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22,分35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刺文
论刺
手刺
攒刺
花刺
探刺
灭刺
寒刺
拣刺
非刺
带刺
上刺
绣刺
剑刺
面刺
《漢語大詞典》:刺文
犹刺绣。 唐 白居易 《策林二·息游惰》:“劳逸既悬,利病相诱,则农夫之心,尽思释耒而倚市;织妇之手,皆欲投杼而刺文。”参见“ 刺綉 ”。
分類:刺绣
《國語辭典》:刺绣(刺繡)  拼音:cì xiù
利用各种色线在纺织品或其他物品上,以不同的方法绣出各种图案。绣法分为直纹、短针两种。平绣、广绣、苏绣、湘绣号称中国四大名绣,驰名中外。
《漢語大詞典》:论刺(論刺)
议论和讥刺;议论和指责。庄子·田子方:“ 仲尼 曰:‘默,汝无言!夫 文王 尽之也,而又何论刺焉!彼直以循斯须也。’” 成玄英 疏:“夫 文王 圣人,尽於妙理,汝宜寝默,不劳讥刺。” 唐 柳宗元 《答元饶州论政理书》:“ 饶 之理,小也,不足费其虑。无所论刺,故独举均赋之事,以求往復而除其惑焉。” 明 刘基 《〈王原章诗集〉序》:“诗贵自适,而好为论刺,无乃不可乎。”
《國語辭典》:手刺  拼音:shǒu cì
旧时官场上相互拜谒时所用的名帖。类似现代的名片。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元丰后,又盛行手刺,前不具衔,止云某谨上谒某官,某月日,结衔姓名。」
《漢語大詞典》:攒刺(攢刺)
群起而刺。 唐 元稹 《芳树》诗:“游蜂竞攒刺,鬭雀亦纷拏。” 宋 鲁应龙 《闲窗括异志》:“母子俯伏於寺之夹衖下,众鎗攒刺,命在须臾。”明史·吴广传:“ 通绪 追出埡,遇伏。急旋马,中礮坠。方跃上他马,伏兵攒刺之,殪,餘贼大奔。”
分類:群起
《骈字类编》:花刺
元 郭钰 美人折花歌 花刺钩衣花落手,草根露湿弓鞋绣。
《國語辭典》:探刺  拼音:tàn cì
探索、侦探。《明史。卷三○九。流贼传。李自成传》:「又令充部诸院掾吏,探刺机密。」
《漢語大詞典》:灭刺(滅刺)
让名刺上的文字漫灭。谓不愿投名刺以干谒。语本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始达 潁川 ,乃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适,至於刺字漫灭。” 唐 黄滔 《谢试官》:“而 滔 丘锦小才,路蒲末学,既非 禰 鶚,大惧 温 犀,固当絶望超隅,甘心灭刺。”
《骈字类编》:寒刺
唐 杜甫 陪郑公秋晚北池临眺 采菱寒刺上,蹋藕野泥中。
《漢語大詞典》:拣刺(揀刺)
宋 制,拣选精兵,在皮肤上指定部位刺字,用作标志。宋史·宁宗纪三:“ 淮东 拣刺八千餘人以补 镇江 大军及武锋军之闕。 淮西 拣刺二万六千餘人以为御前定武军。”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只如 治平 之初,拣刺义勇,当时詔旨慰諭,明言永不戍边,著在简书,有如盟约。”
《漢語大詞典》:非刺
非议讽刺。 汉 刘向 列女传·楚庄樊姬:“﹝ 姬 ﹞非刺 虞丘 ,蔽贤之路。” 明 李贽 《寄答留都书》:“直取自己快当,不顾他人非刺。” 章炳麟 《秦献记》:“ 京房 称 赵高 用事,有 正先 ,用非刺 高 死。”
分類:非议讽刺
《國語辭典》:带刺(帶刺)  拼音:dài cì
本指带著刺。后形容人说话含有讽刺意味。如:「做人要心存仁慈,不要说话带刺伤害别人。」
《骈字类编》:上刺
公羊及宋人盟于宿传注春秋上刺王公下讥卿大夫而逮士庶人
分类:上刺
《漢語大詞典》:绣刺(繡刺)
刺绣。《诗·唐风·扬之水》“素衣朱襮” 唐 孔颖达 疏:“黼领谓之襮。 孙炎 曰‘绣刺黼文以褗领’,是襮为领也。”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纺得纱,绩得苧,能裁能补能绣刺。”
分類:刺绣
《骈字类编》:剑刺(剑刺)
晋书李特载记昔武落钟离山崩有石穴二所其一赤如丹一黑如漆有人出于赤穴者名曰务相姓巴氏有出于黑穴者凡四姓曰䁺氏樊氏柏氏郑氏五姓俱出皆争为神于是相与以剑刺穴屋能著者以为廪君四姓莫著而务相之剑县焉
《國語辭典》:面刺  拼音:miàn cì
当面指摘过失。《战国策。齐策一》:「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分類:当面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