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孥稚
儿童。 宋 苏轼 《书谢瞻诗》:“ 谢瞻 〈张子房诗〉曰‘苛慝暴三殤’,谓上中下三殤,言暴 秦 无道,戮及孥稚也。”
分類:儿童
《漢語大詞典》:髦稚
指儿童。 明 李东阳 《陈司空之南京例赠》诗之一:“兼喜故园衣锦地,几多髦稚拥归幢。”
分類:儿童
《漢語大詞典》:小朋友
儿童。亦指年少的友人。 柯岩 《快活的小诗·做客来》:“世界各地都靠岸,各国小朋友请上船。”
《国语辞典》:国家未来主人翁(国家未来主人翁)  拼音:guó jiā wèi lái zhǔ rén wēng
儿童。如:「每年暑假一到,针对国家未来主人翁所举办的活动,便在各县市热烈展开。」
分类:儿童
《漢語大詞典》:孥儿(孥兒)
儿童。 明 王鏊 姑苏志·风俗:“呼小儿曰孥儿。孥,子孙也。”
分類:儿童
《漢語大詞典》:骄儿騃女(驕兒騃女)
指天真幼稚的儿童。骄,通“ 娇 ”。 明 文徵明 《耕渔轩倡酬名迹序》:“虽金石之坚,不能保其必存,而况寸楮尺素,与蠧鼠争日月哉?间有所存,其不为骄儿騃女为覆瓿之资者几何矣!”
《國語辭典》:儿童(兒童)  拼音:ér tóng
未成年的男女。唐。贺知章 回乡偶书诗二首之一:「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國語辭典》:孺子  拼音:rú zǐ
1.幼童的通称。《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三国演义》第四二回:「玄德接过,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2.古称贵妾。《战国策。齐策三》:「齐王夫人死,有七孺子皆近。」
3.嫡长子。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史传》:「孺子诚微,实继平帝之体。」
《國語辭典》:头角(頭角)  拼音:tóu jiǎo
1.端绪。《礼记。学记》「开而弗达」句下唐。孔颖达。正义:「谓开发事端,但为学者开发大义头角而已,亦不事事使之通达也。」
2.比喻年少而才气出众。唐。韩愈〈符读书城南〉诗:「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
《國語辭典》:儿戏(兒戲)  拼音:ér xì
比喻轻率、不郑重。如孩童嬉戏一般。《史记。卷五七。绛侯周勃世家》:「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三国演义》第一六回:「吾虽兵少,觑汝辈如儿戏耳。」也作「儿嬉」。
《國語辭典》:竹马(竹馬)  拼音:zhú mǎ
1.一种童玩。多以竹竿制成,充作马骑。《后汉书。卷三一。郭伋传》:「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2.一种戏剧道具。以小竹竿象徵马。《宋元戏文辑佚。耿文选》:「士女竹马儿使军器,十人斋郎甚脸嘴。」
《國語辭典》:孤儿(孤兒)  拼音:gū ér
失去父母的儿童或青少年。
《國語辭典》:儿时(兒時)  拼音:ér shí
童稚之时。如:「他们几个是儿时的玩伴,感情很好。」
分類:儿时儿童
《國語辭典》:童稚  拼音:tóng zhì
孩童。《三国演义》第一六回:「吕布向前一把扯回,如提童稚。」
《國語辭典》:小学(小學)  拼音:xiǎo xué
1.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如:「国民小学」。汉。许慎〈说文解字序〉:「《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2.研究文字字形、字义及字音的学问。包括文字学、声韵学及训诂学。
3.宋人称洒扫、应对、进退之类的仪节为「小学」。
4.小道,末流琐屑之学。《陈书。卷三○。列传。傅縡》:「顷代浇薄,时无旷士,苟习小学,以化蒙心,渐染成俗,遂迷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