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840,分190页显示  上一页  50  51  52  53  54  56  57  58  59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吕子羽(唐卿 )
王仲元(清卿 )
杨介如(固卿 )
陈淳(安卿 北溪 文安 世称 北溪先生 )
方实孙(端卿、端仲 淙山 )
李冲(道卿 )
倪翼(翼卿 澹斋 )
韩杲卿
毛忠卿
史达祖(邦卿 梅溪 )
高有邻(德卿 )
郝天挺(晋卿 东轩老人 )
商飞卿(翚仲 )
徐文卿(斯远 樟丘 )
蔡梦弼(傅卿 )

人物简介

中州集
子羽,字唐卿,大兴人。大定末进士,仕至陈州防禦使。元光末,为酷吏所诬,以乏军兴系狱。比赦至,唐卿自缢死。朝臣有辨其冤者,诏复官。希颜为制辞云:毁誉之来,在仁贤而不免;是非之论,至久远而乃公。人谓唐卿于此语为无愧。屏山故人外传:吕氏自国朝以来,父子昆弟凡中第者六人,以六桂名其堂。贞干,字周卿,尤自刻苦,酷嗜文书,著碣石志数十万言,皆近代以来事迹。幽隐谲怪,诙谐嘲评,无所不有。在史馆论正统,独异众人,谓国家止当承辽。大忤章庙,旨谪西京运幕,量移北京,致仕。自号虎谷道人。晚年感末疾,又号吕跛子,自作传以见志。閒閒公亦以为笃志君子也。弟士安,字晋卿。卿云,字祥卿。子鉴,字德昭,皆名士。唐卿其从子云。

人物简介

中州集
仲元,字清卿,平阴人,承安中进士以能书名天下历京兆转运司幕官子公茂今在云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隆兴丰城人,字固卿。宁宗开禧间游于边塞,画策不为所纳,遂隐身为道士,入閤皂山。有《隐居集》。
全宋诗
杨介如(一一五八~一二二五),字固卿,丰城(今属江西)人。道士。宁宗开禧间主清江相堂观。后入閤皂山。理宗宝庆元年卒,年六十八。著有《隐居集》,已佚。事见清同治《清江县志》卷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59—1223 【介绍】: 宋漳州龙溪人,字安卿,号北溪。少习举子业,林宗臣见谓“此非圣贤事业”,遂尽弃之。从朱熹学,日求其未至,熹语人以“南来,吾道喜得陈淳”。熹卒,遵训无书不读,无物不格,日积月累,义理贯通,洞见条绪。宁宗嘉定十六年,授安溪主簿,未任而卒,谥文安。有《语孟大学中庸口义》、《北溪字义》、《北溪大全集》等。
全宋诗
陈淳(一一五五~一二一九),字安卿,学者称北溪先生,龙溪北溪(今福建漳州)人。孝宗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乡贡进士。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朱熹知漳州,淳执贽从学,延置学宫。曾权长泰簿(本集卷四《权长泰簿喜雨呈郑宰》《解职归题主簿轩壁》)。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预特试,明年授安溪簿,未及上,十二年卒,年六十五。有《北溪大全集》五十卷等。事见本集附录宋陈宓《北溪先生墓志铭》、门生陈沂《北溪先生叙述》,《宋史》卷四三○有传。 陈淳诗,以明弘治三年抚州守周梁石刻本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北溪大全集》(简称四库本)、清乾隆四十八年陈文芳刻本(简称陈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抄本。
全宋文·卷六七一一
陈淳(一一五九——一二二三),字安卿,号北溪,漳州龙溪(今福建漳州)人。少习举子业,林宗臣见而奇之,授以《近思录》。朱熹守漳州,淳请受教,为学益力,为朱熹晚期得意门生,南宋理学重要传人。居乡不沾名徇俗,恬然退守,然名播天下。忧时论世,感慨动人,郡守以下皆礼重之。嘉定九年待试中都,归遇严陵郡守郑之悌,延请讲学郡庠。十六年,以特奏恩授泉州安溪主簿,未上而卒,年六十五。著有《〈语〉〈孟〉〈大学〉〈中庸〉口义》、《字义》、《详讲》、《》、《》、《女学》等书,门人集其语录为《筠谷濑口金山所闻》。淳子矩编其平生所作诗文为《北溪大全集》五○卷。见陈宓《北溪先生墓志铭》,《宋史》卷四三○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兴化军莆田人,字端卿,一字端仲,号淙山。宁宗庆元五年进士。曾以所著《易说》上于朝,以布衣入史局。有《淙山读周易记》,取朱子卦变图别为易卦变合图,以补易学启蒙所未备。又有《读诗》、《经说》、《太极说》、《西铭说》等。
全宋文·卷七四七六
方实孙,字端卿,一字端仲,号淙山。与刘克庄善,尝以所著《易说》上于朝,遂以布衣入史局,后以风闻罢归。著有《淙山读周易记》二十一卷(存)及《经史说》等。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跋方实孙乐府》、《跋方实孙咏史诗》、卷一○七《跋方实孙经史说》,《宋元学案补遗》卷四九。
李冲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九一四
李冲,字道卿,侯官(今福建福州)人。登庆元五年进士第,为汀州司户参军。历浙东路提点刑狱司干办公事,迁国子录、国子监簿。因病卒于临安,年六十八。见真德秀《国子监主簿李公墓志铭》(《真西山集》卷四五),《淳熙三山志》卷三一。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倪翼,字翼卿,号澹斋,罗源(今属福建)人。宁宗庆元五年(一一九九)特奏名。官潮州司法参军,因与知州议狱不合,挂冠归。卒年八十馀。清道光《罗源县志》卷一九有传。
韩杲卿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庆元六年(1200)任泰州知州。
毛忠卿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庆元五年(1199)任淮南西路提举常平等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开封人,字邦卿,号梅溪。宁宗庆元中,韩侂胄执政,为韩堂吏,掌文书,凡奉行文字、拟帖撰旨,俱出其手。尝陪使臣李壁至金。韩败,被劾,遭黥刑,贬死。工词,多抒写闲情逸致,重形式,追求细腻工巧,与姜夔齐名。有《梅溪词》。
全宋诗
史达祖,字邦卿,号梅溪,祖籍汴(今河南开封)。宁宗初韩侂胄擅权,为韩堂吏。开禧三年(一二○七)侂胄败,被处黥刑。工词,有《梅溪词》一卷传世。今录诗二首。
词学图录
史达祖,字邦卿,号梅溪。汴人。有《梅溪词》。

