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778,分119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公子
公卿
诸公
周公
公事
相公
天公
而公
三公
国公
至公
公议
王公
公私
公论
《國語辭典》:公子  拼音:gōng zǐ
1.古代称诸侯的孩子。《诗经。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
2.尊称他人的孩子。《儒林外史》第八回:「这二位乃是娄中堂的公子。」
3.复姓。如春秋时鲁有公子牙。
4.古典小说戏曲里对世家子弟的尊称。如:「承蒙公子帮助,小弟万分感激。」
《國語辭典》:公卿  拼音:gōng qīng
1.三公九卿的简称。《论语。子罕》:「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
2.比喻高位、高官。宋。苏轼 洗儿戏作诗:「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初刻拍案惊奇》卷九:「却又读书能文,敬礼贤士,一时公卿间,多称诵他好处。」
《漢語大詞典》:诸公(諸公)
(1).众公卿。《公羊传·隐公五年》:“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诸公者何?诸侯者何?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其餘大国称侯。” 汉 班固 《白虎通·礼乐》:“诸公六六为行,诸侯四四为行。”
(2).诸多年老长者。史记·田叔列传:“ 叔 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 张守节 正义:“诸公谓丈人行也。”
(3).泛称各位人士。 唐 杜甫 《醉时歌》:“诸公衮衮登臺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元 贡师泰 《送江西傅与砺赴广州教授》诗:“买得 吴 船便欲东,更骑羸马别诸公。”儒林外史第十七回:“三位先生,小弟有个疑难在此,诸公大家参一参。”
《國語辭典》:周公  拼音:zhōu gōng
人名。(?~西元前1105)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辅佐武王伐纣,封于鲁。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东征平定三叔之乱,灭五十国,奠定东南,归而制礼作乐,天下大治。也称为「姬旦」、「周旦」。
《國語辭典》:公事  拼音:gōng shì
1.公家的事务。《孟子。滕文公上》:「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也作「官事」。
2.公文。如:「这件公事请尽快拟办。」
3.犯人。《水浒传》第三四回:「我是上司取公事的都监,有甚么买路钱与你?」也称为「公事人」。
4.诉讼案件。《喻世明言。卷二。陈御史巧勘金钗钿》:「也有几个大胆的,站在傍边看县尹相公怎生断这公事。」
《國語辭典》:相公  拼音:xiàng gōng
原为对宰相的尊称。《文选。王粲。从军诗五首之一》:「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后用来泛指官吏。《文选。谢灵运。拟邺中集诗。王粲诗》:「岂意事乖己,永怀恋故国。相公实勤王,信能定蝥贼。」《水浒传》第二二回:「今早宋江出去走了一遭,回来把我女儿杀了。老身结扭到县前。这唐二又把宋江打夺了去。告相公做主。」
《國語辭典》:相公  拼音:xiàng gong
1.旧时妇女对丈夫的敬称。《初刻拍案惊奇》卷六:「只此也要得一半价钱,极是便宜的。但我家相公不在,一时凑不出许多来,怎么处?」
2.旧时对读书人的敬称。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一出:「他是江湖名士,称他柳相公才是。」《儒林外史》第二回:「顾老相公家请的一位先生,姓周,官名叫做周进。」
3.年轻俊美的男演员或男性性工作者。《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他们当著这班人,敢则不敢提小旦两个字,都称相公。」
《國語辭典》:相公堂子  拼音:xiàng gong táng zi
古时男性性工作者的住所。《官场现形记》第二四回:「贾大少爷是懂得相公堂子规矩的,此时倚酒三分醉,竟握住了奎官的手,拿自己的手指头在奎官手心里一连搯了两下。」《九尾龟》第一一七回:「无论再是什么王侯大老,别人轻易见都见他不著的,只要看了这些相公,就说也有笑也有,好像是自己的同胞弟兄一般,成日成夜的,都在相公堂子混搅。」
分類:寓所
《國語辭典》:天公  拼音:tiān gōng
1.玉皇大帝的别名。参见「玉皇大帝」条。唐。李白〈短歌行〉:「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冥冥之中,天公自然照察。」
2.泛称天。如:「天公不作美,好好的忽然下起雨来。」
分類:天公
《漢語大詞典》:而公
犹言你老子。倨傲的自称语。史记·留侯世家:“ 汉王 輟食吐哺,駡曰:‘竖儒,几败而公事!’” 司马贞 索隐:“而公, 高祖 自谓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酈生 曰:‘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
《國語辭典》:三公  拼音:sān gōng
1.人臣中最高的三个官位:(1)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书经。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2)西汉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汉危无嗣,而公定之;四辅之职,三公之任,而公干之。」(3)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唐。杜佑《通典。卷十九。职官三公》:「后汉又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也称为「三司」。
2.星名。即太乙星旁的三星。《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调七政,和阴阳之官也。」也称为「三师」。
《國語辭典》:国公(國公)  拼音:guó gōng
一种爵位。隋朝设置,位次于王而高于郡公,后世沿用至明朝;清朝则仅有宗室及藩部封镇国公、辅国公。《隋书。卷二八。百官志下》:「开皇中,置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为九等者。」
《國語辭典》:至公  拼音:zhì gōng
极为公平,毫无偏私。《管子。形势解》:「风雨至公而无私,所行无常,乡人虽遇漂濡,而莫之怨也。」《文选。刘琨。劝进表》:「愿陛下存舜禹至公之情,狭巢由抗矫之节,以社稷为务,不以小行为先。」
《國語辭典》:公议(公議)  拼音:gōng yì
1.众人的评论、公断。《红楼梦》第六八回:「大家公议了,我既不贤良,又不容丈夫娶亲买妾,只给我一纸休书,我即刻就走。」
2.关于国家的事情,以公共利益为标准而评议,称为「公议」。
《國語辭典》:公义(公義)  拼音:gōng yì
公正的义理。如:「他好打不平,看到不合公义的事情,就会挺身而出。」《三国志。卷三七。蜀书。庞统法正传。法正》:「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
《國語辭典》:王公  拼音:wáng gōng
1.天子与诸侯。《周礼。冬官考工记》:「坐而论道,谓之王公。」晋。左思〈蜀都赋〉:「蕡实时味,王公羞焉。」
2.王爵与公爵。指显贵的爵位。《易经。蛊卦。上九》:「不事王公,高尚其事。」汉。马融〈长笛赋〉:「王公保其位,隐处安林薄。」
3.清代满蒙各旗首领封爵的统称。
《國語辭典》:公私  拼音:gōng sī
公家和私人。如:「那个人开公司车载家人出游,公私不分,被开除了!」《三国演义》第一二○回:「时皓居武昌,扬州百姓溯流供给,甚苦之;又奢侈无度,公私匮乏。」
《國語辭典》:公论(公論)  拼音:gōng lùn
公众或公正的评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王曰:『噫!其自有公论。』」《三国演义》第五一回:「都督此言,甚是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