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干戈  拼音:gān gē
1.泛指武器。《文选。张协。杂诗一○首之七》:「何必操干戈,堂上有奇兵。」
2.比喻兵事、战乱。《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文选。陆机。辩亡论上》:「齐民免干戈之患,戎马无晨服之虞。」
《國語辭典》:军士(軍士)  拼音:jūn shì
1.兵卒。《后汉书。卷七一。皇甫嵩传》:「其夕遂大风,嵩乃约敕军士皆束苣乘城,使锐士閒出围外。」《三国演义》第六八回:「以酒五十瓶,羊肉五十斤,赏赐军士。」
2.军队中军官之下,士兵之上者,分上士、中士、下士三级。
《國語辭典》:大兵  拼音:dà bīng
1.国家的军队。《儒林外史》第三九回:「萧云仙又叫一百兵丁埋伏在山凹里,只听山头炮响,一齐呐喊起来,报称大兵已到,赶上前来助战。」
2.雄厚的兵力。《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日忘一日,以至覆没,大兵一放,玉石俱碎。」《文选。钟会。檄蜀文》:「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放,玉石俱碎。」
3.大战事。
4.士兵。
《漢語大詞典》:营屯(營屯)
(1).驻军营寨;驻防军。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九年:“於是 纵 诸营屯望风相次奔溃。” 宋 马令 《南唐书·嗣主传》:“妖贼 张遇贤 聚众十餘万陷 虔州 诸县……命 洪州 营屯都虞候 严思礼 、通事舍人 边镐 讨贼。”
(2).指屯田的兵士或农民。 陈衍 元诗纪事·段明:“ 大理 乃 唐 交绥之外国, 善阐 实 宋 斧画之餘邦,地莫能酬中国之郡邑,民莫能列中国之营屯。”
(3).屯田。 宋 曾巩 《李义内殿崇班制》:“虞度营屯之事,积纍岁月之勤。”文献通考·田赋七:“ 长城 左右营屯,岁收稻粟数十万石。”参见“ 营田 ”。
《國語辭典》:营田(營田)  拼音:yíng tián
1.经营农事。《新唐书。卷一一一。张俭传》:「大教民营田,收谷数十万斛。」
2.公家集聚流民,供给住宿以耕种田地的一种屯田制度。《文献通考。卷七。田赋考。屯田》:「营田者,募民耕之,而分里筑室。」
3.屯田的田地。《新唐书。卷一四三。薛珏传》:「初,州有营田,宰相遥领使,而刺史得专达。」
《國語辭典》:师人(師人)  拼音:shī rén
1.士兵。《左传。宣公十二年》:「申公巫臣曰:『师人多寒。』王巡三军,拊而勉之。」《魏书。卷六○。韩麒麟传》:「后参征南慕容白曜军事,进攻升城,师人多伤。」
2.巫师、星相等术士。宋。俞琰《书斋夜话》卷一:「南方俚俗称巫为太保,又呼为师人。」《水浒传》第六一回:「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自古祸出师人口,必主吉凶。」
《漢語大詞典》:戎士
将士;兵士。左传·成公二年:“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管子·小匡:“食必粱肉,衣必文绣,而戎士冻飢。”《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大将军 青 躬率戎士,师大捷。” 明 宋濂 《胡公神道碑铭》:“城中民庐多为戎士所据,混淆而处。”
分類:将士兵士
《國語辭典》:徵兵  拼音:zhēng bīng
徵集、调遣军队。《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徵兵九江王布,布称疾不往,使将将数千人行。」隋。薛道衡出塞二首和杨处道〉诗:「边庭烽火惊,插羽夜徵兵。」
