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冱寒  拼音:hù hán
寒气冻结。《左传。昭公四年》:「其藏冰也深山穷谷,固阴冱寒,于是乎取之。」《文选。张衡。西京赋》:「其远则九嵏甘泉,涸阴冱寒。」
《漢語大詞典》:凝露
(1).凝结的露珠。 汉 繁钦 《蕙咏》:“葩叶永彫悴,凝露不暇晞。” 晋 江逌 《咏秋》:“高风催节变,凝露督物化。” 北魏 萧综 《悲落叶》诗:“夕蕊杂凝露,朝花翻乱日。” 唐 冯宿 《鲛人卖绡赋》:“皓如凝露,纷若游雾。”
(2).凝聚成露。 晋 潘岳 《寡妇赋》:“天凝露以降霜兮,木落叶而陨枝。”
(3).凝结着露珠。 戴望舒 《山行》诗:“却似凝露的山花,我不禁地泪珠盈睫。”
《國語辭典》:呵冻(呵凍)  拼音:hē dòng
冬天手指冻僵,或笔砚结冰,呵气使其温暖或融解。明。孙承宗 渔家诗:「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
《漢語大詞典》:坚凝(堅凝)
(1).牢固。荀子·议兵:“兼并易能也,唯坚凝之难焉。”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八:“其城乱石疉砌,火煅成灰,融为石城,坚凝不受炮。”
(2).凝固,凝结。 宋 何薳 春渚纪闻·瓢内出汞成宝:“一日, 德翁 须汞为用, 任 欣然取器分取,既倾器中,则坚凝成宝矣。”
(3).坚定。 明 方孝孺 《茹荼斋记》:“先受天下之大患,涉天下之至苦,故其志坚凝而不慑,气充盛而不衰。” 明 宋濂 《苏公墓志铭》:“识量坚凝,不为威武所迁。”
(4).凝练。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下·言大非夸:“ 玉峰 之神,有其简洁,而无其雄厚; 毘陵 之才,有其快利,而无其坚凝。”
《漢語大詞典》:石花
(1).钟乳水的花状凝结物。即碳酸钙。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杂志二:“又石穴中水,所滴皆为钟乳、殷孽。春秋分时,汲井泉则结石花。”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石三·殷孽﹝集解﹞引 苏恭 曰:“乳水滴石上,散如霜雪者。”
(2).茶名。产于 四川 。 宋 叶廷圭 海录碎事·饮食器用:“石花、紫笋,皆茶名也。 剑 南有 蒙顶 石花, 湖州 有 顾渚 紫笋。” 宋 杨万里 《谢木韫之舍人分送讲筵赐茶》诗:“石花紫笋可衙官,赤印白泥牛走尔。”
(3).乌韭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十·乌韭
(4).珊瑚的一种。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石三·殷孽﹝附录﹞引 寇宗奭 曰:“石花白色,圆如覆大马杓,上有百十枝,每枝各槎牙分歧如鹿角。上有细文起,以指撩之,錚錚然有声。其体甚脆,不禁触击。”《人民文学》1981年第1期:“美丽的贝壳是它(小圆镜)的框,洁白的石花是它的座。”
(5).即石花菜。一种产于沿海的藻类植物,可供食用和提炼琼脂。
《国语辞典》:盐池(盐池)  拼音:yán chí
1.盐度很高的湖泊。如山西省运城市的解池。
2.贮积咸水的池子。藉日光的热,使池中的咸水凝结成盐,以提炼池盐。大陆地区西北和西南各省常见。
《國語辭典》:烟煤(煙煤)  拼音:yān méi
一种含碳量较低的煤炭。暗黑色,有光泽,燃烧时挥发性成分多,会产生浓烟,故称为「烟煤」。也称为「沥青煤」、「沥青碳」。
《國語辭典》:露水  拼音:lù shuǐ
1.靠近地面的水蒸气,遇冷而凝结成的小水滴。元。张昱 秋兴诗:「金盘露水何曾见?纨扇恩情未肯休。」
2.比喻短暂而不正常的男女关系。元。汤显祖《还魂记》第三二出:「凭说便和伊青春才貌恰争些,怎做的露水相看仳别。」
《漢語大詞典》:滞念(滯念)
凝结在心中的思念。亦泛指牵挂。 晋 陆机 《拟青青陵上柏》诗:“戚戚多滞念,置酒宴所欢。”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二:“尔情无滞念,胷臆萧豁。”
《國語辭典》:豆腐  拼音:dòu fu
用黄豆浸水磨浆,加入盐卤或石膏使其凝结成块,再压去部分水分而成的食品。《红楼梦》第六一回:「前儿要吃豆腐,你弄了些馊的,叫他说了我一顿。」《儒林外史》第一六回:「又把豆子磨了一厢豆腐,也都卖了钱。」也称为「豆脯」、「菽乳」。
《國語辭典》:冻结(凍結)  拼音:dòng jié
1.液体遇冷而凝结。如:「高纬度地区的河川表面,在冬季时大多会冻结成冰。」《西游记》第四九回:「八戒道:『你既让我,却怎么又弄冷风,下大雪,冻结坚冰,害我师父?』」
2.比喻维持现状,不做任何变动。如:「人事冻结」、「资金冻结」。
《漢語大詞典》:木冰
(1).雨雪霜沾附于树木遇寒而凝结成冰。春秋·成公十六年:“王正月,雨木冰。” 杜预 注:“记寒过节,冰封著树。”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变救:“木有变,春凋秋荣。秋木冰,春多雨。”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木冰:“又十日雨木冰,状如楼阁、人物、冠带、鸟兽、卉木,百态具备,殆非人工。高林大树,珠葆羽幢,弥望不絶。凡五日,始解。”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五:“寒甚而木冰,如树作介胄也。”清史稿·灾异志三:“ 顺治 六年十二月, 咸寧 木冰。”
(2).指雨雪霜沾附于树木所凝结成的冰。旧唐书·五行志:“ 永泰 元年二月甲子夜,雷电震烈。三月,降霜为木冰。”
《漢語大詞典》:冻树(凍樹)
谓寒霜凝结在树木上,包裹住枝条。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黍穄:“常记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冻树’日种之,万不失一。”原注:“‘冻树’者,凝霜封著木条也。假令月三日冻树,还以月三日种黍,他皆倣此。十月冻树,宜早黍;十一月冻树,宜中黍;十二月冻树,宜晚黍。若从十月至正月皆冻树者,早晚黍悉宜也。”
《漢語大詞典》:冻凝(凍凝)
(1).因遇冷而凝结。释名·释天:“氛,粉也;润气著草木,因寒冻凝,色白若粉之形也。”
(2).引申为凝聚。 王逊 《古代绘画的现实主义》:“而这一热闹场面与这一冻凝在音乐中的安静的片刻景象所形成的对比,更是有力地表现了音乐的美妙。”
分類:凝聚凝结
《漢語大詞典》:固阴(固陰)
凝结的寒气。 明 何景明 《进舟赋》:“念固阴之初升兮,抚岁华之渐微。”参见“ 固阴沍寒 ”。
分類:凝结寒气
《漢語大詞典》:固阴冱寒(固陰沍寒)
严冬寒气凝结,积冻不开。左传·昭公二年:“深山穷谷,固阴沍寒。” 孔颖达 疏:“固,牢也;沍,闭也。牢阴闭寒,言其不得见日,寒甚之处。” 宋 李纲 《论建中兴之功札子》:“隆冬固阴沍寒,层冰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