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延光
(1).留传美名。 汉 扬雄 《长杨赋》:“延光于将来,比荣乎往号。”
(2).谓承袭前人的荣誉。 南朝 梁 江淹 《始安王拜征虏将军丹阳尹章》:“藉以毓采上霄,搏华中汉,饮惠延光,偭爵假息。”
《漢語大詞典》:遗芬(遺芬)
(1).比喻前人留下的盛德美名。 唐 沈佺期 《神龙初废逐南荒途出郴口北望苏耽山》诗:“不才予窜迹,羽化子遗芬。” 宋 梅尧臣 《叶大卿挽辞》之二:“丰碑几当立,籍甚著遗芬。” 宋 朱熹 《挽吴给事》诗之二:“悬知千载下,此地想遗芬。”
(2).犹馀香。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三》:“﹝荔支﹞而奇香扑人,出入怀袖,即残红委地,遗芬不散,此岂百果所敢望哉!”
《漢語大詞典》:遗章(遺章)
(1).遗漏篇章。《文选·班固〈典引〉》:“伊考自遂古,乃降戾爰兹,作者七十有四人,有不俾而假素,罔光度而遗章,今其如台而独闕也。” 蔡邕 注:“未有告之以光明之度,而遗其篇章。”
(2).前人留传下来的文章。 唐 元稹 《大合乐赋》:“窃贺声明之巨丽,敢联《雅》《颂》之遗章。” 章炳麟 《校文士》:“邇者, 黄以周 以不文著,惟 黄氏 亦自谓钝於笔语,观其撰述,密栗醇厚,庶几 贾 孔 之遗章,何 宋 文之足道?”
(3).遗表;遗奏。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碑帖·吴越僧统慧因普光大师塔铭》:“ 宝大 元年八月十三日夜,集众讽经,乃为遗章,申辞王父,圆寂于 真象宝塔寺 。”
《國語辭典》:馀论(餘論)  拼音:yú lùn
1.未尽的言论。《文选。张衡。东京赋》:「得闻先生之馀论,则大庭氏何以尚兹。」
2.称著作中总论分论以外的论述。
《漢語大詞典》:率德
谓遵循前人之德。书·蔡仲之命:“惟尔率德改行,克慎厥猷。” 孔 传:“言汝循祖之德。”史记·管蔡世家:“ 蔡叔度 既迁而死,其子曰 胡 。 胡 乃改行,率德驯善。” 明 宋濂 《元故韶州路儒学教授曾府君石表辞》:“正士皆服其化,而为率德励行之。”
分類:遵循前人
《漢語大詞典》:规随(規隨)
汉 扬雄 《法言·渊骞》:“或问 萧 曹 ,曰:‘ 萧 也规, 曹 也随。’” 李轨 注:“ 萧何 规创於前如一, 曹参 奉随於后不失。”后以“规随”谓按前人成规办事。 清 钱谦益 《韩圹授光禄大夫制文》:“推同心而调鼎,允协规随。”参见“ 萧规曹随 ”。
《國語辭典》:萧规曹随(蕭規曹隨)  拼音:xiāo guī cáo suí
汉代曹参继萧何为相国,举事皆无所变更。见《汉书。卷三九。曹参传》。比喻后任的人依循前任所订的规章行事。《文选。扬雄。解嘲》:「夫萧规曹随,留侯画策,陈平出奇,功若泰山,响若坻隤。」
《漢語大詞典》:遗功(遺功)
(1).指前人的功绩。《后汉书·冯异传》:“将及景风,章敍旧德,显兹遗功焉。”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 梁山 北有 龙门山 , 大禹 所凿,通 孟津 河口,广八十步,巖际鐫跡,遗功尚存。” 清 厉鹗 《下菰城》诗:“遗功犹坚完,故垒屹相向。”
(2).谓遗弃功业。 晋 陆云 《太尉王公以九锡命大将军让公将还京邑祖饯赠此诗》:“穆矣渊让,遗功遂志,思我远猷,徽音孰嗣。” 晋 郭璞 《与王使君》诗:“迈德遗功,於盛思终。愿林之蔼,乐 岱 之崇。” 唐 孟郊 《擢第后东归书怀献座主吕侍御》诗:“至运本遗功,轻生各自立。”
(3).犹遗巧。 唐 曹邺 《庭草》诗:“庭草根自浅,造化无遗功。低回一寸心,不敢怨春风。” 宋 陆游 《抚州广寿禅院经藏记》:“丹堊金碧,殆无遗功。”参见“ 遗巧 ”。
《漢語大詞典》:遗巧(遺巧)
(1).未尽其巧;精美的技艺有所保留,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列子·周穆王:“ 穆王 乃为之改筑,土木之功,赭堊之色,无遗巧焉。” 唐 郑子春 《北岳庙碑》:“工无遗巧,人不劳力。” 宋 刘攽 《次韵宋职方新修厅事》:“经营结构无遗巧,壮丽宏深要必该。”
