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六奇
指 汉 陈平 为 高祖 刘邦 所谋画的六奇计。《史记·太史公自序》:“六奇既用,诸侯宾从於 汉 。”后因以指出奇制胜的谋略。 三国 魏 嵇康 《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之一:“鸟尽良弓藏,谋极身心危,吉凶虽在己,世路多嶮巇,安得反初服,抱玉宝六奇。” 唐 黄滔 《鄜畤李相公》诗:“计吐六奇谁敢敌,学穷三略不须论。” 明 张煌言 《王师北发草檄有感》诗之一:“丸中但説明三表,麾下寧忘试六奇。”参见“ 六出奇计 ”。
《漢語大詞典》:二刘(二劉)
(1).指前、后 汉 开国之君 刘邦 、 刘秀 。《晋书·石勒载记下》:“朕当在二 刘 之间耳, 轩辕 岂所拟乎!”
(2).指 隋 经学家 刘炫 、 刘焯 。《隋书·儒林·刘焯传》:“ 刘炫 聪明博学,名亚於 焯 、故时人称二 刘 焉。” 皮锡瑞 《经学历史》七:“ 隋 之二 刘 ,冠冕一带。 唐 人作疏,《诗》《书》皆本二 刘 。”
(3).指 汉 刘向 、 刘歆 父子。 宋 周必大 《二老堂诗话·陆务观说东坡三诗》:“ 曾吉甫 侍郎藏 子瞻 《和钱穆文》诗真本,所谓‘大笔推君 西汉 手,一言寘我二 刘 间’者,其自注云:‘ 穆文 尝草某答詔,以 歆 向 见喻,故有此句。’”
(4).指 明 刘鈗 、 刘棨 。《明史·刘珝传》:“﹝ 刘鈗 ﹞博学有行谊,与 长洲 刘棨 并淹贯故实,时称‘二 刘 。’”
(5).指 清 刘宝楠 、 刘文淇 。《清史稿·儒林传三·刘宝楠》:“﹝ 宝楠 ﹞为诸生时,与 仪徵 刘文淇 齐名,人称 扬州 二 刘 。”
(2).指 隋 经学家 刘炫 、 刘焯 。《隋书·儒林·刘焯传》:“ 刘炫 聪明博学,名亚於 焯 、故时人称二 刘 焉。” 皮锡瑞 《经学历史》七:“ 隋 之二 刘 ,冠冕一带。 唐 人作疏,《诗》《书》皆本二 刘 。”
(3).指 汉 刘向 、 刘歆 父子。 宋 周必大 《二老堂诗话·陆务观说东坡三诗》:“ 曾吉甫 侍郎藏 子瞻 《和钱穆文》诗真本,所谓‘大笔推君 西汉 手,一言寘我二 刘 间’者,其自注云:‘ 穆文 尝草某答詔,以 歆 向 见喻,故有此句。’”
(4).指 明 刘鈗 、 刘棨 。《明史·刘珝传》:“﹝ 刘鈗 ﹞博学有行谊,与 长洲 刘棨 并淹贯故实,时称‘二 刘 。’”
(5).指 清 刘宝楠 、 刘文淇 。《清史稿·儒林传三·刘宝楠》:“﹝ 宝楠 ﹞为诸生时,与 仪徵 刘文淇 齐名,人称 扬州 二 刘 。”
《國語辭典》:八难(八難) 拼音:bā nán
1.张良向汉高祖陈述的八件难事:一为制项籍之死命;二为得项籍之头;三为封圣人墓、表贤者闾、式智者门;四为散府库以赐贫穷;五为偃武行文,不复用兵;六为休马无所用;七为放牛不复输积;八为复六国之后,归天下游士以事。见《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汉书。卷一。高帝纪》:「食其欲立六国后以树党,汉王刻印,将遣食其立之。以问张良,良发八难。」后人引用此语,多是称赞张良见事之精辟。《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索隐述赞》:「人称三杰,辩推八难。」
2.佛教用语。指八种难以入道的状况,即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长寿天、聋盲瘖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众生在这八种情况或苦、或乐、或残废、或过分聪明和没机会见佛,都很难修行。《西游记》第八回:「那怪道:『南海菩萨可是扫三灾、救八难的观世音么?』」也称为「八无暇」。
