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积学(積學)
(1).谓积累学问。《韩诗外传》卷五:“虽庶民之子孙也,积学而正身,行能礼仪,则归之士大夫。”《三国志·蜀志·刘焉传》:“居 阳城山 ,积学教授,举贤良方正。”《元史·董俊传》:“射,百日事耳;《诗》《书》,非积学不通。” 清 陆陇其 《答嘉定李生玉如书》:“方期贤者积学奋飞,为时羽仪,不谓亦罹此大故,何天之降罔,一至於斯。”
(2).犹博学;饱学。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三》:“给事中 陆质 、中书舍人 崔枢 积学懿文,守经据古,夙夜讲习,庶协于中。” 清 戴名世 《张贡五文集序》:“ 张君 贡五 , 三湘 间积学能文之士也。” 包天笑 《钏影楼回忆录·初到南京》:“我的谱弟 戴梦鹤 ,他年纪虽轻,却是一个多才积学之士。”
(3).渊博的学识。 明 杨慎 《丹铅续录·论语》:“譬今有二士,一有文名,一素无积学。有闻而登高科,闻者以为固其所也;素无积学而登高科,人必曰:不意至於如此也。”《明史·隐逸传序》:“其抱瓌材,藴积学,槁形泉石,絶意当世者,靡得而称焉。”
(2).犹博学;饱学。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三》:“给事中 陆质 、中书舍人 崔枢 积学懿文,守经据古,夙夜讲习,庶协于中。” 清 戴名世 《张贡五文集序》:“ 张君 贡五 , 三湘 间积学能文之士也。” 包天笑 《钏影楼回忆录·初到南京》:“我的谱弟 戴梦鹤 ,他年纪虽轻,却是一个多才积学之士。”
(3).渊博的学识。 明 杨慎 《丹铅续录·论语》:“譬今有二士,一有文名,一素无积学。有闻而登高科,闻者以为固其所也;素无积学而登高科,人必曰:不意至於如此也。”《明史·隐逸传序》:“其抱瓌材,藴积学,槁形泉石,絶意当世者,靡得而称焉。”
《漢語大詞典》:硕学(碩學)
(1).博学;学问渊博。《后汉书·儒林传论》:“夫书理无二,义归有宗,而硕学之徒,莫之或徙,故通人鄙其固焉。”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立言下》:“ 班固 硕学,尚云赞颂相似; 陆机 鉤深,犹称碑赋如一。”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二》:“ 欧阳文忠公 脩 鸿文硕学,宗工大儒。”
(2).指博学的人。《西京杂记》卷一:“ 成子 ( 弘成子 )后病,吐出此石,以授 充宗 ( 五鹿充宗 ), 充宗 又为硕学也。”《宋书·百官志下》:“ 汉东京 图籍在 东观 ,故使名儒硕学,著作 东观 ,撰述国史。”《明史·儒林传序》:“制科取士,一以经义为先,网罗硕学。” 梁启超 《译印政治小说序》:“在昔 欧洲 各国变革之始,其魁儒硕学,仁人志士,往往以其身之所经歷,及胸中所怀,政治之议论,一寄之於小説。”
(2).指博学的人。《西京杂记》卷一:“ 成子 ( 弘成子 )后病,吐出此石,以授 充宗 ( 五鹿充宗 ), 充宗 又为硕学也。”《宋书·百官志下》:“ 汉东京 图籍在 东观 ,故使名儒硕学,著作 东观 ,撰述国史。”《明史·儒林传序》:“制科取士,一以经义为先,网罗硕学。” 梁启超 《译印政治小说序》:“在昔 欧洲 各国变革之始,其魁儒硕学,仁人志士,往往以其身之所经歷,及胸中所怀,政治之议论,一寄之於小説。”
《國語辭典》:文学(文學) 拼音:wén xué
1.广义泛指一切思想的表现,而以文字记述的著作;狭义则专指以艺术的手法,表现思想、情感或想像的作品。
2.职官名。汉时州郡及王国都设置。《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公孙弘传》:「能通一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
2.职官名。汉时州郡及王国都设置。《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公孙弘传》:「能通一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