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22,分35页显示  上一页  30  31  32  33  34
词典(续上)
率刻
分类词汇
向来
应时
一就
目即
时速
目刻
佛类词典
阿育王石刻文
刻花
刻藏
藏积象牙刻镂等物
其它辞典
孔承恭(光刻 )
孔承恭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一
孔承恭,字光刻,河南(治今洛阳)人。以门荫入仕,历官郑州录事参军、大理寺丞。献宫词托意求进用,太刻怒其引论非宜,免归田里。太宗即位,以赦复官。太平兴国中任大理寺丞、库部员外郎。雍熙至淳化初,历屯田郎中、兵部郎中、太常寺少卿,淳化元年十二月以将作监致仕。大中祥符九年,受命与徐铉等校正《道藏经》。尤奉佛,尝劝太宗于征战地修佛寺普度僧尼,以冀冥福,人多笑其迂阔。卒年六十二。见《宋史》卷二七六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二六、三一、八六,《宋会要辑稿》礼四一之四八(第二册第一四○一页)。
《漢語大詞典》:率刻
计算刻度。 汉 扬雄 《太玄·玄莹》:“榆漏率刻,昬明考中。” 范望 注:“审刻知时。”
分類:计算刻度
《國語辭典》:向来(向來)  拼音:xiàng lái
1.一向、从来。宋。陈师道〈送赵承议〉诗:「颖水向来须好句,道山今日有宗英。」《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六:「小的妻子向来与小的争竞口舌,彆气归家。」
2.以后、后来。晋。干宝《搜神记》卷一六:「都督云:『头觉微痛。』向来转剧,食顷便亡。」
3.刚才。《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华佗》:「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國語辭典》:应时(應時)  拼音:yìng shí
1.适于季节或时代需要。《文选。曹植。与杨德祖书》:「有不善者,应时改定。」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似这般应时的瑞雪,是好一个冬景也。」
2.即时、立刻。《后汉书。卷八二。方术传下。郭玉传》:「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渔钓于涪水,因号涪翁。乞食人閒,见有疾者,时下针石,辄应时而效。」
3.谋生。《红楼梦》第五八回:「其中或有一二个知事的,愁将来无应时之技,亦将本技丢开,便学起针黹纺绩女工诸务来。」
《國語辭典》:一就  拼音:yī jiù
1.顺便。《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小孙屠。第一○出》:「你去安排些食物,一就与我关了外门,待我和官人吃几杯酒。」《喻世明言。卷三三。张古老种瓜娶文女》:「我今日去谢张公,一就带你母子去游玩閒走则个。」
2.一面。《水浒传》第四九回:「一就去劫牢,一就去取行李不迟。」
3.一同、一起。《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一同入那酒店里坐地,唤酒保买杯酒和肉来,四个一就吃了。」《前汉书平话》卷下:「今代州刘武手下二十万雄兵,令卿一就掌者。」
4.一味、总是。元。石君宝《紫云庭》第三折:「且说俺这小哥哥,为俺耽惊受怕,波迸流移,冷落了读书院,一就把功名懒堕。」元。无名氏〈玉娇枝过四块玉。休争闲气〉曲:「想功名到底成何济,总虚华几人知,百般乖不如一就痴。」
《國語辭典》:目即  拼音:mù jí
目前、现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一出》:「孩儿领爹娘慈旨,目即离去。」
《國語辭典》:时速(時速)  拼音:shí sù
运动的物体每一小时所经过的距离。如:「以时速六十公里计算,应该可以在一个小时内抵达三十公里外的村庄。」
《漢語大詞典》:目刻
即刻。蒲剧《薛刚反朝》第二场:“托付 阳河 大事,目刻进京。”
阿育王石刻文
【佛学大辞典】
(杂名)阿育王磨崖等所刻之教法诰文也。阿育王既归佛法,欲普布德教于四方,故于己领土,到处刻教法诰文,法显传及西域记等,处处记石柱之事,谓是阿育王所建,是也。其后湮没者多,世人遂无知者,至近代欧洲人旅行印度各地方,发见几多之磨崖等,经普林摄Prinsep氏等苦心研究,遂得读破其诰文,确定为阿育王使刻者。其发见者,有大磨崖七所,小磨崖七所,石柱九基,有铭文之石窟三所。大磨崖虽略有具缺,而大都各有十四章之诰文,皆磨砺岩或大石,而镌刻文字,其中亦有彫饰象身等者。其文字或用祛卢瑟底Kharos!t!hi文字书之(仅有二大磨崖用此文字),或用古梵字记之。祛卢瑟底文字与梵字反对,读法自右而左。此等大磨崖所刻十四章之诰文,据其中之记载,可知为阿育王灌顶(即位)第十二年至第十四年之间所刻者。小磨崖各刻诰文(与前十四章异),一章或二章,或同或否。石柱九基中,六基各有同文之教法诰文七章,他三基各有简短之别文一章,虽多毁损,亦有柱头柱身完全者。柱头者,铃形之上,有圆板,其侧缘彫饰莲华忍冬花或鹅类,板上置狮子像者为多。其长,小者三十二三呎,大者及四十二呎馀。其直径,下部约二呎乃至三四呎。自其诰文所载考之,可知为王即位二十六年至二十九年之间所刻者。石窟三所,各刻铭文一章,皆不长。今述各诰文及铭文之大意如下:大磨崖诰文十四章,禁畜之牺牲及祭典。施药,移植药草,并植树穿井,以利人畜。官民皆应每五年参集正法之大会。应不怠正法之弘通。任命大法官,使努力庶民之康安,穷乏之救恤。亲听政事,以利民众。与异教徒勿互相争。废畋猎。应止败德无益之俗典,行正法之式典。应为来世离罪业。应行法施。异教徒应相和合,无论何法皆应重之。悔悲迦伽征服之惨事,归于正法,于希腊五王国及他国弘通法音。又记诰文刻石之缘由。又别文二章,皆记应爱抚百姓,使得二世之福祉,每五年应催无遮大会。小磨崖之诰文,或谓弘法既及全印,将来尚应益益扩布,增进天祐。或言应作孝顺等正行。或对于摩揭陀之僧众记王归敬三宝之志厚及佛宣说之经法应长存。石柱之诰文七章,言任辅弼之任者,应无上下之别,诱导民于正道。正法殊胜。勿为恶业。知事应以慈仁为旨,宽于赏罚。应不行杀害生类或去势等。一切阶级,一切异宗,皆为王所崇敬及禅定功德宜尊等。其简短之别文,或记王妃施舍树林等因缘。或记王之参拜并建柱等。石窟之铭文,各记其洞崖施舍之事。以上皆为现今所发见者。而后来之学者,或再发见未发之遗物,未可知也。
刻花
【佛学大辞典】
(杂名)造花也。
刻藏
【佛学大辞典】
(杂语)刊刻大藏经也。
藏积象牙刻镂等物
【三藏法数】
谓比丘当奉佛戒,志尚俭素,于诸玩好,心不贪恋;布衣草座,常怀知足。若贪世间稀有雕饰之物,是为不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