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31,分36页显示  上一页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夸张
巨流
余勇
支柱
力道
强援
百牛
他力
怙强
猛厉
倒拔
权威
寓令
奥援
后援
《國語辭典》:誇张(誇張)  拼音:kuā zhāng
1.誇大。《列子。天瑞》:「又有人钟贤世,矜巧能,脩名誉,誇张于世而不知已者,亦何人哉。」
2.修辞学上的一种辞格。参见「誇张法」条。
《國語辭典》:巨流  拼音:jù liú
巨大的水流。比喻强大的力量或流行潮流。如:「既顺应时代的巨流,又能推陈出新,才会有杰出的表现。」
《漢語大詞典》:余勇(餘勇)
谓有未尽的勇气和力量。 北周 庾信 《周柱国楚国公岐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敛气餘勇,雄边遗则。” 唐 骆宾王 《军中行路难同辛常伯作》诗:“天子按劒徵餘勇,将军受脤事横行。” 宋 苏轼 《次前韵再送周正孺》:“醉乡追旧游,笔阵贾餘勇。” 黄人 《〈清文汇〉序》:“即词人墨客,亦蓬直麻中,赤缘朱近,类能贾餘勇,尚立言,咸有根柢,絶异稗败。”参见“ 餘勇可贾 ”。
《國語辭典》:支柱  拼音:zhī zhù
1.支撑物体的柱子。如:「桥梁支柱」。
2.支撑、支持。《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丁酉,南巡狩,诏所经道上,郡县无得设储跱。命司空自将徒支柱桥梁。」
3.比喻组织家庭中的主要成员。如:「经济支柱」、「他是本会的精神支柱。」
《國語辭典》:力道  拼音:lì dào
1.力气。如:「他的手腕力道强劲,比赛腕力不曾输过。」「因为喝得烂醉,他渐渐失去支撑身体的力道,随意躺在路边。」
2.效用。如:「这种农药的力道强大,最好先稀释再喷洒。」「这部电影宣传的力道十足,也带动了原著热销。」
《漢語大詞典》:强援
指强有力的援助力量。《春秋·宣公十一年》“纳 公孙寧 、 仪行父 于 陈 ” 晋 杜预 注:“二子淫昏乱人也,君弑之后能外託 楚 以求报君之讎,内结强援於国。”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三:“致仕 刘军容 玄冀 游寺,见此文卷,甚奇之,怜其贫窶,厚有济恤。又知其 连州 人,朝无强援,谓僧曰:‘某虽闲废,能为此人致宰相。’”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冢宰避内阁:“ 孙富平 与 新建 各结强援,相攻若胡 越 ,而阁部成两讼场矣。”
《漢語大詞典》:百牛
众牛。喻巨大的力量。 唐 柳宗元 《行路难》诗之二:“深林土剪十取一,百牛连鞅摧双辕。”
分類:巨大力量
《国语辞典》:他力  拼音:tā lì
协助造就成果的外在力量,相对于自力而言。多指佛、菩萨、上师的助力。
《漢語大詞典》:怙强(怙彊)
以有强大力量而自恃。 唐 元结《管仲论》:“吾属以礼义尊天子,以法度正诸侯,使小国不常患弱,大国不敢怙彊,此诚长世之策。”新唐书·裴度传:“ 李师道 怙彊, 度 密劝帝诛之。”
《漢語大詞典》:猛厉(猛厲)
(1).严厉刚烈。荀子·王制:“凡听:威严猛厉而不好假道人,则下畏恐而不亲,周闭而不竭。” 杨倞 注:“厉,刚列也。”晋书·列女传·王广女:“辞气猛厉,言终乃自杀。”
(2).犹严酷,严厉。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彭晋叟》:“ 胡颖 为 浙西 宪政,尚猛厉,物情不安。” 康有为 《法国革命史论》:“ 段敦 猛厉,年三十为政社总理。”
(3).犹猛烈。气势盛,力量大。《林则徐日记·道光十五年七月初三日》:“西风猛厉,终日不已。” 李大钊 《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一八五○年顷, 英国 产业有猛厉无比的发展,有濒于产业危机的征象。” 邹韬奋 《萍踪寄语》三:“据说侨胞现在所受的经济打击,重要的有两件事:一件是受世界经济恐慌的影响,还有一件是 日本 的积极猛厉的南侵。”
《漢語大詞典》:倒拔
谓树木、立石等根部露出地面而倒仆。南史·何胤传:“山发洪水,树、石皆倒拔。”
谓背转着身子借助腰部的力量拔取东西。《水浒传》第七回回目有“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國語辭典》:权威(權威)  拼音:quán wēi
1.权势威望。《吕氏春秋。审分览。审分》:「万邪并起,权威分移。」《北史。卷九。周本纪》:「昔者水运将终,群凶放命,或权威震主,或衅逆滔天。」
2.在某种领域具有崇高地位和影响力的人。如:「院长是医学权威。」
《漢語大詞典》:寓令
谓寄军令于内政,只在暗中加强军事力量。 唐 元稹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一道》:“至於 主父偃 乘七国併吞之后,将分裂而矫推恩; 管夷吾 当诸侯争夺之时,先诈力而行寓令,皆一时之权术也。” 唐 白居易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一道》:“若 齐 行寓令之法,以霸诸侯; 汉 用推恩之谋,以惩七国。施之今日,臣恐非宜。”参见“ 寄政 ”。
《漢語大詞典》:寄政
谓把军令寄寓在庶政之中。国语·齐语:“君若欲速得志於天下诸侯,则事可以隐令,可以寄政……作内政而寄军令焉。” 韦昭 注:“寄,託也。匿军令,託于国政,若有征伐,邻国不知。”
分類:军令寄寓
《國語辭典》:奥援(奧援)  拼音:ào yuán
内援,通常又用以称有力而可靠的后援。《新唐书。卷一七四。李逢吉传》:「郑注得幸于王守澄,逢吉遣从子训赂注,结守澄为奥援,自是肆志无所惮。」
《國語辭典》:后援(後援)  拼音:hòu yuán
1.战时后方对前方军事力量的援助。《周书。卷一六。列传。独孤信》:「然孤军数千,后援未接,贼众我寡,难以自固。」《三国演义》第五九回:「长安必留重兵以为后援。」
2.泛指对某事或某人的支持或接济。如:「球迷的热情是他职棒生涯的有力后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