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万花筒(萬花筒)  拼音:wàn huā tǒng
1.利用光学多面镜重覆反射,所产生无限重覆影像之玩具。传统上利用三面镜,两端密封,其中一端放有彩色的物体(如玻璃碎片或彩色碎纸),由另外一端看去即可观测到对称的美丽图像。
2.比喻人生境遇多变化。如:「大千世界如万花筒错综莫测,瞬息万端。」
《漢語大詞典》:小堂名
旧时 苏 沪 一带供喜庆人家雇用的儿童乐队。《官场现形记》第十回:“他説明要红裙外褂全头面,还要花轿小堂名。”《海上花列传》第十二回:“勿曾去喊小堂名,喊仔小堂名来也要闹热点哚。”
《漢語大詞典》:小天使
比喻可爱的人或事物。多用于儿童。 祖慰 《被礁石划破的水流·汪涵笑的录音谈话》:“ 心心 又恢复了他小天使般欢愉的常态。”《花城》1981年第6期:“我迎着光亮向前走去,走向那无数小天使般的‘遗传密码’中间去。”
《漢語大詞典》:稏角
指旧时儿童头上扎有两条辫子或两个髻的形状。 清 陈维嵩 《贺新郎·感事》词:“醉倚江船成一笑,总输他稏角东村子。牛背上,笛声起。”
《國語辭典》:小班  拼音:xiǎo bān
1.幼稚园中,年纪最小(约三至四岁)的班级。如:「我外甥目前在幼稚园小班就读。」
2.编制较小的班级。如:「小班制教学」。
《國語辭典》:项圈(項圈)  拼音:xiàng quān
戴在颈上的装饰品。《儒林外史》第五回:「奶妈抱著妾出的小儿子,年方三岁,带著银项圈。」《红楼梦》第三回:「仍旧戴著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
《國語辭典》:沙袋  拼音:shā dài
1.一种古代刑具。以熟皮合缝,中间加入沙粒,长约尺许,用以杖责犯人。
2.盛装沙土的袋子。军队作战时,常将其堆叠为堡垒状,作为掩护之用。亦可用于防洪、防火等。若将其悬挂,使成圆柱体,可作为练拳的用具。也称为「沙包」。
《漢語大詞典》:髫羁(髫羈)
儿童发髻。借指儿童。语本礼记·内则:“三月之末,择日翦髮为鬌,男角女羈。” 清 姚鼐 《章华国〈课子图〉》诗:“室家劳问到髫羈,岁月峥嶸看髮齿。”
分類:儿童发髻
《漢語大詞典》:跳白索
亦称“ 跳百索 ”。 儿童跳绳游戏。 明 沈榜 《宛署杂记·民风一》:“跳百索,﹝正月﹞十六日,儿以一绳长丈许,两儿对牵,飞摆不定,令难凝视,似乎百索,其实一也。羣儿乘其动时,轮跳其上,以能过者为胜,否则为索所绊,听掌绳者绳击为罚。”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岁时杂戏》:“博戏则骑竹马,扑蝴蝶,跳白索,藏矇儿。” 阿英 《灯市》:“二童子引索略地,如白光轮,一童子跳光中,叫‘跳白索’。”
《漢語大詞典》:抓角
(1).谓头巾两边扎成角儿。《水浒传》第三回:“ 史进 头戴白范阳毡大帽,上撒一撮红缨,帽儿下裹一顶浑青抓角软头巾。”《水浒传》第七回:“ 智深 听得,收住了手,看时,只见墙缺边立着一个官人,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鬢环。”
(2).指儿童头上挽的两个小发髻。儒林外史第七回:“那咱你在这里上学时还小哩,头上紥著抓角儿。”
《國語辭典》:智商  拼音:zhì shāng
评估智力高低的标准,为「智力商数」之简称,又称为IQ(Intelligence Quotient)。以比西量表所测得的心理年龄除以实足年龄,再乘以一百所得的数值,称为「智力商数」。智力商数的平均数为一百,标准差为十五。高于平均数者优于实际年龄的平均值水准,低于平均数者则不如实际年龄的平均水准。两个标准差以下一般被视为智能不足。
《国语辞典》:翘翘板(翘翘板)  拼音:qiào qiào bǎn
一种儿童游乐器具。由一狭长厚重的木板制成,中央有轴支撑,游戏时,儿童坐在木板的两端,忽上忽下以为乐。也称为「跷跷板」。
《国语辞典》:儿童学(儿童学)  拼音:ér tóng xué
研究儿童身心发展、人格特质、行为表徵和思想的一门有组织、有系统的学问。
《国语辞典》:打老儿(打老儿)  拼音:dǎ lǎo ér
儿童以抛土块瓦砾相击的游戏,称为「打老儿」。《通俗常言疏證。年齿。打老儿》引姜长卿〈崇川竹枝〉词:「大节频颁冬至时不行拜贺已无仪,东门底事还抛堶、旧俗相传打老儿。」
《國語辭典》:报童(報童)  拼音:bào tóng
在街头卖报或送报的人,通常多由年纪小的人担任,故称为「报童」。
分類:卖报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