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借观(借觀)
(1).借阅。《南史·王僧祐传》:“ 齐武帝 数閲武, 僧祐 献《讲武赋》, 王俭 借观,不与。” 明 李诩《戒庵老人漫笔·黄叔扬传》:“ 黄鉞 字 叔扬 , 苏郡 常熟县 人。少明敏好学,家无藏书, 鉞 日游书肆中,见书,不问古今,即借观之,或竟日不还。”
(2).犹借鉴。 清 黄遵楷 《〈人境庐诗草〉跋》:“故其分门别类,勒成全书,亟自刊行者,意在借观邻国,作匡时之策也。”
(3).犹言试看,有引以为例之意。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 汉 世街弹之制,集县民而致之,今虽不可行,借观农人之纳丁漕,分期赴县,率十餘日而竣,今若访问农民,亦自州县询之,夫何丛脞之有!”
(2).犹借鉴。 清 黄遵楷 《〈人境庐诗草〉跋》:“故其分门别类,勒成全书,亟自刊行者,意在借观邻国,作匡时之策也。”
(3).犹言试看,有引以为例之意。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 汉 世街弹之制,集县民而致之,今虽不可行,借观农人之纳丁漕,分期赴县,率十餘日而竣,今若访问农民,亦自州县询之,夫何丛脞之有!”
《漢語大詞典》:一镜(一鏡)
(1).比喻言行可以借鉴得失的贤士。 唐 吴兢 《贞观政要·任贤》:“ 太宗 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 魏徵 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 崔道融 《悲李拾遗》诗之一:“行朝半夜烟尘起,晓殿吁嗟一镜沉。”
(2).指象一面明镜的平水。 唐 刘长卿 《旧井》诗:“旧井依旧城,寒水深洞彻,下看百餘尺,一镜光不灭。” 唐 钱起 《赋得馀冰》诗:“晓日餘冰上,春池一镜明。” 明 陈荩卿 《讌赏·徐王孙惺予邀泛莫愁湖看莲》曲:“拿舟深入水云乡,荡破湖心一镜光。”
(3).喻有如明镜的月亮。 唐 杜甫 《江边星月》诗之一:“映物连珠断,缘空一镜升。” 明 梁辰鱼 《伤逝·咏时序悼亡》曲:“长空一镜辉万里,全无一点纤翳。”
(2).指象一面明镜的平水。 唐 刘长卿 《旧井》诗:“旧井依旧城,寒水深洞彻,下看百餘尺,一镜光不灭。” 唐 钱起 《赋得馀冰》诗:“晓日餘冰上,春池一镜明。” 明 陈荩卿 《讌赏·徐王孙惺予邀泛莫愁湖看莲》曲:“拿舟深入水云乡,荡破湖心一镜光。”
(3).喻有如明镜的月亮。 唐 杜甫 《江边星月》诗之一:“映物连珠断,缘空一镜升。” 明 梁辰鱼 《伤逝·咏时序悼亡》曲:“长空一镜辉万里,全无一点纤翳。”
《漢語大詞典》:元龟(元龜)
(1).大龟。古代用于占卜。《书·金縢》:“今我即命于元龟。” 孔 传:“就受三王之命於大龟,卜知吉凶。”《史记·龟策列传》:“ 紂 为暴虐,而元龟不占。” 唐 杨巨源 《元日观潮》诗:“北极长尊报圣期, 周 家何用问元龟。” 汉 蔡邕 《荐边让书》:“伏惟幕府初开,博选精英,华髮旧德,并为元龟。”
(2).借指谋士。
(3).比喻可资借鉴的往事。《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近 汉高祖 受命之初,分裂膏腴以王八姓,斯则前世之懿事,后王之元龟。” 晋 刘琨 《劝进表》:“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元龟也。”
(4). 汉 王莽 时货币。龟宝四品(元龟、公龟、侯龟、子龟)之一。《汉书·食货志下》:“元龟,岠冉,长尺二寸,直二千一百六十,为大贝十朋。”
(2).借指谋士。
(3).比喻可资借鉴的往事。《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近 汉高祖 受命之初,分裂膏腴以王八姓,斯则前世之懿事,后王之元龟。” 晋 刘琨 《劝进表》:“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元龟也。”
(4). 汉 王莽 时货币。龟宝四品(元龟、公龟、侯龟、子龟)之一。《汉书·食货志下》:“元龟,岠冉,长尺二寸,直二千一百六十,为大贝十朋。”
《國語辭典》:明鉴(明鑑) 拼音:míng jiàn
1.明镜。《新唐书。卷一二二。列传。魏元忠》:「夫明鉴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
2.明察、识见高远。如:「法官判事要明鉴秋毫,才不会造成冤狱。」《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今早张千进城,两个乘早将尸首埋藏停当,却来回复我小妇人。望青天爷爷明鉴!」
3.明显的前例,可为今日所取法、借镜。《明史。卷三二○。外国列传一。朝鲜》:「苟阙斯二者,而徒事佛求福,梁武之事,可为明鉴。」
2.明察、识见高远。如:「法官判事要明鉴秋毫,才不会造成冤狱。」《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今早张千进城,两个乘早将尸首埋藏停当,却来回复我小妇人。望青天爷爷明鉴!」
3.明显的前例,可为今日所取法、借镜。《明史。卷三二○。外国列传一。朝鲜》:「苟阙斯二者,而徒事佛求福,梁武之事,可为明鉴。」
《國語辭典》:明鉴(明鑒) 拼音:míng jiàn
1.明镜。
2.喻见解清晰,见识高明。《三国志。卷二三。魏书。杨俊传》:「后固历位郡守,恂御史、县令,其明鉴行义多此类也。」晋。孙楚〈雁门太守牵招碑〉:「明鉴达于世变,弓毅足以致远。」
3.往事的成败,可为今日取法或借镜者。《后汉书。卷六六。陈蕃传》:「明鉴未远,覆车如昨,而逝习之权,复相扇结。」
4.常用的提称语,请人明察的意思,可用于口语或书信。《文明小史》第三回:「大人明鉴,他们已动了众,卑职一人怎么说得过他?」
2.喻见解清晰,见识高明。《三国志。卷二三。魏书。杨俊传》:「后固历位郡守,恂御史、县令,其明鉴行义多此类也。」晋。孙楚〈雁门太守牵招碑〉:「明鉴达于世变,弓毅足以致远。」
3.往事的成败,可为今日取法或借镜者。《后汉书。卷六六。陈蕃传》:「明鉴未远,覆车如昨,而逝习之权,复相扇结。」
4.常用的提称语,请人明察的意思,可用于口语或书信。《文明小史》第三回:「大人明鉴,他们已动了众,卑职一人怎么说得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