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480,分99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年内
城内
门内
内府
内者
内家
内治
关内
关内
内助
内观
内阁
内臣
内朝
内相
《国语辞典》:年内(年内)  拼音:nián nèi
1.正月初一到三十的新年期间。《红楼梦》第五六回:「见他姊妹三人正议论些务,说的便是年内赖大家请吃酒,他家花园中的事。」
2.年底以前。如:「他们俩决定年内结婚。」
《骈字类编》:城内
唐 杜甫 不寐 瞿塘夜水黑,城内改更筹。
唐 曹邺 贺雪寄本府尚书 有客怀兔园,吟诗绕城内。
分类:城内
《漢語大詞典》:门内(門内)
家庭;家中的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序致》:“吾今所以復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唐 韩愈 《息国夫人墓志铭》:“虽门内、亲戚,不觉有纤毫薄厚。” 清 侯方域 《明都察院左都御史太子少保陈公墓志铭》:“夫人 张氏 ,后公两月卒,有妇德,门内化之。”
分類:门内家庭
《國語辭典》:内府(內府)  拼音:nèi fǔ
1.职官名。周代设置,掌藏贡、赋、货物、兵器等。《周礼。天官。内府》:「内府,掌受九贡九赋,九功之货,具有良兵良器,以得邦之大用。」
2.皇宫中的府库。泛指宫廷。《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夫锐气挫于险塞,而粮食竭于内府,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儒林外史》第一一回:「那灯是内府制造,十分精巧。」
《漢語大詞典》:内者
(1).指内结于君主的人。鬼谷子·内揵:“内者进説辞,揵者揵所谋也。” 陶弘景 注:“説辞既进,内结於君,故曰内者进説辞也。”
(2). 秦 汉 内廷官署名,掌帷帐等用物。汉书·王莽传中:“ 莽 曰:‘予以二月建寅之节行巡狩之礼,太官齎糒乾肉,内者行张坐卧,所过毋得有所给。’” 颜师古 注:“张坐卧,谓帷帐茵席也。”后汉书·皇后传上·和熹邓皇后:“减大官、导官、尚方、内者服御珍膳靡丽难成之物,自非供陵庙,稻粱米不得导择,朝夕一肉饭而已。” 李贤 注引汉官仪:“内者,主帷帐。”
《國語辭典》:内家(內家)  拼音:nèi jiā
1.皇宫、天子的居所。唐。王建宫词一○○首之五○:「尽送春来出内家,记巡传把一枝花。」唐。李贺 酬答诗二首之一:「行处春风随马尾,柳花偏打内家香。」也称为「大内」。
2.宫中妃妾。《金瓶梅》第一五回:「一个又猜是贵戚皇孙家艳妾,来此看灯。不然,如何内家装束?」《醒世恒言。卷一三。勘皮靴单證二郎神》:「此位内家,原是卿所进奉。今著卿领去,到府中将息病体,待得痊安,再许进宫未迟。」
3.宫中之人,太监。唐。李敬方〈太和公主还宫〉诗:「生还侍儿少,熟识内家稀。」《红楼梦》第七二回:「夏太府打发了一个小内家来说话。」
4.良家妇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吴大郎上下一看,只见不施脂粉,淡雅梳妆,自然内家气象,与那胭花队里的迥别。」
5.世俗人家。《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静观此时已是内家装扮了,又道:『黄夫人待他许多好处,已自认他为乾娘了。』」
6.内行、行家。《楼中月》第一四回:「谅看官都是内家,想也想得出,描也描得出。」
7.内家拳。《儿女英雄传》第六回:「武当拳是明太祖洪武爷留下的,叫作内家;少林拳是姚广孝姚少师留下的,叫作外家。」
《國語辭典》:内治(內治)  拼音:nèi zhì
1.国内的政治。汉。刘向《说苑。卷一五。指武》:「内治未得,不可以正外。」
2.治理国政。《淮南子。诠言训》:「外交而为援,事大而为安,不若内治而待时。」
3.对妇女的教育。《礼记。昏义》:「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
