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篇技
谓创作诗文的才能。 南朝 梁 江淹 《建平王谢赐石砚等启》:“臣夙乏翰能,素谢篇技。”
《漢語大詞典》:诗衢(詩衢)
诗歌的创作道路。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 晋 世羣才,稍入轻綺。 张 、 潘 、 左 、 陆 ,并肩诗衢。”
《國語辭典》:诗肠鼓吹(詩腸鼓吹)  拼音:shī cháng gǔ chuì
听见黄鹂的叫声,可以清净俗耳,引发诗情。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俗耳针砭诗肠鼓吹》:「往听黄鹂声,此俗耳针砭,诗肠鼓吹,汝知之乎?」
《漢語大詞典》:诗鸩(詩鴆)
喻指沉溺于诗歌创作的人。 清 郑燮 《贺新郎·述诗》词:“ 唐 家 李 杜 双峯并,笑纷纷诗奴诗丐,诗魔诗鴆。”
《國語辭典》:神来之笔(神來之筆)  拼音:shén lái zhī bǐ
1.指书画、文章等创作过程中,无意间捕捉到特别的灵感而表现出绝佳巧妙境界,如同出自天授。后多用以形容书画文章的出色生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七回:「这三张东西,我自己画的也觉得意,真是神来之笔。」
2.指一个人在面临某事时,突然想起一个巧妙的计策或手段。如:「这一步棋下得绝妙,乃致胜之关键,可说是神来之笔。」
《國語辭典》:三一律  拼音:sān yī lǜ
戏剧创作的三条规则,是标榜古典主义的法国学院派人士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金科玉律。规定戏剧的时间应以一日二十四小时为限,所提供的故事应发生在相同的地点,加上有开始、中间和结束的单一动作,便成为有名的三一律。
《漢語大詞典》:三突出
“文化大革命”中提出的文艺创作塑造人物的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最主要的中心人物。 巴金 《随想录·观察人》:“只有‘四人帮’才想得到什么‘三突出’、‘高起点’一整套的鬼话。” 韦君宜 《〈未完成的画〉读后》:“这比那些给人物头上戴光圈的‘三突出’写法,效果强得多。”
《漢語大詞典》:剧圣(劇聖)
在戏剧创作上有特殊成就的人。 鲁迅 《南腔北调集·“论语一年”》:“ 莎士比亚 虽然是‘剧圣’,我们不大有人提起他。”
《國語辭典》:剧作家(劇作家)  拼音:jù zuò jiā
编写电影、电视或舞台剧本的人。如:「他是位知名的剧作家,曾经编写多部十分卖座的电影剧本。」
《國語辭典》:剪辑(剪輯)  拼音:jiǎn jí
1.经过选取、剪裁,重新整理编排。
2.将拍摄完成的影片的镜头、声带,经过删剪整理,编辑成一部结构完整的影片。
《漢語大詞典》:经营惨澹(經營慘澹)
苦心从事。亦指对艺术创作的苦心构思。 宋 辛弃疾 《鹧鸪天·和昌父》词之二:“花餘歌舞欢娱外,诗在经营惨澹中。” 梁启超 《过渡时代论》五:“全国民族亦遂不得不经营惨澹,跋涉苦辛,相率而就於过渡之道。”亦作“ 经营惨淡 ”。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富人行乐之法》:“财多则思运,不运则生息不繁。然不运则已,一运则经营惨淡,坐起不宁,其累有不可胜言者。”
《漢語大詞典》:金丹换骨
喻诗人创作进入了造诣极深的顿悟境界。 宋 陆游 《夜吟》诗:“六十餘年妄学诗,工夫深处独心知。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 钱仲联 校注:“金丹换骨云者,盖以喻学诗工夫由渐修而入顿悟之境界。”
《漢語大詞典》:美术片(美術片)
以各种美术创作手段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影片。如动画片、木偶片等。
《漢語大詞典》:民间故事(民間故事)
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
《漢語大詞典》:脸谱化(臉譜化)
比喻文艺创作中刻划人物的公式化倾向。 丁玲 《要为人民服务得更好》:“这些人物还没有写出来就已经定型化了,脸谱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