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地理  拼音:dì lǐ
1.山川土地的环境形势。《周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2.研究地球表面现象,行政区划等情况的科学。《旧唐书。卷一九二。隐逸传。孔述睿传》:「述睿精于地理,在馆乃重修地理志,时称详究。」
3.地址。《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便教人来行在取他丈人丈母。写了他地理脚色与来人,到临安府寻见他住处,问他邻舍,指道:『这一家便是。』」
《國語辭典》:地理学(地理學)  拼音:dì lǐ xué
一门整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主要研究地表空间人类活动及其与自然环境间交互作用的科学。
《漢語大詞典》:中宫
合乎五音中的宫级音阶。管子·地员:“三七二十一尺而至於泉,呼音中宫,其泉黄而糗,流徙。”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疾呼中宫,徐呼中徵。”
《國語辭典》:乡土(鄉土)  拼音:xiāng tǔ
1.家乡的土地。借指家乡。《列子。天瑞》:「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唐。项斯 日东病僧诗:「已无乡土信,起塔寺门前。」
2.民俗。如:「乡土节目」、「乡土气息」。
《國語辭典》:要领(要領)  拼音:yào lǐng
比喻事情的主旨、纲领。如:「不得要领」。宋。朱熹中庸章句序〉:「一旦恍然似有以得其要领者,然后乃敢会众说而折其中。」
《國語辭典》:地里  拼音:dì lǐ
路途。指两地相距的里程。唐。杜甫哭王彭州抡〉诗:「蜀路江干窄,彭门地里遥。」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一八。哲宗元符二年》:「别无擘画,只是赶趁催督将士向前入贼境,不度事势难易,地里远近,兵马强弱,堪用与不堪用。」
《國語辭典》:畛域  拼音:zhěn yù
1.范围、界限。《庄子。秋水》:「泛泛乎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唐。韩愈 与崔群书:「至于心所仰服,考之言行而无瑕尤,窥之阃奥而不见畛域,明白淳粹、辉光日新者,惟吾崔君一人。」
2.比喻成见、偏见。《明史。卷二四六。江秉谦传》:「今廷弼勘覆已明,议者犹以一人私情没天下公论,宁坏朝廷封疆,不忘胸中畛域。」
《國語辭典》:北洋  拼音:běi yáng
1.称黄海、渤海区域。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下:「今自二浙至登州与密州,皆由北洋,水极险恶。」
2.清末称辽宁、河北、山东等沿海各省为「北洋」。
《漢語大詞典》:分域
(1).界限;区域。 晋 张载 《叙行赋》:“岂乾坤之分域,将隔絶乎内外。” 南朝 梁 沈约 《神不灭论》:“且五情各有分域。”《卑雅·释鸟》:“雉死耿介,妬垄护疆,善鬭,虽飞,不越分域。一界之内,要以一雉为长。”
(2).划分疆域。 郭沫若 《〈孔雀胆〉故事补遗》二:“今据 亚宁 所示: 段功 之兄 段光 时代于 元统 二年已与 梁 王 巴匝拉瓦尔密 分域构隙。”
《漢語大詞典》:营宇(營宇)
(1).犹区域。《淮南子·俶真训》:“夫牛蹏之涔无尺之鲤,块阜之山无丈之材。所以然者何也?皆其营宇狭小,而不能容巨大也。”
(2).犹宫室。《汉书·刘向传》:“ 项籍 燔其宫室营宇。” 汉 张衡 《西京赋》:“营宇之制,事兼 未央 。” 晋 潘岳 《西征赋》:“营宇寺署,肆廛管库,蕞芮於城隅者百不处一。”
分類:区域宫室
《漢語大詞典》:营域(營域)
(1).区域。《周礼·春官·小宗伯》“兆五帝於四郊” 汉 郑玄 注:“兆,为坛之营域。”《太玄·图》“日月畛营” 晋 范望 注:“营,营域。”
(2).指国土。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道生:“宇宙之外,营域之内,拘以无禁,束以无制。”
(3).划定区域。 汉 张衡 《西京赋》:“在彼 灵囿 之中,前后无有垠鍔。虞人掌焉,为之营域。”
《漢語大詞典》:部界
区域;界域。墨子·号令:“诸吏卒民非其部界而擅入他部界,輒收,以属都司空若侯,侯以闻守。”后汉书·东夷传·濊:“其俗重山川,山川各有部界,不得妄相干涉。”
分類:区域界域
《国语辞典》:山地管制游览区(山地管制游览区)  拼音:shān dì guǎn zhì yóu lǎn qū
指山地管制区内可供游览的区域。为配合地方发展观光事业,在山地管制区内,有名胜古迹或风景优美、具有游览价值的区域,凡与山地治安无影响者,经报请国防部核准后,可列入游览区,供游客入山游览。
《国语辞典》:浅海区(浅海区)  拼音:qiǎn hǎi qū
指介于海面与海面下二百公尺间的区域。参见「浅海」条。
《國語辭典》:诸侯(諸侯)  拼音:zhū hóu
封建时代列国的国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大宋宣和遗事。元集》:「至汤王时,为诸侯与葛为邻,葛君不道,苦虐其民,汤王伐之。」
《國語辭典》:观察(觀察)  拼音:guān chá
1.仔细察看。《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纪》:「乃亲阅宫人,观察颜色。」
2.唐、宋诸道设观察使,明清称各道道员为「观察」。《儒林外史》第一三回:「因心里喜他殷勤,就把收的王观察的个旧枕箱,把与他盛花儿针线。」
《國語辭典》:观察使(觀察使)  拼音:guān chá shǐ
职官名。唐代设置,为各道的最高长官,负责察访州县官吏功过及民间疾苦。唐中叶后,多以节度使兼领其职。后改为采访处置使,又改为观察处置使。宋代观察使为虚衔,无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