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当时(當時)  拼音:dāng shí
1.从前、那时候。《荀子。儒效》:「脩百王之法,若辨白黑,应当时之变,若数一二。」
2.即时、立刻。《三国演义》第五二回:「众军拜谢,将降将陈、鲍二人当时斩了。」
《國語辭典》:一时(一時)  拼音:yī shí
1.一个时辰。《朱子语类。卷一。太极天地上》:「一年又有一年之阴阳,一月又有一月之阴阳,一日一时皆然。」
2.一个季节。《国语。周语上》:「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故征则有威,守则有财。」《汉书。卷九。元帝纪》:「兴不急之事,以妨百姓,使失一时之作,亡终岁之功。」
3.一段时间。《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文选。东方朔。答客难》:「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
4.当代、一个时代。《文选。曹丕。与吴质书》:「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隽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数年之间,聚贿千万,累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兼授右仆射,一时薰灼无比。」
5.同时。《文选。曹丕。与吴质书》:「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耶。」《文选。张悛。为吴令谢诣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凡诸绝祚,一时并祀。」
6.短时间内,即刻、突然。《儒林外史》第五四回:「死是一时死不来,我明日就做和尚去。」《红楼梦》第五七回:「一时,面红发乱,目肿筋浮,喘的抬不起头来。」也作「一时间」、「一时之间」。
7.一旦。《汉书。卷三五。吴王刘濞传》:「吴与胶西,知名诸侯也,一时见察,不得安肆矣。」《红楼梦》第四回:「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
《國語辭典》:马上(馬上)  拼音:mǎ shàng
1.马背上。多指用武。《汉书。卷四三。郦陆朱刘叔孙传。陆贾》:「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
2.立刻。《官场现形记》第四九回:「恨不得马上就请这位名医进去,替老爹看脉,把药灌下。就可以起死回生。」
《國語辭典》:以时(以時)  拼音:yǐ shí
合于时令、时机,不失其时。《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文选。张衡。东京赋》:「取之以道,用之以时。」
《國語辭典》:法令  拼音:fǎ lìng
凡法律命令,总称法令。《三国演义》第二二回:「曹操法令既行,士卒精练。」《儒林外史》第四三回:「本县法令严明,地方清肃。
《國語辭典》:画时(畫時)  拼音:huà shí
立刻。《旧五代史。卷八三。晋书。少帝本纪三》:「诸州率借钱帛,赦书到日,画时罢徵。」
《國語辭典》:立地  拼音:lì dì
1.立刻。唐。王建〈霓裳词〉一○首之三:「一时跪拜霓裳彻,立地阶前赐紫衣。」《西游记》第二七回:「那妖精见唐僧问他来历,他立地就起个虚情。」
2.站著。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山门下立地,看有甚么人来。」元。白朴《墙头马上》第四折:「你这里立地,我家去也。」
《國語辭典》:时刻(時刻)  拼音:shí kè
1.时时、经常。《儒林外史》第一六回:「自从你跟了客人去后,这一年多,我的肉身时刻不安!」《红楼梦》第一回:「原来雨村自那日见了甄家之婢,曾回顾他两次,自为是个知己,便时刻放在心上。」
2.时间、时候。《宋书。卷四一。后妃列传。孝懿萧皇后》:「每旦入朝太后,未尝失时刻。」《三国演义》第七一回:「既将军先去,某当相助,可约定时刻。」
3.即刻、立刻。《水浒传》第六三回:「收拾鎗刀,拴束鞍马,磨拳擦掌,时刻下山。」《歧路灯》第一八回:「说未完时,走堂的已下了小菜,时刻上的席来。珍错罗列,这也是馆中尽力办的海味上色席面。」
《漢語大詞典》:时宪(時憲)
(1).书·说命中:“惟天聪明,惟圣时宪。” 孔 传:“宪,法也。言圣王法天以立教。”谓以天为法建立法制。后称当时的教令为时宪。艺文类聚卷三六引 晋 潘岳 《许由颂》:“通於时宪,顷匡不盈。”
(2).即时宪历。清史稿·时宪志一:“ 睿亲王 言:‘宜名《时宪》,以称朝廷宪天乂民至意。’”参见“ 时宪历 ”。
《漢語大詞典》:时宪历(時憲曆)
历法名。制定于 明 末, 清 顺治 二年(1645年)颁行,正式采用定气注历。这是我国历法史上第五次(即最后一次)大改革。 清 曹寅 《十月朔后陶雪蓬返櫂戏呈》诗:“内府旧分《时宪历》,水曹新饯祭餘羊。”
《國語辭典》:合下  拼音:hé xià
1.当时、即时。《朱子语类。卷一四○。论文下》:「如秦少游诗甚巧,亦谓之对客挥毫者,想他合下得句便巧。」
2.当初、原先。《朱子语类。卷一。太极天地上》:「而今知得他合下是先有理,后有气邪?后有理,先有气邪?皆不可得而推究。」《董西厢》卷五:「刁镫得人来成病体,争如合下休相识。」
《漢語大詞典》:时反(時反)
(1).谓天时转为对某人或某事有利。国语·越语下:“ 蠡 闻之,上帝不考,时反是守。” 韦昭 注:“言天未成 越 ,当守天时,天时反,乃可以动。”
(2).即时返回。 晋 王羲之 《东书堂帖》:“想佳卿以得速还,欲令今早去时反也。”
《漢語大詞典》:直解
直接领悟;即时了解。 明 方孝孺 《勉学诗》之一:“圣门本弘大,梯磴多接引。 曾 高 愚鲁资,直解配 颜閔 。”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惟直示以冰,使之触之,则虽不言质力二性,而冰之为物,昭然在前,将直解无所疑沮。”
《國語辭典》:时艺(時藝)  拼音:shí yì
八股文的别名。参见「八股文」条。
《漢語大詞典》:刻时(刻時)
犹即时。 唐 丁用晦 《芝田录·催阵使》:“﹝ 李德裕 ﹞具言上意,曰:‘中丞必一行,责戎帅,早见成功,慎无违也。’ 回 刻时受命。於是具名以闻。” 宋 范仲淹 《延州谢上表》:“刻时蒞事,翌日兴师。”《英烈传》第三一回:“ 太祖 大喜,即命 李善长 草记其事,刻时起兵。 刘基 等送至江岸而别。”
《國語辭典》:时宪书(時憲書)  拼音:shí xiàn shū
书名。清初汤若望等人掌理订正。历代历书皆称为某某历,清时因避高宗弘历讳,才改称为「时宪书」。取书经说命上「惟天聪明,惟圣时宪」之义,一直沿用到清末。
《漢語大詞典》:时宪历(時憲曆)
历法名。制定于 明 末, 清 顺治 二年(1645年)颁行,正式采用定气注历。这是我国历法史上第五次(即最后一次)大改革。 清 曹寅 《十月朔后陶雪蓬返櫂戏呈》诗:“内府旧分《时宪历》,水曹新饯祭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