4.家务。宋。王安石〈仙游县太君罗氏墓志铭〉:「经纪内治,能勤不懈。」
5.修身,约束自己。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是故内治反理以正身,据礼以劝福,外治推恩以广施,宽制以容众。」
《國語辭典》:关内(關內)  拼音:guān nèi
泛指关口以内的地方。如函谷关以内、山海关以内均称为「关内」。也称为「关里」。
《漢語大詞典》:关内(關内)
进言;使接受意见。荀子·臣道:“晓然以至道而无不调和也,而能化易,时关内之,是事曓君之义也。” 杨倞 注:“内与纳同。” 王念孙 读书杂志·荀子五:“凡通言於上曰‘关’……汉书注曰:‘关説者,言由之而纳説。’是关与纳义相近。《书大传》:‘虽禽兽之声,犹悉关於律。’ 郑 注曰:‘关,犹入也。’入,亦纳也。”
《國語辭典》:内助(內助)  拼音:nèi zhù
1.来自内部的帮助。《三国演义》第六○回:「今幸张松、法正为内助,此天赐也。」
2.妻子对丈夫的帮助。《三国志。卷五。魏书。后妃传。文德郭皇后传》:「在昔帝王之治天下,不惟外辅,亦有内助,治乱所由,盛衰从之。」
3.称谓。称妻子。明。徐霖《绣襦记》第四○出:「他感卿卿深爱护,行聘求婚为内助。」
《國語辭典》:内观(內觀)  拼音:nèi guān
1.反省。《列子。仲尼》:「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也作「内省」。
2.一种道家的修养方法。指收敛精神,气集于丹田,断绝一切杂念。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七。太上老君内观经》:「内观之道,静神定心,乱想不起,邪妄不侵。」
3.内貌。如:「房子的内观,大致还算乾净整洁。」
《國語辭典》:内阁(內閣)  拼音:nèi gé
1.古代中央官署,大学士治事之处,下设学士、中书等职。宋。苏轼 赐新除宝文阁直学士李之纯辞恩命不允诏:「故内阁之命,非独以宠卿,抑将使蜀人知朕用卿,盖以德选也。」
2.明清两代的政务机关。乃设置多位大学士共同行使宰相权,为按照皇帝的意旨,批办各项事件。《儒林外史》第三五回:「过了三日,待侍郎将内阁抄出圣旨送来。」
3.由内阁总理及内阁阁员组成的最高行政机关,负责国家政策的拟订及推展。参见「内阁制」条。
4.妇女的居室。《北史。卷四三。邢峦传》:「与妇甚疏,未尝内宿。自云:『尝昼入内阁,为狗所吠。』」唐。刘长卿〈观李凑画美人〉诗:「华唐翠幕春风来,内阁金屏曙色开。」
《國語辭典》:内臣(內臣)  拼音:nèi chén
1.国内之臣,亦指属下诸侯。《左传。庄公二十三年》晋。杜预。注:「天子内臣,不得外交诸侯,故不言使。」《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唐蒙使略通夜郎,而邛笮之君请为内臣受吏。」
2.宫禁亲近之臣。唐。韩愈顺宗实录一〉:「二十馀日,中外不通,两宫安否?朝臣咸忧惧,莫知所为,虽翰林内臣,亦无知者。」
3.宦官、太监。《喻世明言。卷三二。游酆都胡母迪吟诗》:「复至南垣一小门,题曰:『不忠内臣之狱。』」
《國語辭典》:内朝(內朝)  拼音:nèi cháo
1.周代天子、诸侯朝见臣子分内外朝,内朝有二:一在路寝之庭。《礼记。文王世子》:「公族朝于内朝,内亲也。」也称为「燕朝」。一在路门外。《礼记。玉藻》:「朝服以日视朝于内朝。」
2.中宫,皇后的住处。《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纪》:「正位内朝,流化四海。」
《國語辭典》:内相(內相)  拼音:nèi xiàng
1.唐翰林学士的美称。专掌内命,参与朝廷议案。后以「内相」为翰林学士的别称。《旧唐书。卷一三九。列传。陆贽》:「贽初入翰林……虽有宰臣,而谋猷参决,多出于贽,故当时目为『内相』。」
2.太监、宦官。《金瓶梅》第六四回:「你我一个光身汉、老内相,要他做甚么。」《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当今内相当权,广有私路,可以得官。」
3.称人妻善治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