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99,分34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镵刻
四刻
刻雕
彫刻
金刻
即刻
刻板
贪刻
文刻
刻核
刻急
大刻
五刻
宋刻
木刻
《漢語大詞典》:镵刻(鑱刻)
(1).刻画;雕凿。 清 施补华 《岘佣说诗》:“入 蜀 诸诗,须玩其鑱刻山水,於 谢康乐 外另闢一境。” 清 施补华 《岘佣说诗》:“奇峭山水,须用鑱刻之笔。” 陈三立 《漫题豫章四贤像拓本·黄庭坚》诗:“鑱刻造化手,初不用意为。”
(2).深刻。 清 戴名世 《缪太翁遗稿序》:“所为经义无虑数百篇,用意鑱刻,而词调皆出入经史。”
《骈字类编》:四刻
宋书礼志漏上四刻侍中奏外办皇帝服衮冕之服升太极殿临轩南面谒者前北面一拜跪奏大鸿胪臣某稽首言群臣就位谨具侍中称制曰可长杜牧早春赠军事薛判官诗雪后新正半春来四刻
《漢語大詞典》:刻雕(刻彫)
亦作“ 刻雕 ”。
(1).雕刻。庄子·大宗师:“覆载天地刻彫众形而不为巧。”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那揭罗曷国:“编石特起,刻彫奇製。” 宋 曾巩 《琅玡泉石篆》诗:“刻雕万象出冥昧,不见刀斧曾经营。”
(2).指描摹,藻饰。 宋 曾巩 《〈南齐书〉目录序》:“ 子显 之於斯文,喜自驰骋,其更改破析、刻彫藻繢之变尤多,而其文益下。”
见“ 刻彫 ”。
《国语辞典》:彫刻  拼音:diāo kè
雕琢刻镂。汉。扬雄《法言。问道》:「或问彫刻众形者匪天与?曰:『以其不彫刻也。』」也作「雕刻」。
《漢語大詞典》:金刻
用金属工具镌刻。 唐 陈子昂 《周故内供奉学士怀州河内县尉陈君硕人墓志铭》:“恭承遗言,立石文兮,金刻丹书,记岁辰兮,青龙甲午,铭兹坟兮。”
《國語辭典》:即刻  拼音:jí kè
立刻、马上。《儒林外史》第二九回:「你若是这样胡闹,我即刻送到县里处你!」《红楼梦》第四四回:「有一个再提此事,即刻来回我,不管是谁,拿拐棍子给他一顿。」也作「即时」。
分類:即刻立刻
《國語辭典》:刻板  拼音:kè bǎn
1.在木、石、金属板面上雕刻文字、图案,做成印刷用的底版。《宋史。卷二○二。艺文志一》:「周显德中,始有经籍刻板,学者无笔札之劳,获睹古人全书。」《资治通鉴。卷二九一。后周纪二。太祖广顺三年》:「蜀毌昭裔出私财百万营学馆,且请刻板印九经。」
2.比喻固定、呆板而缺乏变化。《官场现形记》第二回:「一年之内,我一个生日,我们贱内一个生日,这两个生日,是刻板要做的。」
《漢語大詞典》:贪刻(貪刻)
贪婪刻剥。晋书·诸葛长民传:“ 桓玄 引为参军平西军事,寻以贪刻免。” 唐 李华 《润州丹阳县复练塘颂》:“上无贪刻,下无寃愤。” 明 余继登 《典故纪闻》卷八:“凡贤材者留,其贪刻庸鄙及老疾者悉送吏部罢之。”
分類:贪婪刻剥
《漢語大詞典》:文刻
(1).雕镂文采。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木客大冢者, 句践 允常 冢也……一曰 句践 伐善材,文刻献於 吴 ,故曰木客。”
(2).指镌刻文辞。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又东逕 马市 石桥 ,桥南有二石柱,并无文刻也。”
《漢語大詞典》:刻核(刻覈)
亦作“ 刻核 ”。苛刻。南史·恩倖传·吕文显:“ 文显 临事以刻覈被知。” 宋 苏轼 《省试策问》之三:“凡省冗官八百员,吏千四百员,民以少紓,而上下相安,无刻核之怨。” 清 秦笃辉 《平书·文艺篇上》:“閲书之道在於恕,不恕则刻覈锻鍊之患生。” 金一 《文学观》:“夫谓语必已造,事不古同,诚不免以刻覈待古人。”
分類:苛刻
《漢語大詞典》:刻急
苛刻严峻。汉书·酷吏传·严延年:“闻 延年 用刑刻急。”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 陆长源 ﹞性刻急,恃才傲物。”
分類:苛刻严峻
《韵府拾遗 职韵》:大刻
史记晋世家赞灵公既弑其后成景致严至厉大刻
《骈字类编》:五刻
唐 王建 宫词一百首 其三 五刻阁前卿相出,下帘声在半天中。
《漢語大詞典》:宋刻
指 宋 代刻印的书籍。 明 文震亨 长物志·宋板:“藏书贵 宋 刻,大都书写肥瘦有则,佳者有 欧 柳 笔法,纸质匀洁,墨色清润。”参见“ 宋本 ”、“ 宋版 ”。
分類:刻印书籍
《國語辭典》:木刻  拼音:mù kē
1.一种版画。用刀在木板上刻出图形,再用纸拓印。计有阴刻、阳刻或阴阳混合刻三种表现法。
2.木制的雕刻品。
《國語辭典》:木板  拼音:mù bǎn
木制的板子。《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原来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或流云百蝠。」《西游记》第九回:「却说此子在木板上,顺水流去,一直流到金山寺脚下停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