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四韵(四韻)
亦称“ 四韵诗 ”。 由四韵八句构成的诗,即近体诗中的五言、七言律诗。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 潘 江,各倾 陆 海云尔。” 唐 韩愈 《送温造处士赴河阳军序》:“留守相公为四韵诗歌其事。 愈 因推其意而叙焉。”宋史·五行志三:“ 大观 初,甘露降於 九成宫 帝鼐室。三年冬,降于尚书省及六曹,御製七言四韵诗赐执政已下。”
《漢語大詞典》:千秋岁(千秋歲)
(1).词牌名。又名“千秋节”。双调,七十一字,前后段各八句,五仄韵。参阅《词谱》卷十六。
(2).词牌“念奴娇”的别称。参阅《词谱》卷二八。
(3).曲牌名。南北曲均属中吕宫。南曲较常见,字句格律与词牌不同。用作过曲。
《漢語大詞典》:水底鱼(水底魚)
曲牌名。属南曲越调。据《九宫大成谱》,正格是四、五、四、五、四、五、四、五(八句),末句可迭唱。一般仅用后四句,只念不唱,节拍急促。
《漢語大詞典》:辘轳体(轆轤體)
杂体诗名。律诗为八句五韵,作此体者须作五言或七言律诗五首,将第一首起韵的第一句全句,分别置于其他四首押韵的四个位置中,在第二首为第二句,在第三首为第四句,第四首为第六句,第五首为末句。即第一首首句与第五首末句相同。绝句为四句,作此体者须作四首,将第一首起韵的第一句全句,分别置于其他三首的第二句、第三句和末句的位置上。则第一首首句与第四首末句相同。这几首诗的韵节如辘轳旋转而下,故名。 宋 杨万里 有《城上野步用轆轤体》诗。 周瘦鹃 《苏州游踪·双洞江南第一奇》:“这七个字(一片飞云掩洞门)倒是现成的诗句,我们四个老头儿何不借它来合作一首辘轳体诗,倒是怪好玩的。”一说,指联句的一格。 宋 无名氏 《诗谈》:“凡联句两句四句,亦有对一句出一句者,谓之轆轤体焉。”
《漢語大詞典》:鸳鸯怨曲(鴛鴦怨曲)
词牌名。即《于飞乐》。双调七十二字,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
《漢語大詞典》:五言律诗(五言律詩)
诗体之一。形成于 唐 初。每句五字,每首八句,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用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可转韵。每句平仄有一定的格式。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法:“律诗难於古诗……七言律诗难于五言律诗。”亦省称“ 五言律 ”、“ 五律 ”。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考证:“又有五言律三首……亦非 太白 之作。”红楼梦第四八回:“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 杜 的七言律。” 清 赵翼 陔馀丛考·五七律排:“ 沈约 《八咏诗》……已全是五律。” 毛泽东 《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我对五言律,从来没有学习过,也没有发表过一首五言律。”
《国语辞典》:八法颂(八法颂)  拼音:bā fǎ sòng
传统学习书法时用笔的八句要诀。指学习楷书用笔的「永字八法」。「八法」的流传,是将「永字」的八个笔画,扩大成楷书基本技法的极则。一曰侧,即点;二曰勒,即横;三曰弩,即竖;四曰趯,即勾;五曰策,即仰横;六曰掠,即撇;七曰啄,即斜撇;八曰磔,即捺。其实它并不能涵盖所有楷书笔画,如斜勾、弧勾、辵旁、右弯勾、烈火点等均不在此中。
《国语辞典》:八岔  拼音:bā chà
平剧的腔调。全曲由八句组成,胡琴演奏,经常用于唱四平调的戏中,以配合表演动作或烘托剧中人纷乱的心境。
《漢語大詞典》:刬锹儿(剗鍬兒)
曲牌名。全曲七或八句,共三十九字。见 明 邵璨 《香囊记·题诗》。又见 明 周履靖 《锦笺记·婆奸》
《漢語大詞典》:八比
(1).八股文的别称。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妇女·妇人能时艺:“性严而慧,深於八比之业。”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 雷阳 一老副榜,八比以外无寸长。” 王闿运 《论文体》:“八家之名,始於八比,其所宗者 韩 也;其实乃起承转合之法耳,固无足论。”参见“ 八股 ”。
(2).排律六韵十二句中,除首尾两韵外,中间四韵八句为八比。四韵之始为承题,又称颔比;次称颈比或中比;又其次称腹比;其末称后比。
《國語辭典》:八股  拼音:bā gǔ
1.明、清科举时所规定的文章格式。参见「八股文」条。
2.讽刺言行比较刻板、不知变通。如:「八股的作风」、「八股的教条」。
《漢語大詞典》:千秋岁引(千秋歲引)
词牌名。双调八十二字,前段八句四仄韵,后段八句五仄韵。 宋 王安石 有《千秋岁引》词。亦称“ 千秋万岁 ”。 宋 李冠 有《千秋万岁》词,较“千秋岁引”多二衬字。参阅《词谱》
《漢語大詞典》:七言律诗(七言律詩)
诗体名。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平仄、对仗及用韵,都有一定格律。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 崔顥 《黄鹤楼》为第一。”红楼梦第三七回:“将这题目誊好,都要七言律诗,明日贴在墙上,他们看了,谁能那一个,就做那一个。”亦省作“ 七言律 ”。 元 杨载 诗法家数·律诗要法:“五言律难於七言律,七言下字较粗实,五言下字较细嫩。”红楼梦第四八回:“我这里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 老杜 的七言律。”
《漢語大詞典》:减字木兰花(減字木蘭花)
(1).词牌名。 五代 人作《木兰花令》,句式参差不一, 宋 人定为七言八句,双调,仄韵。又有《偷声木兰花》,于第三第七句各减三字。《减字木兰花》即就偷声体第一、第五句再各减三字而成。参阅《词谱》
(2).曲牌名。属北曲双调,字数与词牌不同。用在套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