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医药(醫藥)  拼音:yī yào
治疗与药品。《儒林外史》第三六回:「娘子生儿育女,身子又多病,馆钱不能买医药,每日只吃三顿白粥。」《红楼梦》第五五回:「湘云亦因时气所感,亦卧病于蘅芜院,一天医药不断。」
《漢語大詞典》:医药博士(醫藥博士)
即医学博士。新唐书·百官志四下:“ 贞观 三年,置医学,有医药博士及学生。 开元 元年,改医药博士为医学博士。”参见“ 医学博士 ”。
《漢語大詞典》:医学博士(醫學博士)
(1).官名。 唐 置,州府属官。新唐书·百官志四下:“医学博士一人,从九品上。掌疗民疾。”
(2).医学上的最高学位。由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按规定手续授予。
《高级汉语词典》:医药局
集防疫、治疗、司药为一体的医疗机构
《国语辞典》:医药气候学(医药气候学)  拼音:yī yào qì hòu xué
一种研究气候对人体健康及治疗效应所产生影响的科学。目的在研究气候对人体作用的规律性,以避免有害人体健康的气象条件,进而研究创造及利用人工气象,增强人类体质与防治疾病。
《国语辞典》:医药分业(医药分业)  拼音:yī yào fēn yè
一种由医生开出处方笺,再由病人持至药师主持的药局配药的医疗制度。
《国语辞典》:医药费(医药费)  拼音:yī yào fèi
医疗和药品所需的费用。如:「他因家境贫寒,担负不起昂贵的医药费。」
《國語辭典》:太医(太醫)  拼音:tài yī
1.供职于皇室内廷的医生。唐。柳宗元 捕蛇者说:「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2.对一般医生的尊称。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小子太医出身,也不知医死多人,何尝怕人告发。」《红楼梦》第五四回:「这里走的几个太医虽都还好,只是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不如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一瞧。」
《漢語大詞典》:御药(御藥)
(1).皇帝用的药。隋书·秦王俊传:“帝闻而悯之,赐以御药。” 唐 韩翃 《谢赐口脂表》:“恭尝御药,心则和平。”新唐书·百官志二:“﹝尚药局﹞掌和御药,诊视。”
(2).官名。掌禁中医药并兼管礼文。 宋 李纲 《建炎行序》:“是晚,召对内殿,叙陈国家祸故,上嗣位慰天人之望。泣谢首被选用,顾才力不堪,弗敢当,乞遴择足以副公议者,上慰劳久之,即遣御药押赴都堂治事。” 元 陆友 墨史·李廷珪:“ 熙寧 间, 李舜举 御药为 林子中 言:‘禁中墨无 廷珪 成挺者。’”按,宋史·宦者传二载, 李舜举 “在御药院十四年”。参见“ 御药院 ”。
《漢語大詞典》:御药院(御藥院)
官署名。掌禁中医药,后兼管礼文。 宋 高承 事物纪原·京邑馆阁·御药院:“ 唐 尚药局有内药院, 宋朝 太宗 至道 三年,又置御药院於禁中也。《东京记》曰,掌合和御药。”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九:“勾当御药院 阎士良 闻之,遽见上。” 宋 程大昌 考古编·御药院掌礼文:“御药院本以按验祕方,合和御药为职,今兼受行典礼,及贡举事。”
《國語辭典》:偏方  拼音:piān fāng
1.流传于民间,不见于正式医药书籍记载的药方,多用于疑难杂症。《三侠五义》第一二回:「这先生名唤臧能,乃是个落第的穷儒,半路儿看了些医书,记了些偏方,投在安乐侯处作帮衬。」也称为「秘方」。
2.偏僻的地方。《新唐书。卷九五。列传。高俭》:「齐据河北,梁、陈在江南,虽有人物,偏方下国,无可贵者。」
《國語辭典》:方技  拼音:fāng jì
医卜星相各种技术。《汉书艺文志》有〈方技略〉。
《國語辭典》:玄石  拼音:xuán shí
1.黑色的石头。常用做碑石。《后汉书。卷三四。梁统传》:「感悼子胥、屈原以非辜沉身,乃作悼骚赋,系玄石而沉之。」《文选。王俭。褚渊碑文》:「方高山而仰止,刊玄石以表德。」
2.磁铁的别名。参见「磁铁」条。
《國語辭典》:医学(醫學)  拼音:yī xué
1.研究治病的科学。
2.明代设医官于地方,称为「医学」。为不给禄的官。
《國語辭典》:土方  拼音:tǔ fāng
1.土地的方位。《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度厚薄,仞沟洫,物土方,议远迩。」
2.职官名。古代掌管土地测量等事宜的官。《周礼。夏官。土方氏》:「土方氏掌土圭之法,以致日景,以土地相宅,而建邦国都鄙。」
3.量词。计算泥土体积的单位。一立方公尺为一土方。
4.流传于民间,但不见于医药专门著作的药方。如:「这个土方满有效的,你不妨试试。」
《國語辭典》:医生(醫生)  拼音:yī shēng
替人治病的人。《儒林外史》第三二回:「这几日,娄太爷的病渐渐有些重起来了,杜少卿又换了医生来看。」《红楼梦》第六九回:「医生要大胆,须得请奶奶将金面略露露,医生观观气色方敢下药。」也称为「医师」。
《國語辭典》:肉红(肉紅)  拼音:ròu hóng
像肤色一般的浅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