(2).不为世人所知的技艺。 明 高道素 《上元赋》:“海南贡鱼準之新奇,胡北献雁足之遗巧。”
《漢語大詞典》:前武
前人的足迹。喻前人的典范。宋书·王弘之传:“前卫将军参军 武昌 郭希林 ,素履纯洁,嗣徽前武。” 宋 苏辙 《汝州谢雨文》:“顾慙昔贤,愿躡前武,扫地而祭。” 元 何中 《东湖别吴伯清周栖云虞伯生诸君子》诗:“鸣琴挽幽听,评帖劣前武。”
《漢語大詞典》:遗语(遺語)
(1).临终之言;遗嘱。《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吾死之后,愿弟得存,忽尔天道开通,为父讎寃杀 楚 。’遗语已讫,便即杀之。” 宋 洪迈 《夷坚支志甲·荐福如本》:“迨旦,数僧来诣 王氏 ,具説 本老 遗语。”
(2).前人留下的话。 宋 苏辙 《真兴寺阁》诗:“遗语谢世俗,钓鱼当钓鼇。” 清 罗安 《嘲朝山》诗:“时人奉仙灵,请述 撝堂 遗语君且听。” 章炳麟 《文学说例》:“然《士丧礼》言‘妇人侠牀’,注‘妇人谓妻妾子姓也’,此则语无区别,与 蒲斯门 种勿殊,盖 庖戏 儷皮以前之遗语云尔。”
《漢語大詞典》:遗矩(遺矩)
(1).指前人的法度、准则。宋书·傅亮传:“咏 倚相 之遗矩,希 董生 之方融。” 清 罗安 《伤侈俗》诗:“昔闻俭为德之共,高曾遗矩在孙子。” 易宗夔 《新世说·巧艺》:“其笔法度越凡流,直追古哲……诚为先民遗矩,后学指南。”
(2).谓留下法度、准则。 北周 庾信 《周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同州刺史尔绵永神道碑》:“吏不能欺,兵无敢背, 玉关 遗矩, 汾海 留爱。”
《漢語大詞典》:遗论(遺論)
(1).指前人留下的观点、见解。魏书·封轨传:“至如庙学之嫌,臺沼之杂, 袁準 之徒已论正矣,遗论具在,不復须载。” 唐 贾至 《虙子贱碑颂》:“绎微旨而徵遗论,何先生道蔚其葳蕤者也。”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四:“ 水心 之説,乃 张方平 之遗论也。”
(2).馀论;异议。 元 刘埙 隐居通议·文章七:“辞简意足,一段章旨,无復遗论。” 明 袁宏道 《和者乐之所由生》:“夫以《大武》之乐,而 孔子 尚有遗论。” 明 徐渭 《〈草玄堂稿〉序》:“苟世之评君之诗者,徒律之以 汉 魏 ,则似不能无遗论於君。”
《漢語大詞典》:追和
后人和前人的诗。 宋 苏轼 《和陶〈归去来兮辞〉》诗序:“ 子瞻 謫居 昌化 ,追和 渊明 《归去来辞》。” 宋 陆游 《跋吕成尗和东坡尖叉韵雪诗》:“古诗有倡有和,有杂拟、追和之类。”
分類:后人前人
《漢語大詞典》:遗翰(遺翰)
前人遗留下来的诗文。 三国 魏 曹植 《柳颂》序:“故著斯文,表之遗翰,遂因辞势,以讥当世之士。”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而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 李陵 、 班婕妤 ,见疑於后代也。” 明 姚士磷 《见只编》卷上:“以谓翠华不见,赖遗翰之尚存;芳藻言凋,庶先标之可赴耳。” 姚华 《曲海一勺·明诗》:“观 金 人遗翰,载在《中州乐府》者,犹嗣前徽。”
《國語辭典》:遗光(遺光)  拼音:yí guāng
1.散发光彩。《文选。张衡。思玄赋》:「离朱唇而微笑兮,颜的砾以遗光。」《文选。曹植。七启》:「金华之舄,动趾遗光。」
2.遗留的恩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注》:「听鼓鞞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
《國語辭典》:馀波(餘波)  拼音:yú bō
1.水的末流。《书经。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
2.风浪离开吹风区,进入无风或微风区,成为周期较长、规则而平坦的浪。
3.事件结束后留下的影响。如:「馀波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