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473,分99页显示  上一页  6  7  8  9  10  12  13  14  15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南音
南苑
泉南
南池
上南
南无
南交
南内
南宋
峤南
南诏
南头
县南
南陵
南奔
《國語辭典》:南音  拼音:nán yīn
1.泛指南方的音乐或口音。《文选。张衡。南都赋》:「帝王臧其擅美,咏南音以顾怀。」《文选。左思。吴都赋》:「登东歌,操南音。」
2.一种曲艺。用广州方言演唱,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以木鱼书、龙舟歌为基础,吸收扬州弹词等曲种的音乐发展而成。有百年历史,以清唱为主。唱词多七字句,格律严谨,唱腔悠扬婉转,旋律优美。传统曲目以客途秋恨最著名。
《國語辭典》:南苑  拼音:nán yuàn
在北平市南永定门外二十里处,为历代皇帝游猎的围场。
《骈字类编》:泉南
宋史艺文志:泉南录二卷。元史瓜哇传:瓜哇在海外,视占城益远。自泉南登舟海行者,先至占城,而后至其国。
《骈字类编》:南池
南北朝 沈约 八咏诗 其五 夕行闻夜鹤 夜鹤叫南池。对此孤明月。
《骈字类编》:上南
宋史礼志:燎坛方一丈,高一丈二尺,开上南出户,方六尺,三出陛,在坛南二十步丙地。
《國語辭典》:南无(南無)  拼音:ná mó
佛教用语。梵语Namas的音译。为敬礼的意思。但在中国常被误解为归依的意思。《妙法莲华经》卷一:「我闻圣师子,深净微妙音,喜称南无佛。」宋。苏轼阿弥陀佛赞〉:「口诵南无阿弥陀,如日出地万国晓。」
《漢語大詞典》:南交
指 交趾 。古地区名,泛指 五岭 以南。因地处南方,故称。书·尧典:“申命 羲叔 ,宅 南交 。” 蔡沉 传:“ 南交 ,南方 交趾 之地。” 孙星衍 疏引墨子·节用篇:“昔者 尧 治天下,南抚 交趾 ,北降 幽都 。”一说谓太阳由北向南转移之处。见《书·尧典》:“宅南交” 孔 传。
《國語辭典》:南内(南內)  拼音:nán nèi
1.唐代长安的兴庆宫。在蓬莱宫之南,原系玄宗为藩王时故宅,故称为「南内」。《新唐书。卷七七。后妃传下。贞献萧太后传》:「帝每日问安及岁时庆谒,率繇复道至南内,群臣及命妇诣宫门候起居。」唐。白居易〈长恨歌〉:「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2.南宋皇帝居住的殿宇。《宋史。卷一五四。舆服志六。宫室》:「皇帝之居曰殿,总曰大内,又曰南内。」元。周密《武林旧事。卷七。乾淳奉亲》:「官家恭请太上、太后来日就南内排当。」
3.明代皇城中的小南城,称为「南内」。乃英宗为上皇时所居。清。孔尚任《桃花扇》续四○出:「南内汤池仍蔓草,东陵辇路又斜阳。」
《國語辭典》:南宋  拼音:nán sòng
朝代名。(西元1127~1279)宋朝靖康之祸以后,高宗南渡称帝,建都临安,称为「南宋」。传至帝炳时,于祥兴二年为元朝所灭。
《漢語大詞典》:峤南(嶠南)
指 岭 南。后汉书·马援传:“ 援 将楼船大小二千餘艘,战士二万餘人,进击……斩获五千餘人, 嶠 南悉平。” 唐 柳宗元 《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凡 嶠 南之山川,达于海上,於是毕出,而古今莫能知。” 宋 唐庚 《长沙示甥郭圣俞》诗:“勿畏 嶠 南热,我清物自寒。”
分類:
《國語辭典》:南诏(南詔)  拼音:nán zhào
国名。唐时有六诏,其中蒙舍诏在最南,称为「南诏」。唐玄宗时,南诏王皮逻阁统一六诏,据有云南之地,迁都太和城。历传十三王,其中有十王曾受唐册封。五代后晋时为段氏所据,称大理国。后为蒙古所灭。
《骈字类编》:南头(南头)
唐 田达诚借宅鬼 要识吾家真姓字,天地南头一段红。
《韵府拾遗 覃韵》:县南(县南)
唐书礼乐志:太乐令帅二人,二舞以次入。文舞陈于县内,武舞立于县南。
分类:县南
《漢語大詞典》:南陵
(1).南边的陵墓。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晋 人御师必於 殽 , 殽 有二陵焉:其南陵, 夏后皋 之墓也;其北陵, 文王 之所避风雨也。”
(2).专指 汉 代 薄姬 之陵。三辅黄图·陵墓:“ 文帝 母 薄姬 南陵 在 霸陵 南,故曰 南陵 。”
(3).指 南陵戍 。 晋 置,故城在今 安徽省 繁昌县 西北。 南朝 梁 鲍照 《上浔阳还都道中》诗:“昨夜宿 南陵 ,今旦入芦洲。”
《漢語大詞典》:南奔
(1).向南奔跑;南逃。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值五马之南奔,逢三星之东聚。”隋书·音乐志上:“於是乐人南奔, 穆皇 罗钟磬; 苻坚 北败, 孝武 获登歌。” 唐 李白 《永王东巡歌》之二:“ 三川 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 永嘉 。”宋史·何灌传:“ 靖康 元年正月二日,次 滑州 , 方平 ( 梁方平 )南奔, 灌 亦望风迎溃。”
(2). 南北朝 时期谓郎官转任治书侍御史者。南史·谢几卿传:“ 梁 天监 中,自尚书三公郎为治书侍御史。旧郎官转为此职者,世谓之南奔。”通典·职官六:“自 宋 齐 以来,此官不重。自郎官转持书者,谓之南奔。”按: 陈垣 《史讳举例》卷五:“‘持’应作‘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