上九一阳将尽至复卦一阳始生,来复七爻,于时可代表七日。《易经。复卦》:「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唐。孔颖达。正义:「阳气始剥尽,谓阳气始于剥尽之后至阳气来复时,凡经七日。」后亦用来代表七天的循还周期。称一星期为一个来复,星期日为「来复日」。
《國語辭典》:推敲  拼音:tuī qiāo
唐贾岛的诗句「僧敲月下门」,第二字本用「推」,又欲改「敲」,思虑良久,引手做推敲状。韩愈告诉他:「作敲字佳。」遂定稿的故事。见《苕溪渔隐丛话。卷一九。引刘公嘉话录》。后引喻为思虑斟酌。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一一出:「你的北来意费推敲。一封书信无名号,荒唐言语多虚冒。」《红楼梦》第三○回:「因有所感,或者偶成了两句,一时兴至恐忘,在地下画著推敲,也未可知。」
《漢語大詞典》:翻思
(1).回想。 唐 杜甫 《北征》诗:“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 唐 长孙佐辅 《代别后梦别》诗:“翻思梦里苦,却恨觉来迟。”
(2).反复思考。 明 李贽 《答耿司寇书》:“翻思此等,反不如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説是事。”
《漢語大詞典》:却顾(卻顧)
亦作“却顾”。
(1).回顾,回转头看。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刘法师》:“ 公弼 送法师迴,师却顾,唯见青崖丹壑,向之歌舞,一无所有矣。” 宋 叶适 《宜兴县修学记》:“方 周孝侯 童騃纵暴,至比以异物,一旦感激,杀虎斩蛟,从 陆士衡 兄弟,前死不却顾。” 清 黄轩祖 《游梁琐记·裕州刀匪》:“ 汪 探听(囊)掷之,中左臂,负标而逃,絶不却顾。”
(2).犹言反复考虑。 宋 秦观 《盗贼上》:“凡盗贼之首既已伏其辜矣,而刀笔之吏不能长虑却顾,简节而疏目,则往往穷支党而治之。”
(3).犹顾虑。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三:“目击狐鼠之横行,而噤不一詰,岂有所却顾与!” 孙中山 《军人精神教育》:“稍有知识者,虽亦知汉族不宜受治於满人,然终不免迟疑却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