人物简介

中州集
有邻,字德卿,遂城人。数岁入小学。州将为子娶妇,骖御盈路,同舍儿竞观之,德卿读书自若也。大定三年第进士,历州县为尚书省令史。时相议诎词赋专明经,德卿以赋有谲諌之义,反复诘难,竟得不罢。尔后擢第者,廷试时务策亦自德卿发之。明昌初,累迁安国军节度使。父飞狐令某,尝尉南和,以公事活千馀人。德卿实生是邑,父老有身及当时事者,扶杖迎劳,欢呼马前,德卿亦为立碑。尉厅不踰月。子嵩,犹子铸同榜登科,时人荣之。泰和中,使宋还,拜工部尚书,致仕卒。德卿孝友廉介,长于吏事,所至兴学校,敦风化,以儒雅自缘饰,耆旧至今称之。子嵓,字士瞻,第进士。季子嶷,字士美,正大初监察御史,最知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61—1217 【介绍】: 金泽州陵川人,字晋卿。举进士不第。元好问从之学。天挺谓:“读书不为艺文,选官不为利养。”又勉之云:“大丈夫若不能耐饥寒,一事不可为。”生平专事教学,虽落魄困穷,终不一至豪富之门。
中州集
天挺,字晋卿,陵川人。家世儒素。伯父子飏有诗名,号东轩老人。先生少日有赋声,早衰多疾,厌于名场,遂不复就举。贞祐之兵,避于河南,往来淇、卫间。为人有崖岸,耿耿自信,宁落薄而死,终不一傍富儿之门。年五十七,卒于舞阳。临终浩歌自得,不以死生为意,其平生自处为可见矣。好问十四五,先人令陵川时,从先生学举业。先生教之曰:今人赋学,以速售为功。六经百氏,分磔缀缉,外或篇题句读之不知。幸而得之,不免为庸人,况一败涂地者乎。又曰:读书不为艺文,选官不为利养,唯通人能之。又曰:今世仕宦,多用贪墨败官,皆苦于饥冻,不能自坚者耳。男子生世不耐饥寒,则虽小事不能成,子试以吾言求之。先生工于诗,时命好问属和。或言令之子欲就科举,诗非所急,将无徒费日力耶?先生曰:君自不知所以教之作诗,正欲渠不为举子耳。子思温,字和之。孙经,字伯常,今居顺天。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台州临海人,字翚仲。孝宗淳熙五年进士。累官工部郎中。时韩侂胄柄国,飞卿未尝一造请,逾月即丐去,提举福建路常平茶盐事。后擢监察御史,以言事忤侂胄,改司农卿,总领江淮军马钱粮,以身率俭,节缩浮苛。宁宗开禧中擢户部侍郎。
全宋文·卷六七○六
商飞卿,字翚仲,台州临海(今浙江临海)人。淳熙五年进士,任无为军教授,累官至工部郎中。出为提举福建路常平茶盐事。擢监察御史,以言事忤韩侂胄,罢为奉常。请外,以秘阁修撰为荆湖南路转运判官。后改司农卿,总领江东、淮西军马钱粮。开禧中,擢户部侍郎,卒。见《宋史》卷四○四本传,《南宋馆阁续录》卷七、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信州玉山人,字斯远,号樟丘。徐人杰子。师事朱熹。宁宗嘉定四年进士。工诗,与赵蕃、韩淲齐名。有《萧秋诗集》。
全宋诗
徐文卿,字斯远,号樟丘,信州玉山(今属江西)人。为朱熹弟子。早年嗜游山水,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与赵蕃等人唱和。宁宗嘉定四年(一二一一)始登进士第(清同治《玉山县志》卷七),未授官而死(《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五)。有《萧秋诗集》,已佚。事见《水心集》卷一二《徐斯远文集序》、《瀛奎律髓》卷二三方回评语,《宋元学案补遗》卷六九有传。今录诗十一首。
全宋文·卷七三二四
徐文卿,字斯远,号樟丘,信州玉山(今江西玉山)人,人杰子,朱熹弟子。嘉定四年第进士,未授官而死。斯远工诗文,与赵蕃、韩淲齐名,有文集。见叶适《徐斯远文集序》(《水心文集》卷一二),《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五,《瀛奎律髓》卷二三,《考亭渊源录初稿》卷一二,《宋元学案补遗》卷六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建宁建安人,字傅卿。著《杜工部草堂诗笺》和《草堂诗话》,后者皆论说杜甫之诗,采自宋人诗话、语录、文集,间附辨正之语,以详瞻称。
全宋文·卷六五九八
蔡梦弼,字傅卿,建宁府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潜心艺文,不求闻达。尝注韩、柳之文,了无留隐;至于杜诗,尤极精诣。嘉泰中撰《杜工部草堂诗笺》,至今为世所重。又有《草堂诗话》传世。见所撰《草堂诗笺序》及宋俞成《草堂诗笺跋》(均见古逸丛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