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九参(九參)
(1).一月朝参九次。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文官隔假三日以上,并以横行参假,其武班每月先配九参六参。”
(2).指九参官。 唐 李庾 《西都赋》:“佩印分鱼,九参六佐,肃威仪於行盖,指戒途於前马。”
《漢語大詞典》:游衣冠
汉 代制度,每月初一将 高帝 的衣冠从陵墓的宫殿中移到祭祀 高帝 的宗庙里去,谓之“游衣冠”。汉书·叔孙通传“陛下何自筑復道 高帝 寝,衣冠月出游 高庙 ” 唐 颜师古 注:“ 应劭 曰:‘月旦出 高帝 衣冠,备法驾,名曰游衣冠。’谓从 高帝 陵寝出衣冠,游於 高庙 ,每月一为之, 汉 制则然。”
《漢語大詞典》:迎灶(迎竈)
腊月廿三夜送灶神后,俗于正月初一迎祭灶神谓“迎灶”,或曰接灶。清嘉录·接灶引 明 冯应京 《月令广义》:“ 燕 俗,元旦合家少长罗拜灶神以祝,曰迎灶。”
《漢語大詞典》:鸡日(雞日)
亦作“鷄日”。 农历正月初一日。 宋 吕本中 《宜章元日诗》:“避地逢鷄日,伤时感雁臣。”按, 明 谢肇浙 《五杂俎·天部二》:“岁后八日:一鸡,二猪,三羊,四狗,五牛,六马,七人,八穀。此虽出 东方朔 《占书》,然亦俗説, 晋 以前不甚言也。”
《漢語大詞典》:朔奠
谓人死未葬,在朔日以新味祭奠。礼记·檀弓上:“有荐新如朔奠。” 孔颖达 疏:“荐新谓未葬中间得新味而荐亡者。如朔奠者,谓未葬前月朔,大奠于殯宫者。”
分類:祭奠初一
《漢語大詞典》:天腊(天臘)
道家称夏历正月初一。云笈七籤卷三七:“正月一日名天腊,五月五日名地腊。”
《漢語大詞典》:仄慝
朔日月见于东方之象。汉书·五行志下之下:“朔而月见东方谓之庂慝。”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庂慝者,行迟在日后,当没而更见。” 王先谦 补注:“ 钱大昕 曰:周礼疏引尚书‘五行’《传》作‘侧匿’。匿,正字;慝,借字。亦作‘缩朒’。”庂,一本作“ 仄 ”。
《漢語大詞典》:饱朔(飽朔)
谓饱餐朔食。朔食,古代帝王、贵族于每月初一食物较平日丰盛,故称。 清 姚鼐 《怀陈伯思》诗:“奉粟几时能饱朔,合尊何处更留髠。”
《漢語大詞典》:贺朔(賀朔)
(1). 唐 宋 以元日、五月朔日、冬至行大朝会之礼,以元日、五月朔日之朝会称贺朔。新五代史·唐明宗纪:“五月己巳,朝羣臣,贺朔。” 徐无党 注:“五月贺朔,出於道家之説,自 唐 以来用之。” 明 朝则文武官员逢每月初一向皇帝行礼致贺称贺朔。《东周列国志》第二回:“次早, 幽王 果然出朝,羣臣贺朔。”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二一章:“因为今天是十月朔日,他( 杨嗣昌 )先率领全体文武向北行四拜贺朔礼,然后才命文武官员就坐。”
(2).特指拜年。 明 张四维 《双烈记·勉承》:“今当新正元旦,当去府中贺朔。”
《國語辭典》:鬼节(鬼節)  拼音:guǐ jié
旧称清明、中元、寒衣为中国的三大鬼节,并会在此三日祭祀祖先。
《國語辭典》:偏食  拼音:piān shí
只吃某些食物。如:「偏食会造成营养不均衡,影响健康。」
《漢語大詞典》:朔食
古礼之一。帝王及贵族每月初一所备较平日丰盛的膳食。礼记·内则:“男女夙兴,沐浴衣服,具视朔食。” 郑玄 注:“朔食,天子大牢,诸侯少牢,大夫特豕,士特豚也。”新唐书·彭景直传:“天子始祖、高祖、曾祖、祖、考之庙,皆朔加荐,以象生时朔食,号月祭。”
《漢語大詞典》:涂苏(塗蘇)
(1).古时一种有檐的帽子。 南朝 梁 刘孝威 《结客少年场行》:“插腰铜匕首,障日锦涂苏。”
(2).酒名。古代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家人先幼后长依次而饮,以避瘟气。 唐 施肩吾 《夜宴曲》:“被郎嗔罚涂苏酒,酒入四肢红玉软。”
《漢語大詞典》:放魂
旧时农历正月朔日至十八日收灯止,纵少年尽情游戏欢乐,无论昼夜,谓之“放魂”。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正月朔日﹞自此少年游冶,翩翩徵逐,随意所之,演习歌吹……唱説平话,无论昼夜,谓之放魂。”
《漢語大詞典》:椒柏酒
亦作“ 椒栢酒 ”。 椒酒和柏酒。古代农历正月初一用以祭祖或献之于家长以示祝寿拜贺之意。 汉 崔寔《四民月令·正月》“各上椒酒於其家长”原注:“正日进椒柏酒。椒是‘玉衡’星精,服之令人能老。柏亦是仙药。进酒次弟,当从小起--以年少者为先。”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 清 孙枝蔚 《除夕》诗:“祭仍椒栢酒,哭为《蓼莪》诗。”亦省称“ 椒柏 ”。 宋 苏轼 《贺正启》:“苇桃在户,磔禳以饯餘寒;椒柏称觴,燔烈以兴嗣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