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参酌(參酌)  拼音:cān zhuó
参考、斟酌。《后汉书。卷三五。张纯等传》论曰:「汉初天下创定,朝制无文,叔孙通颇采经礼,参酌秦法。」《三国演义》第一四回:「张飞自送玄德起身后,一应杂事,俱付陈元龙管理;军机大务,自家参酌。」
《漢語大詞典》:稽参(稽參)
考察;参考。汉书·武帝纪:“稽参政事,祈进民心。” 宋 秦观 《代谢中书舍人启》:“上则润色於典謨训誥誓命之文,下则稽参於吏户礼兵刑工之事。”
分類:考察参考
《國語辭典》:文献(文獻)  拼音:wén xiàn
本指典籍和熟知文化掌故的贤人。《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宋。朱熹。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后专指具历史价值的典籍资料。
《國語辭典》:故实(故實)  拼音:gù shí
往日的事实。《国语。周语上》:「赋事行刑,必问于遗训而咨于故实。」《文选。吴质。在元城与魏太子笺》:「赋事行刑,资于故实。」
《國語辭典》:参照(參照)  拼音:cān zhào
参考仿照。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一○:「祥符间禁沈义伦本,自后沈本难得,今亦时见之,可以参照。」
《漢語大詞典》:资考(資考)
(1).资格和考绩。 唐 白居易 《大官乏人策》:“校正欠资考者,不署畿官。” 宋 刘克庄 《水龙吟》词:“做先生处士,一生一世,不论资考。”金史·李石传:“他日,上復问曰:‘外任五品职事多闕,何也?’ 石 对曰:‘资考少有及者。’”
(2).供参考。 李大钊 《史观》:“过去的陈编,汗牛充栋,于治史学者亦诚不失为丰富资考的资料。”
《漢語大詞典》:参合(參合)
(1).验证相合。韩非子·主道:“知其言以往,勿变勿更,以参合閲焉。”
(2).并列。 汉 陆贾 新语·道基:“功德参合而道术生焉。” 王利器 校注:“谓圣人之功德与天地参也。”
(3).符合。《隋书·天文志上》:“推北极里数法,夜於地中表南,傅地遥望北辰纽星之末,令与表端参合。” 明 唐顺之 《秋野殷公墓志铭》:“未几,翁子 文辉 以吾友 施子羽 所为状来请,铭状中事,多与 邦靖 所説参合。”
(4).谓综合观察。 唐 元稹 《与史馆韩侍郎书》:“及乱,则延颈受刃,分死不回,不以不必显而废忠,不以不必诛而从乱,参合古今之士,盖百一焉。”《孽海花》第二五回:“把人事天变,参合起来,只怕国运要从此大变。”
(5).综合参考。《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与天地相应,参合於人,故乃别百病以异之。”明史·范常传:“羣臣集议,间有异同, 常 能参合众言,委曲当上意。” 郭沫若 《棠棣之花》第五幕:“我主要的是参合着战国策竹书纪年史记这三项资料,并没有纯粹依据史记。”
《國語辭典》:材料  拼音:cái liào
1.一切可供制作的原料或可供取用的资料。如:「这个案子真是写小说的好材料。」也作「素材」。
2.适合从事某事的人。如:「他真是做这行的材料。」
《國語辭典》:曲谱(曲譜)  拼音:qǔ pǔ
1.传统学者以记录曲牌体式、句法格律等,以示作词的书。如太和正音谱称为「曲谱」;而以纪录宫调,工尺板眼以示唱法的书则称为「宫谱」。
2.戏曲、音乐等的乐谱。
3.书名。清康熙时王弈清等奉敕撰,十四卷,每曲各详其音律,并加考订。
《國語辭典》:内参(內參)  拼音:nèi cān
1.太监。《北齐书。卷八。幼主帝纪》:「亲率内参临拒,或实弯弓射人。」《资治通鉴。卷一七○。陈纪四。宣帝太建三年》:「太后怒,遣使就内省以弓弦绞杀子琮,使内参以库车载尸归其家。」
2.只供一部分特定人员阅读的资料。如:「此为单位内参,非全部人员可以随意调阅。」
《漢語大詞典》:参一(參一)
参考往事而定于一。 汉 桓宽 盐铁论·论儒:“自 周 室以来,千有餘岁,独有 文 、 武 、 成 、 康 ,如言必参一焉,取所不能及而称之,犹躄者能言远不能行也。”
分類:参考往事
《國語辭典》:附录(附錄)  拼音:fù lù
附于正文之后的记录或参考资料。如:「这本词典后面的附录〈度量衡单位换算表〉,在生活上帮了我很大的忙。」
《國語辭典》:标本(標本)  拼音:biāo běn
1.标,末尾。本,根本。标本指本末主次。《黄帝内经素问。卷一八。标本病传论》:「病有标本,刺有逆从。」
2.经过处理,可长久保存原貌的动、植物个体或器官、或矿物之碎片等。
《漢語大詞典》:参质(參質)
参考质正。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与族孙守一论史表:“足下寒士生涯,不能徒手望人助力,莫若画定正史为断,而以参质羣书、考订同异、弥补缺遗诸事待之日后。”
分類:参考质正
《漢語大詞典》:旁参(旁參)
广泛参考。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三:“该洽之士,或旁参曲证,得其姓名,以慰作者,则不啻遇之旦暮矣。” 清 戴名世 《论史》:“一人也,必有一人之本末。综其始终,核其本末,旁参互证,而固可以得其十八九矣。”
分類:广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