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证 → 證证”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照会(照會)  拼音:zhào huì
1.通知、知会。《儒林外史》第一九回:「匡超人递个眼色与他,那童生是照会定了的,使不归号,悄悄站在黑影里。」
2.核对审察。《宋史。卷九三。河渠志三》:「访闻先朝水官孙民先,元祐六年水官贾种民各有河议,乞取索照会。」
3.执照、凭證。《恨海》第七回:「你这里有甚么贵重东西?要到那里去?你说了,兵头给你照会,送你出境。」
4.察照知会。指外交部对外国使节,或是各省长官对外国领事所递交的一种外交文书。亦即一国政府将彼此相关的某一事件的意见通知另一国政府。也称为「通牒」、「外交照会」。
《國語辭典》:凭信(憑信)  拼音:píng xìn
信赖、相信。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證》:「吾尝笑许纯儒,不达文章之体,如此之流,不足凭信。」《宋史。卷三六○。宗泽传》:「国家承平二百年,不识兵革,以敌国诞谩为可凭信,恬不置疑。」
《漢語大詞典》:印历(印歷)
(1).“ 印纸歷子 ”的省称。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七:“自举兵至讫事,文移数篋,崎嶇兵火,毁失殆尽,仅存印歷。”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刘漫塘》:“尝大书其印歷,以示终身不起云。”
(2).泛指官府发的凭证。 明 沈德符 野获编·户部·救荒:“ 司马光 《救荒疏》云:‘富室有蓄积者,官给印歷,听其举贷,量出利息,俟丰熟日,官为收索,示以必信,不可誑诱。’”
分類:官府凭证
《國語辭典》:把柄  拼音:bǎ bǐng
1.把手,器物的握把。民国。章太炎《新方言。释器》:「诗小雅传:『秉,把也。』古以秉为柄,故今谓柄为『把柄』,或直言『把』。」
2.把持、掌握。元。武汉臣《老生儿》第三折:「如今那好家财,则教我那姐夫张良把柄。」
3.可作交涉或要挟的凭据。《红楼梦》第二一回:「平儿仍拿了头发,笑道:『这是我一生的把柄了。好就好,不好就抖漏出这事来。』」
4.證据、依据。《野叟曝言》第九九回:「我在赤身,已略得把柄,本拟与四大户定议,即为剿除。」也作「巴鼻」、「巴柄」、「巴避」、「巴壁」、「笆壁」、「把鼻」、「把臂」。
5.主意、方法。《石点头。卷四。瞿凤奴情愆死盖》:「心上思之又思,没些把柄。」
《漢語大詞典》:信验(信驗)
证据;凭证。汉书·淮阳宪王刘钦传:“ 博 常欲誑耀 淮阳王 ,即具记 房 诸所説灾异及召见密语,持予 淮阳王 以为信验。”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二年:“且赐以公凭,俟官军渡 河 以为信验,人令持数百本去。”
分類:证据凭证
《漢語大詞典》:印券
指盖有官印的凭证。元史·铁木儿塔识传:“细民糴於官仓,出印券,月给之者,其直三百文,谓之红贴米。”清史稿·食货志一:“凡民人赴 回疆 领地,皆官给印券,自齎以行。”
分類:官印凭证
《國語辭典》:凭验(憑驗)  拼音:píng yàn
凭證,用来證明事实的根据。《三国志平话》卷上:「先主大惊,问:『不曾借的军来?』飞曰:『丞相道无凭验,兄弟却来取书。』」
分類:凭证
《漢語大詞典》:券剂(券劑)
契据;凭证。新唐书·李绛传:“ 岭南 之俗,鬻子为业,可听;非券剂取直者,如掠卖法,敕有司一切苛止。” 清 谭嗣同 《〈仁学〉自叙》:“何可不千一述之,为流涕哀号,强聒不舍,以速其冲决网罗,留作券剂耶!”
分類:契据凭证
《國語辭典》:保结(保結)  拼音:bǎo jié
为保證他人身分或行为所立的文书。《清会典。卷八四。处分例。官员文结》:「若督抚地方官,将假冒顶替者,不行查出,即出保结。」《儒林外史》第四八回:「这邓质夫的父亲是王玉辉同案进学,邓质夫进学又是王玉辉做保结,故此称是老伯。」
《漢語大詞典》:执凭(執憑)
凭证;官府的证件。《水浒传》第二二回:“太公既有执凭,把将来我们看,抄去县里回话。”
《漢語大詞典》:把凭(把憑)
凭证;证据。 郭沫若 《卷耳集·郑风女曰鸡鸣》:“我知道你是不会失信的,我把这荷包做把凭。” 高缨 《达吉和她的父亲》:“ 沙马 说:‘这怎么算把凭!’”
分類:凭证证据
《國語辭典》:凭券(憑券)  拼音:píng quàn
作为依据的票券。如:「摸彩凭券」、「入场凭券」。
分類:凭证
《漢語大詞典》:令票
指通过关卡的凭证。 清 归庄 《黄孝子传》:“ 程 姓者,导孝子至前奏事,明日得令票遣去,孝子乃得復前。途中兵马纷拥,争前騐票,或击破其手中盖,自是不復能蔽雨。”
《國語辭典》:持节(持節)  拼音:chí jié
1.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以为凭證,故称出使为「持节」。如:「持节守志」。唐。韩愈 送殷员外序:「丞相其选宗室四品一人,持节往赐君长,告之朕意。」
2.固守节操。
《國語辭典》:击节(擊節)  拼音:jí jié
1.打拍子。又用于表示得意或赞赏之意。《三国志。卷三九。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马良》:「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虽非钟期,敢不击节。」唐。白居易琵琶行〉:「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2.鼓励节操。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后生击节,懦夫增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