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73,分32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博士
博学
博山
博望
博物
博采
博雅
学博
博古
博得
博闻
博厚
博通
博洽
博浪
《國語辭典》:博士  拼音:bó shì
1.博学多闻,通达古今的人士。《战国策。赵策三》:「子南方之博士也,何以教之?」
2.职官名。起源于战国,秦、汉时设置。因其掌通古今,以备咨诣,为学术顾问的性质。《汉书。卷一○。成帝纪》:「古之立太学,将以传先王之业,流化于天下也。儒林之官,四海渊源,宜皆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故谓之博士。」
3.旧时对特殊技能专业人员的尊称。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茶毕,命奴才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西游记》第八五回:「孽畜!你原来是个染博士出身!」
4.取得博士学位的人。
《國語辭典》:博学(博學)  拼音:bó xué
1.广泛的学习。《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2.学识丰富广博。如:「博学之士」。《儒林外史》第四九回:「足见先生博学。」
《漢語大詞典》:博山
博山炉的简称。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二:“ 洛阳 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斲復万鏤,上刻 秦 女携手仙。” 宋 杨万里 《和罗巨济山居十咏》之七:“共听茅屋雨,添炷博山云。” 清 赵翼 《七十自述》诗:“半篝残火听譙鼓,一缕名香裊博山。”
《漢語大詞典》:博望
(1).古山名。即今 安徽 当涂 西南 东梁山 ,与 和县 南 西梁山 隔江相对如门,故又称 天门山 。历来为攻守要地。文选·陆倕〈石阙铭〉:“乃假天闕於 牛头 ,託远图於 博望 。” 李善 注:“ 孝武 大明 七年 博望 梁山 立双闕。”
(2).苑名。 南朝 齐 谢朓 《侍宴华光殿曲水奉敕为皇太子作》诗:“登贤 博望 ,献赋 清漳 。”详“ 博望苑 ”。
(3). 汉 张骞 的封号。汉书·张骞传:“ 騫 以校尉从大将军击 匈奴 ,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 騫 为 博望侯 。” 明 刘基 《题陈大初画扇》诗之二:“争似乘槎随 博望 ,玉绳光裹看山河。”参见“ 博望槎 ”。
《漢語大詞典》:博望苑
汉 宫苑名。故址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 汉武帝 为 戾太子 建,以供其交接宾客。汉书·戾太子刘据传:“及冠就宫,上为立 博望苑 ,使通宾客。” 颜师古 注:“取其广博观望也。”三辅黄图·苑囿:“ 博望苑 , 武帝 立子 据 为太子,为太子开 博望苑 以通宾客…… 博望苑 在 长安 城南 杜门 外五里有遗址。”参阅《元和郡县图志》卷一。
《漢語大詞典》:博望槎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六》引 南朝 梁宗懔 荆楚岁时记:“ 张华 博物志: 汉武帝 令 张騫 穷 河 源,乘槎经月而去,至一处,见城郭如官府,室内有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 騫 问云:‘此是何处?’答曰:‘可问 严君平 。’织女取榰机石与 騫 而还。” 张骞 曾封 博望侯 。后因以指 张骞 乘槎至天宫事。 元 吴莱 《浦阳十景·湥褭江源》诗:“清澄灌或 於陵 圃,窈窕寻犹 博望 槎。” 清 李渔 《笠翁对韵·六麻》:“ 志和 宅, 博望 槎;秋实对春华。”
分類:张骞
《國語辭典》:博物  拼音:bó wù
1.博通万物,知识广博。《左传。昭公元年》:「晋侯闻子产之言曰:『博物君子也。』」
2.动物、植物、矿物等学科的总称。
《漢語大詞典》:博采(博採)
