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67,分25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徇公
实际
贪利
五利
美利
权利
小惠
公视
苟利
取利
卖国
实利
得利
公益
胜利
《漢語大詞典》:徇公
为国家利益而献身。徇,通“ 殉 ”。 唐 陈子昂 《申宗人冤狱书》:“有至忠之诚,徇公之节,执法不挠,为国殄讎。” 唐 白居易 《与严砺诏》:“卿徇公竭诚,臣节克著。”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文:“徇公忘己,为国惜贤。”
《國語辭典》:实际(實際)  拼音:shí jì
1.真实的情形。如:「符合实际」、「做事要求实际,不要只讲门面。」
2.具体的、实在的。如:「实际行动」、「实际交易价格」。
《漢語大詞典》:贪利(貪利)
(1).贪求利益。管子·重令:“取与贪利之人,将以此收货聚财。”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苏秦 、 智伯 之智,非不足以辟辱远死也,而所以死者,惑於贪利不止也。” 宋 梅尧臣 《闻进士贩茶》诗:“浮浪书生亦贪利,史笥经箱为盗囊。” 林纾 《书〈杜袭喻繁钦语〉后》:“天下有才之士,不犹 吴 妇之綺其衣乎?託非其人,则与盗邻,盗贪利而嗜杀,故炫能於乱邦,匪有全者。”
(2).贪图。韩非子·十过:“乃使 荀息 以 垂棘 之璧与 屈产 之乘,赂 虞公 而假道焉。 虞公 贪利其璧与马,而欲许之。” 汉 桓谭 《新论·祛蔽》:“如但贪利长生,多求延寿益年,则惑之不解者也。”
《漢語大詞典》:五利
(1).五种利益、好处。左传·襄公四年:“和 戎 有五利焉。” 唐 刘知几 史通·暗惑:“如輒杀其使者,不显罪名,復何以怀四夷於外蕃,建五利於中国?”
(2).战时随机应变的五项原则。孙子·九变:“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3). 汉 方士 栾大 的称号。史记·孝武本纪:“是时上方忧 河 决,而 黄金 不就,乃拜 大 为五利将军。”文选·潘岳〈西征赋〉:“ 武 雄略其焉在?近惑 文成 而溺 五利 !” 李善 注:“文成将军 李少翁 、五利将军 欒大 ,皆方术士。”
《國語辭典》:美利  拼音:měi lì
巨大的利益。《史记。卷七○。张仪列传》:「许仪而得黔中,美利也。」《旧唐书。卷一一八。列传。王缙》:「凡京畿之丰田美利,多归于寺观,吏不能制。」
《國語辭典》:权利(權利)  拼音:quán lì
1.权势和货财。《荀子。劝学》:「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史记。卷四二。郑世家》:「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
2.指人民依法律规定得享有并受法律保护的地位或利益。
《國語辭典》:小惠  拼音:xiǎo huì
1.微小的恩惠好处。如:「他处事圆滑,善施小惠,所以拉拢许多人心。」《左传。庄公十年》:「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2.小聪明。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五。诚信》:「夫中智之人,岂无小惠,然才非经国,虑不及远,虽竭力尽诚,犹未免于倾败。」
《国语辞典》:公视(公视)  拼音:gōng shì
以公共利益为前提,而不以商业利益为导向的电视台。我国公共电视则于民国八十七年七月一日开播。简称为「公视」。
《漢語大詞典》:苟利
贪求不正当的利益。《淮南子·人间训》:“贤主不苟得,忠臣不苟利。”文选·任昉〈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进思必告之道,退无苟利之专。” 刘良 注:“退不苟且於利以专擅其事。”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卷上:“何乃苟利从欲,刼掠为功?”
《国语辞典》:取利  拼音:qǔ lì
谋取利益。《三国演义》第十四回:「使我两人自相吞并,彼却于中取利。」《红楼梦》第五十六回:「馀者任凭你们采取了去取利,年终算帐。」
《國語辭典》:卖国(賣國)  拼音:mài guó
为私利而通敌,以致危害国家。《史记。卷六九。苏秦传》:「人有毁苏秦者曰:『左右卖国,反覆之臣也,将作乱。』」
《漢語大詞典》:实利(實利)
实际利益。 鲁迅 《华盖集续编·不是信》:“我不想借这些头衔去发财发福,有了它于实利上是并无什么好处的。” 闻一多 《从宗教论中西风格》:“以承认肉体的死为代价,换来了灵魂不死的信念,在实利眼光的人看来,是让步,是更无聊的自欺,在原始人看来,却是胜利。” 老舍 《四世同堂》十三:“现在,老二的挑剔,是完全把手足之情抛开,而专从实利上讲, 瑞宣 简直没法不动气了。”
分類:利益
《国语辞典》:得利  拼音:dé lì
获得利润、利益。如:「渔翁得利」。《文明小史》第二一回:「积聚多了,就做些私货买卖,常常得利。」
《國語辭典》:公益  拼音:gōng yì
1.社会公共的利益。
2.为公共利益的服务,常指劝募捐献给需要的大众。
《國語辭典》:胜利(勝利)  拼音:shèng lì
1.在战场或竞争中打败对方。如:「胜利凯旋」。
2.工作或事业达到目的或要求。如:「胜利的果实得来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