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执笔法(執筆法)
写毛笔字持笔的方法。前人所传的执笔法一般采用 唐 陆希声 所传的“擫、押、钩、格、抵”五字法。“擫”是大拇指指肚部分紧贴笔管;“押”是食指与大拇指相对夹持笔管;“钩”是中指钩住笔管;“格”是无名指甲、肉相连处挡着笔管;“抵”是小指紧贴无名指以助之。五指之力,相互配合,执住笔管,其力才得平衡。此外,要求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腕和肘悬起。这样执笔写字,笔锋中正,运转容易,字迹圆满得势。
《國語辭典》:脱胎换骨(脫胎換骨)  拼音:tuō tāi huàn gǔ
原指修炼得道,脱换凡人之躯壳而成仙。比喻澈底改变。宋。葛长庚 沁园春。要做神仙词:「常温养,使脱胎换骨,身在云端。」《西游记》第二七回:「那长老自服了草还丹,真是脱胎换骨,神爽体健。」也作「换骨脱胎」、「抽胎换骨」。
《國語辭典》:脱胎(脫胎)  拼音:tuō tāi
1.道家指脱去凡胎而成仙。《红楼梦》第一○四回:「大凡成仙的人,或是肉身去的,或是脱胎去的。」
2.比喻一事物由另一事物孕育变化而产生。如宋时李清照〈一剪梅〉中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乃脱胎于范仲淹〈御街行〉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事,无计相回避」。此种诗文上的模仿即属脱胎现象。
《漢語大詞典》:遗惠余泽(遺惠餘澤)
前人留下的恩惠德泽。《晋书·挚虞传》:“前乙巳赦书,远称先帝遗惠餘泽,普增位一等,以酬四海欣戴之心。”
《國語辭典》:遗风馀泽(遺風餘澤)  拼音:yí fēng yú zé
前人所遗留的教化德泽。宋。苏轼〈赠司马光三代。母聂氏温国太夫人〉:「某官某故母聂氏……慈和严翼以成其子,使朕得名世之士,以济艰难,其遗风馀泽盖有存者。」
《漢語大詞典》:遗恩余烈(遺恩餘烈)
前人遗留下的恩德功业。后汉书·王昌刘永传论:“观 更始 之际, 刘氏 之遗恩餘烈,英雄岂能抗之哉!”
《國語辭典》:遗芳馀烈(遺芳餘烈)  拼音:yí fāng yú liè
前人所留下的美好教化与功业。也作「遗风馀烈」。
《漢語大詞典》:遗芬剩馥(遺芬賸馥)
比喻前人留下的精美文章。 明 李东阳 《跋〈聚芳亭卷〉》:“而诗书图史,遗芬賸馥,在其子孙者,其来未艾,谓非少保公之贤而致然哉!”
《漢語大詞典》:遗芬余荣(遺芬餘榮)
比喻前人留下的盛德美名和功烈业绩。《宋书·礼志三》:“爰洎 姬 汉 ,风流尚存,遗芬餘荣,绵映纪纬。”
《國語辭典》:遗风馀烈(遺風餘烈)  拼音:yí fēng yú liè
前人所留下的美好教化与功业。《汉书。卷二二。礼乐志》:「夫乐本情性,浃肌肤而臧骨髓,虽经乎千载,其遗风馀烈尚犹不绝。」宋。苏轼 六一泉铭:「尝试与子登孤山而望吴越,歌山中之乐而饮此水,则公之遗风馀烈,亦或见于斯泉也。」也作「遗芳馀烈」。
《漢語大詞典》:遗风余韵(遺風餘韻)
前人遗留下来的风教和韵致。《朱子全书·治道一·用人》:“此古之君子,所以成尊主庇民之功於一时,而其遗风餘韵,犹有称思於后世者也。” 吴晗 《学习集·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过去 齐国 、 鲁国 的都城,和一些戴着高高的帽子,宽大的衣袖的学者们,商讨学问,反复辩论,观察 孔子 的遗风馀韵。”
《漢語大詞典》:遗闻逸事(遺聞逸事)
指前代或前人遗留下来而少为人知的传闻,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鲁迅 《南腔北调集·题记》:“然而只有这一本,虽然浅薄,却还借此存留一点遗闻逸事。”《大地》1981年第3期:“ 齐老先生 ( 齐白石 )的遗闻逸事也常听人说起,可是都没有 新凤霞 写的那么真。”亦作“ 遗闻軼事 ”、“ 遗闻琐事 ”。 沈昌直 《柳溪竹枝词》序:“词中自遗闻軼事,名跡胜景,以及方言物产之琐细,靡不详载记之。” 章炳麟 《訄书·哀焚书》:“其佗遗闻軼事,皆前代逋臣所録。” 蠡勺居士 《〈昕夕闲谈〉小序》:“本以存昔日之遗闻琐事,以附於稗官野史,使避世者亦可考见世事而已。”
《漢語大詞典》:遗声余价(遺聲餘價)
指前人死后在社会上流传的声誉和评价。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名实:“神灭形消,遗声餘价,亦犹蝉壳虵皮、兽迒鸟迹耳,何预於死者,而圣人以为名教乎?”
《漢語大詞典》:遗音余韵(遺音餘韻)
前人作品的馀音和韵致。形容作品美妙。宣和书谱·皇象:“则又见其遗音餘韵,得之於笔墨外也。”
《国语辞典》:流风遗烈(流风遗烈)  拼音:liú fēng yí liè
前人遗留的风范、功勋。宋。苏轼〈凫绎先生文集叙〉:「后生不复见其流风遗烈,是以日趋于智巧便佞,而莫之止。」
《国语辞典》:流风遗泽(流风遗泽)  拼音:liú fēng yí zé
前人遗留下来的风尚、德泽。宋。曾巩〈太祖皇帝总叙〉:「太祖经始大基,流风遗泽,所被者远,王圣尊业至今,百有二十馀年」。也作「流风馀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