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民极(民極)  拼音:mín jí
极,中。民极指人民各得其中,不失所。《周礼。天官。冢宰》:「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分類:民众准则
《漢語大詞典》:典训(典訓)
(1).《尚书》《尧典》《伊训》等篇的并称。指经典或《尚书》《后汉书·桓荣传》:“ 庄 以童蒙,学道九载,而典训不明,无所晓识。夫五经广大,圣言幽远,非天下之至精,岂能与於此!”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準的所拟,志乎典训,户牖虽异,而笔彩略同。”
(2).准则性的训示。《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班昭》:“鄙人愚暗,受性不敏,蒙先君之餘宠,赖母师之典训。”《元典章·兵部三·使臣》:“其本处官司不遵朝廷典训,輒敢非理骚扰,实为未便。”
《漢語大詞典》:立心
(1).下决心。《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却説 小娥 自得 李判官 解辨二盗姓名,便立心寻访。”
(2).存心;故意。《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亏杀 张胜 立心至诚,到底不曾有染,所以不受其祸,超然无累。”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父下凡诏书一》:“尔説如此奸心谋反事情,不是尔立心所为,缘何尔回朝未满一日,尔就带人去往探天朝城楼?”
(3).树立准则。 宋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道学》:“故为之説曰:为生民立极,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为前圣继絶学。”
(4).立意;立论。 明 杨慎 《欧阳公非非堂记》:“试取 韩文公 《原毁》一篇观之,其立心之公私高下何如哉!”
《漢語大詞典》:极则(極則)
犹言最高准则。景德传灯录·智洪大师:“﹝僧﹞问如何是极则处?师曰:‘懊恼三春月,不及九秋光。’” 明 王守仁 《大学问》:“曰至善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三四章一:“最早的重要的文人们,有所谓‘西昆体’诸家者,以追踪于 李商隐 、 唐彦谦 诸诗人之后为极则。”
《國語辭典》:伦理(倫理)  拼音:lún lǐ
1.人伦道德的常理。《礼记。乐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淮南子。要略》:「经古今之道,治伦理之序。」
2.事物的条理。《朱子语类。卷一一。读书法下》:「读史当观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
《國語辭典》:人治  拼音:rén zhì
认为国家兴衰治乱的关键在于统治者的贤能与否,而不在于法律的一种主张。相对于法治而言。如:「讲求民主与法治精神,排除人治的施政理念,是现代国家政治的发展趋势。」
《漢語大詞典》:私义(私義)
(1).以私人关系为准则的个人道义。《商君书·画策》:“国乱者,民多私义;兵弱者,民多私勇。”韩非子·饰邪:“夫令必行,禁必止,人主之公义也。必行其私,信於朋友,不可为赏劝,不可为罪沮,人臣之私义也。”战国策·赵策二:“子用私道者家必乱,臣用私义者国必危。”
(2).指个人合乎正义的行为。史记·游侠列传序:“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絜退让,有足称者。”
《國語辭典》:显道(顯道)  拼音:xiǎn dào
1.彰明显著之道。《书经。泰誓下》:「天有显道,厥类惟彰。」
2.宋夏景宗的年号(西元1032~1033)。
《國語辭典》:程式  拼音:chéng shì
1.订立一定的准式以为法则。《管子。明法》:「法者,天下之程式也。」
2.格式。如:「公文程式」。
3.指示电脑依特定步骤运作并产生结果的一组指令。
《漢語大詞典》:大闲(大閑)
基本的行为准则。语本《论语·子张》:“大德不踰闲。”新唐书·卓行传赞:“节谊为天下大闲。” 宋 陆游 《自勉》诗:“节义实大闲,忠孝后代看。” 清 包世臣 艺舟双楫·赠余铁香序:“然自念大闲未逾,虽丛谤集身,几至危殆,卒未有荡去绳检,辱身辱先者。”
分類:准则
《國語辭典》:准式  拼音:zhǔn shì
1.标准、法则。南朝梁。萧统 文选序:「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书,与日月俱悬,鬼神争奥,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也作「准式」、「准则」。
2.依照标准法式。唐。孙逖 立忠王为皇太子制:「可立为皇太子,仍取来月内择日册命,所司准式,主者施行。」
《國語辭典》:准式(準式)  拼音:zhǔn shì
标准、法则。如:「这是生活的准式。」也作「准式」、「准则」。
《國語辭典》:准则(準則)  拼音:zhǔn zé
法式、标准。《晋书。卷四九。谢鲲传》:「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鲲不如亮。」也作「准式」、「准式」。
《國語辭典》:一准  拼音:yī zhǔn
1.一定、必定。《老残游记》第一九回:「吴二说:『明天一准还你。』许亮说:『口说无凭,除非你立个明天期的期票。』」《文明小史》第三五回:「二兄既有这般豪举,小弟一准奉陪。」也作「一准」。
2.一同、一起。《文明小史》第五回:「当下金委员便同矿师商量,后天一准起身。」
《國語辭典》:一准(一準)  拼音:yī zhǔn
1.一定、确定。如:「明早一准来。」也作「一准」。
2.唯一的准则。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史传》:「奸慝惩戒,实良史之直笔,农夫见莠,其必锄也:若斯之科,亦万代一准焉。」
《漢語大詞典》:节事(節事)
谓行事有节制,使合乎准则。国语·越语下:“ 越王 句践 即位三年而欲伐 吴 , 范蠡 进諫曰:‘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 韦昭 注:“节,制也。”史记·越王句践世家:“ 越王 谓 范蠡 曰:‘以不听子故至於此,为之柰何?’ 蠡 对曰:‘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以地。’” 司马贞 索隐:“言地能财成万物,人主宜节用以法地,故地与之。”
《國語辭典》:人格  拼音:rén gé
1.人的品格。如:「他的人格高尚,令人敬仰。」
2.心理学上指个体在思考、情绪及行为上,所显现的一致而特定之模式。一般用法比「性格」广义。
3.法律上指得为权利、义务之主体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