亦作“ 博採 ”。 广泛地搜集采纳。 汉 刘向 说苑·君道:“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諫,必开不讳之门,蹲节安静以藉之,諫者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博采其辞,乃择可观。”《后汉书·郎顗传》:“招求幽隐,举方正,徵有道,博採异谋,开不讳之路。” 唐 韩愈 《与凤翔邢尚书书》:“欲求士之贤愚,在于精览博采而已。”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吏部见客:“既以进贤去不肖为职,自应博采众论。” 郑观应 《盛世危言·道器》:“宪章王道,抚辑列邦,总览政教之权衡,博採泰西之技艺。” 秦牧 《蜜蜂的赞美》:“蜜蜂酿蜜的方法,给人以重要的启示。它能够博采,又能够提炼。”
《國語辭典》:博雅  拼音:bó yǎ
1.学识渊博,品行雅正。汉。孔安国〈书经序〉:「若好古博雅君子,与我同志,亦所不隐也。」《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序》:「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
2.书名。魏张揖所撰之广雅,因避隋炀帝杨广之讳,故改称为「博雅」。
《漢語大詞典》:学博(學博)
唐 制,府郡置经学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学官为学博。儒林外史第三六回:“这人大是不同。不但无学博气,尤其无进士气。”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科第·梦》:“ 苏州 蒋古愚 学博,秉鐸 潁 上,督课诸子甚严。”
《國語辭典》:博古  拼音:bó gǔ
1.通晓古代事物。汉。张衡〈西京赋〉:「雅好博古,学乎旧史氏。」《晋书。卷四五。列传。侯史光》:「光儒学博古,历官著绩,文笔奏议皆有条理。」
2.绘有古器物形状的中国画,或以古器物图形装饰的工艺品。如:「博古屏」、「博古瓶」、「博古画」。
《國語辭典》:博得  拼音:bó dé
取得、获得。如:「他的表演博得热烈的掌声。」《儒林外史》第三九回:「将来到疆场,一刀一鎗,博得个封妻荫子,也不枉了一个青史留名。」
分類:博得取得
《國語辭典》:博闻(博聞)  拼音:bó wén
见闻广博。如:「想不到你先生如此博闻!」《后汉书。卷二七。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赵典》:「公卿复表典笃学博闻,宜备国师。」
《漢語大詞典》:博厚
(1).广大深厚。礼记·中庸:“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 明 韩畕《荷兰使舶歌》:“但可嘆博厚,安能测深邃。” 清 方东树 《书惜抱先生墓志后》:“侍郎( 方苞 )之文,静重博厚,极天下之物賾而无不持载。”
(2).宽宏朴厚。新唐书·崔汉衡传:“ 崔汉衡 , 博州 博平 人。沉懿博厚,善与人交。”
《漢語大詞典》:博通
(1).广泛地通晓。亦谓广具各种知识。 汉 刘向 新序·杂事四:“国有博通之士,则人主尊。” 宋 叶适 《惠州姜公墓志铭》:“二公博通古事。” 清 王士禛 居易录:“女子博通百家二氏(释道)之书,不仅诸经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九节:“ 司马迁 继承 司马谈 家学,又博通古今经学。”
(2).高大挺直。 汉 陆贾 新语·资质:“﹝楩柟豫章﹞精捍直理,密緻博通,虫蝎不能穿,水湿不能伤。”
《國語辭典》:博洽  拼音:bó qià
学识通博。《后汉书。卷二七。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杜林》:「林从竦受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南史。卷五七。列传。沈约》:「而约以高才博洽,名亚董、迁,末迹为踬,亦凤德衰乎。」
《國語辭典》:博浪  拼音:bó làng
1.轻佻、风流。《金瓶梅》第二回:「把眼看那人,也有二十五、六年纪,生的十分博浪。」
2.放荡、放浪。《警世通言。卷三〇。金明池吴清逢爱爱》:「那儿子却是风流博浪的人,专要结识朋友,觅柳寻花。」
《國語辭典》:博浪沙  拼音:bó làng shā
地名。秦阳武故城之南,在今河南省阳武县东南。张良令力士操铁椎狙击秦始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