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剃度  拼音:tì dù
削发作出家人的宗教仪式。《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妄为剃度,托号出家。」《水浒传》第四回:「却才这个要出家的人,形容丑恶,貌相凶顽,不可剃度他。」
《國語辭典》:俗名  拼音:sú míng
一时或一地内,通俗传用的名称。《老残游记》第六回:「这山鸡专好吃松花松实,所以有点清香。俗名叫做『松花鸡』。」
《漢語大詞典》:挂衲
披上僧衣。谓出家为僧。 唐 戴叔伦 《寄赠翠岩奉上人》诗:“挂衲 云林寺 ,翻经石榻凉。” 唐 杜荀鹤 《舟行晚泊江上寺》诗:“挂衲虽无分,修心未觉非。”
分類:僧衣出家
《國語辭典》:披剃  拼音:pī tì
出家。根据佛教戒律,僧尼出家,须剃须发,披上袈裟,故称为「披剃」。明。高明《琵琶记》第二四出:「我当初早批剃入空门也,做个尼姑去,今晚免艰辛。」
《漢語大詞典》:本二
和尚未出家时的妻子。又称故二。本谓故旧,二谓配偶。《五分律·波罗夷法》:“即问汝犯何罪,答言:‘我共本二作不浄行。’”
《漢語大詞典》:日种(日種)
佛教故事。传说 大茅草王 无子,出家成王仙,被猎师之箭所误伤,其血滴地,生出二甘蔗。甘蔗经日炙成熟,剖茎,一茎蔗出男童一人,另一茎蔗出女童一人。相师言此男童在甘蔗里经日炙熟而出,故名为“日种”,立以为王。女童长大后,纳为王第一妃。见佛本行经·贤劫王种品下
《國語辭典》:俗家  拼音:sú jiā
1.常人。相对于僧道而言。宋。苏轼与大觉禅师琏公〉:「又此画颇以灵异,累有所觉于梦寐,不欲尽谈,嫌涉怪尔,以此益不欲于俗家收藏,意只如此。」
2.僧道等出家人称本生父母的家。《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我出家在灵隐寺,今到俗家探亲,却要回去。」
《漢語大詞典》:脩行
(1).谓修养德行。韩非子·五蠹:“ 仲尼 ,天下圣人也,脩行明道以游海内。”《淮南子·诠言训》:“君子脩行而使善无名。”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束身脩行,日慎一日。” 清 褚人穫 《坚瓠八集·谢迭山诗》:“ 张叔仁 诗云:‘打硬脩行三十年,如今证验作儒仙。’”
(2).出家学佛或学道。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十:“会有故人过 洛 ,赠以绵五十两、绢百端。 凝式 悉留之,脩行尼舍,俾造袜以施 崇德 、 普明 两寺饭僧。” 宋 鲁应龙 《闲窗括异志》:“有 魏四十 道者,有妻有子。中年忽悟真空,捨俗出家脩行,斋戒甚至。”
《漢語大詞典》:披衲
披僧衣。谓出家为僧。 唐 贾岛 《题童贞上人》诗:“誓从五十身披衲,便向三千界坐禪。”
分類:僧衣出家
《國語辭典》:比丘尼  拼音:bǐ qiū ní
佛教用语。女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梵语bhikṣuṇī的音译。《大宝积经》卷一:「贪著美味,受比丘尼劝化饮食。」唐。韩愈 登封县尉卢殷墓志:「陇西李氏,生男辄死,卒无子。女一人,学浮屠法,不嫁,为比丘尼云。」也译作「苾刍尼」。
《漢語大詞典》:剃落
指削发出家。南史·循吏传·郭祖深:“不然,恐方来处处成寺,家家剃落,尺土一人,非復国有。” 唐 白居易 《唐抚州景云寺故律大德上弘和尚石塔碑铭》:“童而有知,故生十五岁发出家心,始从舅氏剃落。”
《國語辭典》:信女  拼音:xìn nǚ
在家的女性佛教徒。南朝梁。简文帝〈菩提树颂〉:「信女百味之初,诸天四钵之状。」《初刻拍案惊奇》卷六:「贾门信女巫氏,情愿亲诵白衣观音经卷,专保早生贵子,吉祥如意!」
《漢語大詞典》:五众(五衆)
(1).指司陡、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五官的属吏。礼记·曲礼下:“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 郑玄 注:“众,谓羣臣也。” 孔颖达 疏:“言用此上五官,使各守其所掌上之羣众也。”
(2).佛教语。出家的五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法苑珠林卷十六:“若出家五众已受得戒,但依修行,不復别受。”
(3).佛教语。“五藴”的旧译。《法华经·譬喻品》:“分别説诸法五众之生灭。” 吉藏 疏:“以五法和聚,义称五众;又一一阴法各众多,故云众也。” 南朝 梁武帝 《喻梦》诗:“甘寝随四坐,盖睡依五众。”
《漢語大詞典》:白徒
(1).未经训练的兵卒;临时征集的壮丁。管子·七法:“以教卒练士击敺众白徒,故十战十胜,百战百胜。”汉书·邹阳传:“今 吴 楚 之王练诸侯之兵,敺白徒之众,西与天子争衡, 济北 独底节坚守不下。” 颜师古 注:“白徒,言素非军旅之人,若今言白丁矣。” 宋 叶适 《兵总论二》:“ 斡离不 始挟兵才万餘,长驱而至,莫有敌者,仓卒遣人召白徒以勤王,京师不守,则勤王之人寇掠遍天下矣。”金史·古里甲石伦传:“但敌势颇重,而往者皆新集白徒,絶无精鋭,恐不能胜。” 清 萧抡 《宝山田若谷明府钧团练乡勇》诗:“只愁白徒不习战,勇怯相半难从征。”
(2).佛教对俗人的称呼。僧衣黑色,故称俗人为“白徒”。 南朝 宋 何承天 《与宗居士书》:“ 冶城 慧琳道人 作《白黑论》,乃为众僧所排摈,赖蒙值明主善救,得免波罗夷耳。既作比丘,乃不应明此,白徒亦何为不言?”
(3).指不出家的徒弟。《南史·循吏传·郭祖深》:“僧尼十餘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男僧得收白徒,女尼得收养女,白徒养女不入户籍,免除一切课役。”
(4).指不学无术之徒。 章炳麟 《程师》:“学之成验,定於校试,校试固不能无偏重轻,藉令试之殿廷,然诸校録者復多白徒,稍上非寄象之材,则目録之士耳!”
《漢語大詞典》:鸿鹤(鴻鶴)
(1). 晋 王嘉 拾遗记·周灵王:“ 老聃 在 周 之末,居 反景日室之山 ,与世人絶跡。帷有黄髮老叟五人,或乘鸿鹤,或衣羽毛,耳出於顶,瞳子皆方,面色玉洁,手握青筠之杖,与 聃 共谈天地之数。”“鸿鹤”指鸿鹄与仙鹤。后用以为隐居、出家或学道的典实。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初夏游楞伽精舍次韵》:“未为 尧 舜 用,且向烟霞託。我亦摆尘埃,他年附鸿鹤。”
(2).比喻志向远大。 唐 高适 《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且欲同鷦鷯,焉能志鸿鹤。”鹤,一作“鵠”。 唐 李峤 《攀龙台碑》:“时运未集,东皋息鸿鹤之心;天衢既亨,北面就人臣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