3.道教上有二义:一指得生人道、去女为男、形体完全、得生中土、值有道君、禀性慈仁、值国太平、与三宝相遇,八种人生难能可贵的情况。二指瘫、痪、癫、痫、疯、痨、蛊、癞八种难治的恶疾。
2.佛教用语。指八种难以入道的状况,即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长寿天、聋盲瘖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众生在这八种情况或苦、或乐、或残废、或过分聪明和没机会见佛,都很难修行。《西游记》第八回:「那怪道:『南海菩萨可是扫三灾、救八难的观世音么?』」也称为「八无暇」。
3.道教上有二义:一指得生人道、去女为男、形体完全、得生中土、值有道君、禀性慈仁、值国太平、与三宝相遇,八种人生难能可贵的情况。二指瘫、痪、癫、痫、疯、痨、蛊、癞八种难治的恶疾。
《漢語大詞典》:汉帜(漢幟)
(1). 汉王 刘邦 军队的旗帜。《汉书·韩信传》:“拔 赵 帜,立 汉 帜。”
(2). 汉 人军队的旗帜。 唐 李约 《从军行》:“游军藏 汉 帜,降骑説蕃情。” 黎元洪 《檄山东文》:“陟 泰山 之巔,挥吾 汉 帜;决 黄河 之水,涤彼胡氛。”
(3). 汉 学的标帜。 清 皮锡瑞 《经学历史·经学复盛时代》:“ 惠 戴 诸儒,为 汉 学大宗,已尽弃 宋 詮,独标 汉 帜矣。”参见“ 汉学 ”。
(2). 汉 人军队的旗帜。 唐 李约 《从军行》:“游军藏 汉 帜,降骑説蕃情。” 黎元洪 《檄山东文》:“陟 泰山 之巔,挥吾 汉 帜;决 黄河 之水,涤彼胡氛。”
(3). 汉 学的标帜。 清 皮锡瑞 《经学历史·经学复盛时代》:“ 惠 戴 诸儒,为 汉 学大宗,已尽弃 宋 詮,独标 汉 帜矣。”参见“ 汉学 ”。
《國語辭典》:鬼母 拼音:guǐ mǔ
1.传说中的神名。虎头龙足,蟒目蛟眉,居于南海。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南海小虞山中,有鬼母,能产天地鬼。一产十鬼,朝产之,暮食之。今苍梧有鬼姑神是也,虎头、龙足、蟒目、蛟眉。」
2.指佛教护法神鬼子母。梵名诃梨帝南。王舍城娑多药叉之女,既嫁,生五百儿。发恶愿欲尽食王舍城中他家之小儿。经佛度化,转为保护小儿之神。
3.鬼母亲。《聊斋志异。卷二。婴宁》:「妾本狐产。母临去,以妾托鬼母,相依十馀年,始有今日。」
2.指佛教护法神鬼子母。梵名诃梨帝南。王舍城娑多药叉之女,既嫁,生五百儿。发恶愿欲尽食王舍城中他家之小儿。经佛度化,转为保护小儿之神。
3.鬼母亲。《聊斋志异。卷二。婴宁》:「妾本狐产。母临去,以妾托鬼母,相依十馀年,始有今日。」
《漢語大詞典》:鬼子母
佛教神名。梵名 诃梨帝南 ,义译为欢喜。 晋 末 凉 译为 鬼子母 。 王舍 城 娑多药叉 之女,既嫁,生五百儿。发恶愿欲尽食 王舍 城中他家之小儿。经佛度化,转为保护小儿之神。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 梵释 窣堵波西北行五十餘里,有窣堵波,是 释迦如来 於此化 鬼子母 ,令不害人,故此国俗祭以求嗣。”《金瓶梅词话》第二回:“略施奸计,使阿罗汉抱住比丘尼,纔用机关,交 李天王 搂定 鬼子母 。”《后水浒传》第三十回:“走过村坊,人人只道灶王婆;行到市镇,个个尽疑 鬼子母 。”
《漢語大詞典》:齐虏(齊虜)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载 汉高祖 刘邦 发兵击 匈奴 , 齐 人 刘敬 以为不可。 高祖 怒,骂 刘敬 曰:“ 齐 虏!以口舌得官,今迺妄言沮吾军。”后人诗文中因以“齐虏”指 刘敬 。 元 戴表元 《〈齐东野语〉序》:“故 庄周 目《齐谐》为滑稽, 汉高 责 齐 虏以口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