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影射 拼音:yǐng shè
1.藉此说彼,暗指某人某事。《醒世恒言。卷九。陈多寿生死夫妻》:「把一团美意,看做不良之心,捉鸡骂狗,言三语四,影射的发作了一场。」
2.蒙混、冒充。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一七出:「不问仓实仓虚,假饶清官廉吏,被我影射片时。」《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九回:「京都大栅栏的同仁堂,本来是几百年的老铺,从来没有人敢于影射他招牌的。」
3.掩饰。《水浒传》第八四回:「那天山勇在马上把了事环带住,趱马出阵,教两个副将在前面影射著,三骑马悄悄直趱至阵前。」
4.想像中的人。小说中特指姘头。《水浒传》第二四回:「西门庆道:『乾娘,相陪我吃个茶。』王婆哈哈笑道:『我又不是你影射的!』」《金瓶梅》第九七回:「我又不是你影射的,怎么可在你心上?」
2.蒙混、冒充。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一七出:「不问仓实仓虚,假饶清官廉吏,被我影射片时。」《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九回:「京都大栅栏的同仁堂,本来是几百年的老铺,从来没有人敢于影射他招牌的。」
3.掩饰。《水浒传》第八四回:「那天山勇在马上把了事环带住,趱马出阵,教两个副将在前面影射著,三骑马悄悄直趱至阵前。」
4.想像中的人。小说中特指姘头。《水浒传》第二四回:「西门庆道:『乾娘,相陪我吃个茶。』王婆哈哈笑道:『我又不是你影射的!』」《金瓶梅》第九七回:「我又不是你影射的,怎么可在你心上?」
《漢語大詞典》:虚冒
假冒;冒充。 汉 蔡邕 《上封事陈政要七事》:“而诸生竞利,作者鼎沸。其高者颇引经训风喻之言,下则连偶俗语,有类俳优,或窃成文,虚冒名氏。”《明史·汪若霖传》:“边吏竭脂膏,外媚敌,内媚要津,而京军十万半虚冒,非计。”《水浒传》第九一回:“各州县虽有官兵防御,都是老弱虚冒。”
《國語辭典》:冒称(冒稱) 拼音:mào chēng
假冒名称。如:「那个歹徒冒称科技新贵,四处敛财,警方已发布讯息通缉中。」《旧唐书。卷一一八。列传。王缙》:「李氏,初为左丞韦济妻,济卒,奔缙。缙嬖之,冒称为妻,实妾也。」
分類:假冒
《國語辭典》:打脱冒(打脫冒) 拼音:dǎ tuō mào
冒充。《今古奇观。卷三。陈御史巧勘金钗钿》:「谁知他是个奸计,只怕婆子回去时,那边老园公又来相请,露出鲁公子不曾回家的消息,自己不好去打脱冒了。」《喻世明言。卷二。陈御史巧勘金钗钿》:「这是真情无疑了,只不知前夜打脱冒的冤家,又是那里来的?」
分類:假冒
《國語辭典》:假借 拼音:jiǎ jiè
1.借用。《南齐书。卷五二。文学传。崔慰祖传》:「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常为辞。」《南史。卷七二。文学传。袁峻传》:「家贫无书,每从人假借,必皆抄写,自课日五十纸。」
2.凭借、借助。《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纪》:「每览前代外戚宾客,假借威权,轻薄謥詷,至有浊乱奉公,为人患苦。」《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他本是儒家之女,精通文墨,不必假借讼师,就自己写了一纸诉状。」
3.宽容。《战国策。燕策三》:「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三国演义》第一○五回:「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下之。仪独不假借,延心怀恨。」
4.六书之一。语言中某些字有音无字形,而借用同音字来表达。如「令」本为发号之义,借为县令之令;「长」本为久远之义,借为县长之长。汉。许慎 说文解字序:「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2.凭借、借助。《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纪》:「每览前代外戚宾客,假借威权,轻薄謥詷,至有浊乱奉公,为人患苦。」《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他本是儒家之女,精通文墨,不必假借讼师,就自己写了一纸诉状。」
3.宽容。《战国策。燕策三》:「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三国演义》第一○五回:「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下之。仪独不假借,延心怀恨。」
4.六书之一。语言中某些字有音无字形,而借用同音字来表达。如「令」本为发号之义,借为县令之令;「长」本为久远之义,借为县长之长。汉。许慎 说文解字序:「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國語辭典》:假托 拼音:jiǎ tuō
1.虚拟、虚构。《隋书。卷七八。艺术传。序》:「或变乱阴阳,曲成君欲,或假托神怪,荧惑民心。」《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七:「天下的事,才有假,便有真。那神仙鬼怪,固然有假托的,也原自有真实的,未可执了一个见识,道总是虚妄的事。」也作「假托」。
2.假冒、伪托。如:「这件事分明是别人做的,却假托张小姐的名义,使她蒙上不白之冤。」
3.凭借、依托。如:「寓言通常假托故事来说明做人处事的道理。」
4.藉口、托词。《警世通言。卷一五。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凡质物值钱者,才足了年数,就假托变卖过了,不准赎取。如此刻剥贫户,以致肥饶。」
2.假冒、伪托。如:「这件事分明是别人做的,却假托张小姐的名义,使她蒙上不白之冤。」
3.凭借、依托。如:「寓言通常假托故事来说明做人处事的道理。」
4.藉口、托词。《警世通言。卷一五。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凡质物值钱者,才足了年数,就假托变卖过了,不准赎取。如此刻剥贫户,以致肥饶。」
分類:假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