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索债(索债)  拼音:suǒ zhài
索讨欠债。《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五:「卫朝奉便著人到陈家来索债。陈秀才那时已弄得瓮尽杯乾,只得收了心在家读书。」
分类:索讨欠债
《國語辭典》:举债(舉債)  拼音:jǔ zhài
借钱。如:「举债度日」。《梁书。卷二一。列传。王志》:「京师有寡妇,无子,姑亡,举债以敛葬。」
分類:举债借债
《國語辭典》:还债(還債)  拼音:huán zhài
归还所欠的债务。《儒林外史》第三三回:「足足闹了半年,房子归并妥了。除还债赎当,还落了有千把多银子。」
分類:还债归还
《國語辭典》:放债(放債)  拼音:fàng zhài
借钱与人收取利息。《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五:「当初是你每众人总承我这样好主顾放债,本利丝毫不曾见面,反又要我拿出银子来。」也作「放帐」。
《漢語大詞典》:文债(文債)
谓应约写文章而未交稿。 鲁迅 《书信集·致萧军》:“月内此外还欠两篇文债,我看是来不及还清的了。”
分類:文章
《漢語大詞典》:避债台(避債臺)
本名 謻台 , 周景王 所筑。后因 周赧王 避债于此,故称。 明 汤显祖 《与男开远》:“我歌《鹿鸣》五十年,求一 避债臺 不得,念之。” 清 钱谦益 《朱府君墓志铭》:“人或谓君:若他日寧有 避债臺 乎?” 清 袁枚 随园随笔·摘史记注:“ 赧王 为诸侯所逼,负责於民,乃上臺避之,号 避责臺 。”参见“ 逃债臺 ”。
《國語辭典》:逃债台(逃債臺)  拼音:táo zhài tái
位于河南省洛阳县境的古台。因周赧王曾避债于此,故称为「逃债台」。《太平御览。卷一七七。居处部五。台》引《帝王世纪》:「周赧王虽居天子之位,为诸侯所侵逼,与家人无异。贳于民,无以归之,乃上台以避之。故周人因名其台曰逃债台。故洛阳南宫簃台是也。」也称为「謻台」。
《漢語大詞典》:逋债(逋債)
亦作“ 逋责 ”。 犹欠债。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 恪 更拜太傅,於是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事崇恩泽,众莫不悦。”宋书·文帝纪:“凡诸逋债,优量申减。” 唐 刘禹锡 《谢受恩放先贷斛斗表》:“殊私忽降,逋责涤除。” 明 刘元卿 《贤奕编·观物》:“ 金陵 閭右子,荡覆先业,不胜逋责,决意自尽。” 清 昭梿 啸亭杂录·烟兰小谱:“有宗臣某,尝拆其园中楼阁为其偿逋债。”
分類:欠债
《漢語大詞典》:字债(字債)
文字的债务。指应许为人作文写字而拖欠未作者。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五:“ 冶亭 侍郎典试 江 南,先有人抄其两絶句来,云:‘镇日丹铅笑未遑,书生习气总荒唐,文魔字债轮番应,客到时閒客去忙。’”
《漢語大詞典》:债家(債家)
债主。三国志·吴志·潘璋传:“性博荡嗜酒,居贫,好赊酤,债家至门,輒言后豪富相还。” 晋 束晰 《贫家赋》:“债家至而相敦,乃取东而偿西。”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朱氏阴德:“正见债家悍僕羣坐於门。”
分類:债主
《骈字类编》:药债(药债)
唐 白居易 酬梦得贫居咏怀见赠 病添庄舄吟声苦,贫欠韩康药债多。
《國語辭典》:相思债(相思債)  拼音:xiāng sī zhài
思慕爱恋的感情债。比喻男女相思情深。《董西厢》卷七:「谁知道倒为冤家赢得段相思债,相思债!是前生负偿他,还著后煞!」也作「相思业」。
《骈字类编》:前债(前债)
宋 苏轼 悼朝云,并引 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
《國語辭典》:了债(了債)  拼音:liǎo zhài
清还债务。如:「你之前欠的都没了债,我怎能再贷款给你?」元。马臻〈述怀和东淇王高士诗韵〉二首之一:「欠诗了债人多笑,无酒治聋燕又归。」清。徐珂《清稗类钞。讥讽类。官妓之比较》:「妓有逋欠至钜,每遇年节为龟鸨所逼,迫入帐房,强令了债者,犹官之新旧交替,交代未清,不能回省。」
《國語辭典》:儿女债(兒女債)  拼音:ér nǚ zhài
指所承担的有关儿女的教养婚嫁等事。因无可避免,有如负债,故称。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六出:「婚姻事,须要早谐。劝相公早毕儿女之债。」
《漢語大詞典》:吟债(吟債)
犹诗债。 宋 刘克庄 《答李泉州》诗:“平生 陈无己 ,白首欠吟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