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17,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牧童
山童
把笔
天使
垂髫
总角
胜衣
千千
童颜
记事
村童
童心
成童
放花
丱角
《國語辭典》:牧童  拼音:mù tóng
牧牛羊的童子。《三国演义》第三五回:「正行之间,见一牧童跨于牛背上,口吹短笛而来。」《儒林外史》第一回:「知县正走著,远远的有个牧童,倒骑水牯牛从山嘴边转了过来。」也作「牧竖」。
《漢語大詞典》:山童
(1).山村儿童。 唐 王勃 《益州绵竹县武都山净惠寺碑》:“山童采葛,入丹竇而忘归;野老紆花,向清溪而不返。” 唐 李白 《答从弟幼成》诗:“山童荐珍果,野老开芳尊。” 元 虞集 《后续咏贫士》诗之一:“山童衣百鶉,唤之愧匆匆。”
(2).僧道或隐士的侍者。 唐 孙逖 《奉和崔司马游云门寺》:“觉路山童引,经行谷鸟随。” 宋 陈达叟 《〈本心斋食谱〉叙》:“客从方外来,竟日清言,各有饥色,唤山童供蔬饌,客尝之,谓无人间烟火气。” 元 袁桷 《题巨然〈枫林雅集图〉》诗:“山童注新泉,支鼎拾薪籜。” 清 厉鹗 《徵招·为蒋丈雪樵赋》词:“酒熟倒葫芦,有山童相待。”
(3).谓山无草木。参见“ 山童石烂 ”。
《漢語大詞典》:山童石烂(山童石爛)
谓山无草木,石头腐烂。喻不可能有的现象。 宋 刘昌诗 《芦浦笔记·欢会誓》:“侍女之席,誓不敢即;渝盟受殃,神质於旁。山童石烂,言则可诞;山崇石坚,此言不愆。”
《國語辭典》:把笔(把筆)  拼音:bǎ bǐ
1.握笔。如:「把笔写字。」
2.写作。如:「这大半辈子的生命,尽消磨于把笔之间。」唐。韩愈〈送灵师〉诗:「失职不把笔,珠玑为君编。」
《國語辭典》:天使  拼音:tiān shǐ
1.天帝的使者。《史记。卷四三。赵世家》:「余霍泰山山阳侯天使也。」《西游记》第三回:「我乃天差天使,有圣旨在,此请你大王上界,快快报知!」
2.旧称皇帝派遣的使臣。唐。刘禹锡〈谢赐冬衣表〉:「九月授衣,载驰天使。」《三国演义》第一四回:「正要收拾起兵,忽报有天使赍诏宣召。」
3.基督教称上帝的使者为「天使」。在西方的文学艺术中,其造形多为带翅的小孩或女子。
4.比喻可爱的小孩或女子。如:「张先生的千金是个乖巧听话的小天使。」
《國語辭典》:垂髫  拼音:chuí tiáo
古时童子不束发,故称童子为「垂髫」。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聊斋志异。卷一。画壁》:「生视女,髻云高簇,鬟凤低垂,比垂髫时尤艳绝也。」也作「垂发」。
《國語辭典》:总角(總角)  拼音:zǒng jué
比喻童年。旧时未成年男女,编扎头发,形如两角,称为「总角」,故用以指未成年的男女。《诗经。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儒林外史》第八回:「便是小侄们闻了表兄讣音,思量总角交好,不想中路分离,临终也不能一别。」
《國語辭典》:胜衣(勝衣)  拼音:shēng yī
身体能够承担成人衣服的重量,常指儿童稍长。《史记。卷六○。三王世家》:「皇子赖天,能胜衣趋拜。」《五代史平话。晋史。卷上》:「病势日增,弱不胜衣。」
《國語辭典》:千千  拼音:qiān qiān
1.形容数目众多。唐。章碣 赠边将诗:「千千铁骑拥尘红,去去平吞万里空。」宋。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鴃〉词:「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2.碧绿的样子。《文选。宋玉。高唐赋》:「仰视山颠,肃何千千。」《文选。潘岳。藉田赋》:「蝉冕颎以灼灼兮,碧色肃其千千。」也作「芊芊」。
《國語辭典》:童颜(童顏)  拼音:tóng yán
年老而面色润泽如孩童一般。南朝宋。鲍照〈萧史曲〉:「萧史爱少年,嬴女吝童颜。」
《國語辭典》:记事(記事)  拼音:jì shì
把事情记载下来。《礼记。文王世子》:「是故圣人之记事也,虑之以大。」《汉书。卷三○。艺文志》:「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漢語大詞典》:村童
(1).乡村儿童。 南朝 梁 丘迟 《旦发渔浦潭》诗:“櫂歌发中流,鸣鞞响沓障。村童忽相聚,野老时一望。” 唐 王维 《宿郑州》诗:“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水浒传》第五回:“溪边钓叟移舟去,野外村童跨犊归。”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六:“﹝ 王荆公 ﹞平生最得意句云:‘青山捫虱坐,黄鸟挟书眠。’余以为首句是乞儿向阳,次句是村童逃学。” 鲁迅 《朝花夕拾·五猖会》:“因为祷雨而迎龙王,现在也还有的,但办法却已经很简单,不过是十多人盘旋着一条龙,以及村童们扮些海鬼。”
(2).指粗俗的年轻人。《水浒传》第六回:“村童量酒,想非涤器之 相如 ;丑妇当壚,不是当时之 卓氏 。”
《國語辭典》:童心  拼音:tóng xīn
孩童纯真无邪的本性。《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于是昭公十九年矣,犹有童心,君子是以知其不能终也。」
《國語辭典》:成童  拼音:chéng tóng
古人指年纪稍长的儿童:(1)八岁以上的少年。《谷梁传。昭公十九年》晋。范宁。注:「成童,八岁以上。」(2)十五岁以上的青少年。《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汉。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
《国语辞典》:放花  拼音:fàng huā
1.开花。唐。李端〈早春夜集耿拾遗宅〉诗:「新草犹停雪,寒梅未放花。」宋。秦观〈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词:「柳外画楼独上,凭阑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2.放债。花,利息。《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六:「其田足值万金,自不消说。毛烈放花作利,已此便宜得多了。」
3.拐骗儿童。花,指儿童。《醒世姻缘传》第五七回:「不见了小琏哥到家,人只知道他出来看那些和尚放花打细泊的,看得孩子伶俐,拐的去了。」
《漢語大詞典》:丱角
(1).头发束成两角形。旧时多为儿童或少年人的发式。 唐 孟郊 《送淡公》诗之五:“如何丱角翁,至死不裹头。” 唐 康骈 剧谈录·白傅乘舟:“丱角僕烹鱼煮茗。” 明 都穆 都公谭纂卷下:“﹝ 金廷辉 ﹞为 江西 考官,夜閲卷,倦甚,忽坐睡,梦有丱角书生揖于前。” 清 赵翼 《哭伟儿》诗:“两孙丱角尚儿嬉,他未知悲我更悲。” 茅盾 《虹》三:“她又回忆到他们俩丱角时代同在家塾中读书的琐事。”
(2).指童年或少年时期。 唐 方干 《孙氏林亭》诗:“丱角相知成白首,而今欢笑莫咨嗟。” 宋 王安石 《王平甫墓志》:“自丱角未尝从人受学,操笔为戏,文皆成理。” 元 姚文奂 《竹枝词》:“家住 西湖 第四桥,自从丱角学吹簫。”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三五:“丱角春明入塾年,丈人摩我道崭然。”
(3).指童仆。 清 张岱 陶庵梦忆·龙山放灯:“郤随役,用二丱角扶掖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