《國語辭典》:散兵  拼音:sǎn bīng
1.遣散或逃散的兵。《史记。卷九五。夏侯婴传》:「汉王既至荥阳,收散兵,复振。」
2.旧时军中供役而未经正式编制的兵士。《隋书。卷八。礼仪志三》:「事毕,大将、亚将等,各就牙帐。其马步队与军中散兵,交为两蕃,五日而代。」
3.战斗时各个散开,以分散目标而进攻的兵士。
《漢語大詞典》:戎卒
兵士。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戎卒十餘万,旌旗数百里。”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 勾践 曲躬於怒鼃,而戎卒轻死。”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八年:“ 坚 发 长安 ,戎卒六十餘万,骑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
分類:兵士
《漢語大詞典》:贝胄(貝胄)
(1).用文贝装饰的头盔。《诗·鲁颂·閟宫》:“公徒三万,贝胄朱綅,烝徒增增。” 毛 传:“贝胄,贝饰也。”文选·左思〈吴都赋〉:“贝胄象弭,织文鸟章。” 刘逵 注:“胄,兜鍪,以贝饰之。” 宋 周去非 岭外代答·器用·蛮甲胄:“诸蛮唯 大理 ,甲胄以象皮为之,黑漆坚厚,復閒以朱缕,如中州之犀毘器皿,又以小白贝缀其缝,此岂所谓‘贝胄朱綅’者耶!” 元 姚燧 《徽州路总管府达噜噶兼管内劝农事虎公神道碑》:“先皇賚之騕褭以乘,雕弓贝胄,华衣昼映。”
(2).借指戴头盔的兵士。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鱼甲烟聚,贝胄星罗。” 唐 皮日休 《鲁望读〈襄阳耆旧传〉见赠五百言次韵》:“ 檀溪 试戈船, 峴岭 屯贝胄。” 明许三阶《节侠记·围猎》:“流星剑指空,蜿虹旗捲风,星罗贝胄真雄猛。”
《漢語大詞典》:营士(營士)
兵士。后汉书·安帝纪:“三公以国用不足,奏令吏人入钱穀,得为关内侯、虎賁羽林郎、五大夫、官府吏、緹骑、营士各有差。” 李贤 注:“营士,谓五校营士也。”晋书·五行志中:“ 义熙 二年九月,扬武将军营士 陈盖 家有苦蕒菜,茎高四尺六寸,广三尺二寸,厚三寸,亦草妖也。”
分類:兵士
《國語辭典》:卒子  拼音:zú zi
兵卒。《董西厢》卷三:「步兵卒子小偻儸,擂狼皮鼓,筛动金锣。」也称为「卒儿」。
《漢語大詞典》:铁浮图(鐵浮圖)
亦作“ 铁浮屠 ”。
(1).指铁铸佛塔。 元 陈孚 《全州》:“城郭依稀小画图,佛光犹照铁浮屠。” 明 都穆 《游北固山记》:“门内稍右有铁浮图十级,迺 唐 李德裕 观察 浙西 时所铸。”
(2).借指身披重甲的兵士。宋史·刘琦传:“ 兀朮 被白袍,乘甲马,以牙兵三千督战。兵皆重鎧甲,号‘铁浮图’。” 清 夏燮 中西纪事·海疆殉难记上:“ 吴侍郎 《朱副戎庙碑》系駢体文,其后段云:‘……铁浮屠林立於重关,铜面具风生於百战。’”
《漢語大詞典》:匪兵
指为非作歹、危害人民的兵士。 石祥 《营盘山上桔子红》诗:“红军奋勇抗匪兵,血染桔子红。” 茹志鹃 《剪辑错了的故事》:“还乡团领着一个团的匪兵,还带了两把铡刀,已经到了镇上。”
《漢語大詞典》:偏厢(偏廂)
指地方招募的兵士。 明 吴昜 《少保戚公继光》诗:“计伸犁庭威,十万环偏厢。”参见“ 厢兵 ”。
分類:招募兵士
《國語辭典》:厢兵(廂兵)  拼音:xiāng bīng
宋代驻守京师的精兵为禁军,其馀镇守诸州,而只供劳役的,称为「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