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31,分36页显示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4  15  16  1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力势
劲力
主力
突击
重力
畜力
余怒
魔力
濡缕
力劣
极性
征服
匡合
三权
运力
《漢語大詞典》:力势(力勢)
(1).犹势力。 汉 王符 潜夫论·交际:“货财不足以合好,力势不足以杖急。”警世通言·计押番金鳗产祸:“爹娘见不成模样,又与女夺休。告托官员,封过状子,去所属看人情面,给状判离。 戚青 无力势,被夺了休。”
(2).力量和势头。 晋 潘岳 《沧海赋》:“详察波浪之来往,遍听奔激之音响。力势之所廻薄,润泽之所弥广,普天之极大,横率土而莫两。”
《漢語大詞典》:劲力(勁力)
气力,力量。 南朝 梁 刘孝威 《谢南康王饟牛启》:“ 何氏 莹蹄,无以逾其劲力,迈其致远。” 邓洪 《山中历险记》:“忽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口音,那时不知道哪里来了一股劲力,我一跳就站了起来。”
分類:气力力量
《國語辭典》:主力  拼音:zhǔ lì
1.主要力量。如:「主力部队」、「他是排球校队中的攻击主力。」
2.股票术语。指专以技术性方式控制股价涨跌变化的大户。也称为「做手」。
分類:主力力量
《國語辭典》:突击(突擊)  拼音:tú jí
突然攻击。指趁对方未防备时,猛烈而急速的攻击。《新唐书。卷八六。刘武周传》:「既战,小却,王以精骑突击破之。」也作「突袭」。
《國語辭典》:重力  拼音:zhòng lì
物理学上重力的广义定义为万有引力,狭义的定义则指地球对于地面上一切物体的引力。
《國語辭典》:畜力  拼音:chù lì
用于载运、拉车或牵引农具等方面的牲畜力量。
《漢語大詞典》:余怒(餘怒)
(1).充足的力量、气势。文选·张衡〈西京赋〉:“负笋业而餘怒,乃奋翅而腾驤。” 薛综 注:“言兽负此笋业已重,乃有餘力奋其两翼,如将超驰者矣。” 唐 赵冬曦 《三门赋》:“泛洪涟於大磧之东,薄餘怒於天地之外。”
(2).未了的怒气。 晋 潘岳 《西征赋》:“望 渐臺 而扼腕,梟巨猾而餘怒。” 清 王韬 《淞滨琐话·魏月波》:“见妻犹坐中庭,颐指气使,餘怒未平。”
《國語辭典》:魔力  拼音:mó lì
1.魔术、魔法的力量。如:「可怕的魔力摧毁了一切。」
2.迷惑人的力量。如:「不知是何魔力使他沉迷于赌博。」
3.使人崇拜的特殊吸引力。如:「他头发虽已花白,但仍有一股慑人的魔力。」
《漢語大詞典》:濡缕(濡縷)
沾湿一缕。形容沾湿范围极小。引申指力量微弱。史记·刺客列传:“得 赵 人 徐夫人 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焠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裴駰 集解:“言以匕首试人,人血出,足以沾濡丝缕,便立死也。” 唐 元稹 《唐故建州蒲城县尉元君墓志铭》:“及逾三十年,予亦窃位偷名,官进不已,然而终无濡缕之力及於君。”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田七郎:“ 七郎 曰:‘此刀购诸异国,杀人未尝濡缕。迄佩三世矣。’”
《漢語大詞典》:力劣
力量薄弱。 汉 焦赣 《易林·讼之剥》:“负牛上山,力劣行难。”三国志·魏志·臧洪传:“惜 洪 力劣,不能推刃为天下报仇,何谓服乎!”世说新语·德行“今 荆州 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 桓公 ” 刘孝标 注引 晋 臧荣绪 《中兴书》:“自伤力劣,不能翦定凶逆,我死恨晚尔!”
分類:力量薄弱
《漢語大詞典》:极性
物体在相反部位或方向表现出相反的固有性质或力量
对特定事物的方向或吸引力(如倾斜、感觉或思想);向特定方向的倾向或趋势
对两极或起电(如物体的)特定正负状态
《國語辭典》:征服  拼音:zhēng fú
战胜、使屈服。《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我猜没有别的,去年老人家在贵州征服了一洞苗子,一定是这个表题。」
《國語辭典》:匡合  拼音:kuāng hé
匡正纠合。指纠合诸侯,一匡天下。《晋书。卷三三。石苞传》:「夫贞廉之士,未必能经济世务。是以齐桓忘管仲之奢僭,而录其匡合之大谋。」《文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齐桓设庭燎之礼,故有匡合之功。」
《漢語大詞典》:三权(三權)
(1).三种权力。管子·兵法:“定一至,行二要,纵三权,施四教,发五机,设六行,论七数,守八应,审九器,章十号,故能全胜。” 尹知章 注:“自‘一至’以下, 管 氏不言其数,无得而知也。”
(2).特指“贵”、“富”、“亲”三种权势。 汉 刘向 说苑·尊贵:“ 齐桓公 使 管仲 治国, 管仲 对曰:‘贱不能临贵。’ 桓公 以为上卿,而国不治。 桓公 曰:‘何故?’ 管仲 对曰:‘贵不能使富。’ 桓公 赐之 齐国 市租一年,而国不治。 桓公 曰:‘何故?’对曰:‘疏不能制亲。’ 桓公 立以为仲父。 齐国 大安,而遂霸天下。 孔子 曰:‘ 管仲 之贤,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
(3).指兵法上对上、中、下三种力量的权衡。 宋 苏洵 《权书上·强弱》:“兵之有上、中、下也,是兵之有三权也。三权也者,以一致三者也。”
《國語辭典》:运力(運力)  拼音:yùn lì
大陆地区指运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