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证 → 證证”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照会(照會) 拼音:zhào huì
1.通知、知会。《儒林外史》第一九回:「匡超人递个眼色与他,那童生是照会定了的,使不归号,悄悄站在黑影里。」
2.核对审察。《宋史。卷九三。河渠志三》:「访闻先朝水官孙民先,元祐六年水官贾种民各有河议,乞取索照会。」
3.执照、凭證。《恨海》第七回:「你这里有甚么贵重东西?要到那里去?你说了,兵头给你照会,送你出境。」
4.察照知会。指外交部对外国使节,或是各省长官对外国领事所递交的一种外交文书。亦即一国政府将彼此相关的某一事件的意见通知另一国政府。也称为「通牒」、「外交照会」。
2.核对审察。《宋史。卷九三。河渠志三》:「访闻先朝水官孙民先,元祐六年水官贾种民各有河议,乞取索照会。」
3.执照、凭證。《恨海》第七回:「你这里有甚么贵重东西?要到那里去?你说了,兵头给你照会,送你出境。」
4.察照知会。指外交部对外国使节,或是各省长官对外国领事所递交的一种外交文书。亦即一国政府将彼此相关的某一事件的意见通知另一国政府。也称为「通牒」、「外交照会」。
《國語辭典》:把柄 拼音:bǎ bǐng
1.把手,器物的握把。民国。章太炎《新方言。释器》:「诗小雅传:『秉,把也。』古以秉为柄,故今谓柄为『把柄』,或直言『把』。」
2.把持、掌握。元。武汉臣《老生儿》第三折:「如今那好家财,则教我那姐夫张良把柄。」
3.可作交涉或要挟的凭据。《红楼梦》第二一回:「平儿仍拿了头发,笑道:『这是我一生的把柄了。好就好,不好就抖漏出这事来。』」
4.證据、依据。《野叟曝言》第九九回:「我在赤身,已略得把柄,本拟与四大户定议,即为剿除。」也作「巴鼻」、「巴柄」、「巴避」、「巴壁」、「笆壁」、「把鼻」、「把臂」。
5.主意、方法。《石点头。卷四。瞿凤奴情愆死盖》:「心上思之又思,没些把柄。」
2.把持、掌握。元。武汉臣《老生儿》第三折:「如今那好家财,则教我那姐夫张良把柄。」
3.可作交涉或要挟的凭据。《红楼梦》第二一回:「平儿仍拿了头发,笑道:『这是我一生的把柄了。好就好,不好就抖漏出这事来。』」
4.證据、依据。《野叟曝言》第九九回:「我在赤身,已略得把柄,本拟与四大户定议,即为剿除。」也作「巴鼻」、「巴柄」、「巴避」、「巴壁」、「笆壁」、「把鼻」、「把臂」。
5.主意、方法。《石点头。卷四。瞿凤奴情愆死盖》:「心上思之又思,没些把柄。」
《漢語大詞典》:信验(信驗)
证据;凭证。《汉书·淮阳宪王刘钦传》:“ 博 常欲誑耀 淮阳王 ,即具记 房 诸所説灾异及召见密语,持予 淮阳王 以为信验。”《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二年》:“且赐以公凭,俟官军渡 河 以为信验,人令持数百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