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10,分28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烽候
探候
愆候
中候
雪候
候伺
尉候
亭候
候改
体候
往候
日候
恭候
二候
异候
《國語辭典》:烽候  拼音:fēng hòu
烽火台。用来侦察敌人的地方。如:「前方烽候传来备战的讯息,军队马上进入紧急状态。」
《國語辭典》:探候  拼音:tàn hòu
侦探伺候。《汉书。卷七四。丙吉传》「驭吏因随驿骑至公车刺取」句下唐。颜师古。注:「刺谓探候之也。」
《漢語大詞典》:愆候
失时。 唐 李德裕 《论九宫贵神坛状》:“累年以来,水旱愆候。”新唐书·张廷珪传:“而顷阴阳愆候,九穀失稔, 关 辅 尤剧。” 宋 曾巩 《代曾侍中乞退札子》:“臣近三上表……以阴阳不调,雨雪愆候,乞欲免黜。”
分類:失时
《骈字类编》:中候
史记张苍传:苍任人为中候,大为奸利。上以让苍,苍遂病免。注:张晏曰:所选举保任也。按,中候,官名。师古曰:苍有所保举,而其人为中候之官。晋书惠贾皇后传:侍中贾模,后之族兄,右卫郭彰后之从舅并以才望居位,与楚王玮、东安公繇分掌朝政。后母广城君养孙贾谧干预国事,权侔人主。繇密欲废后,贾氏惮之。及太宰亮、卫瓘等表繇徙带方,夺楚王中候。后知玮怨之,乃使帝作密诏,令玮诛瓘、亮。 齐书褚渊传:乞蠲中候。请停增邑。庶保止足。输效淮湄。又诗国风。疏:国风者,十五国之总称。不冠于周南之上而退在下者。按,郑注三礼、周易、中候、尚书,皆大名在下。孔安国、马季长、卢植、王肃之徒,其所注者,莫不尽然。
《骈字类编》:雪候
王羲之问慰诸帖:雪候既不已,寒甚盛,冬平可苦患,足下亦当不堪之,转复知问。
《漢語大詞典》:候伺
(1).亦作“ 候司 ”。窥探;侦察。史记·黥布列传:“﹝ 黥布 ﹞阴令人部聚兵,候伺旁郡警急。”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淮南王 ﹞使人候伺 汉 公卿,公卿请逮捕治王。”汉书·西域传上:“ 汉 虽皆受其质子,然三国内相输遗,交通如故,亦相候司,见便即发。”汉书·杜周传:“ 周 为廷尉,其治大抵放 张汤 ,而善候司。”
(2).等候。
《漢語大詞典》:尉候
(1).古代守边的都尉与伺敌的斥候。 汉 扬雄 《解嘲》:“今大 汉 左 东海 ,右 渠搜 ,前 番禺 ,后 椒涂 ,东南一尉,西北一候。”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一尉候於西东,合车书於南北。”
(2).借指边境。北史·隋纪上:“七德既敷,九歌已洽,尉候无警,遐邇肃清。”
《漢語大詞典》:亭候
亦作“ 亭堠 ”。 古代边境上用以瞭望和监视敌情的岗亭、土堡。后汉书·南匈奴传:“﹝朝廷﹞增缘边兵郡数千人,大筑亭候,修烽火。” 唐 张说 《王氏神道碑》:“亭候恃其长城,庙堂赖其神将。” 宋 司马光 《塞上》之二:“旌旗遥背水,亭堠远依山。” 清 曹寅 《驯鹭亭放舟》诗:“隔岸无亭堠,依人只鷺鷥。”
《韵府拾遗 贿韵》:候改
旧唐书音乐志:青阳节谢,朱明候改。蘼草彫华,含桃流彩。
《漢語大詞典》:体候(體候)
身体状况。 宋 范仲淹 《与中舍书》:“昨晚见与小监簿书,知体候不安。”
《韵府拾遗 宥韵》:往候
后汉书朱祐传:祐初学长安,帝往候之,祐不时相劳苦,而先升讲舍。后车驾幸其第,帝因笑曰:主人得无舍我讲乎?
《骈字类编》:日候
唐书高冯传:感疾归第。有诏以其兄虢州刺使季通为宗正少卿视疾。遣中使日候增损。
《國語辭典》:恭候  拼音:gōng hòu
等候的敬词。《文明小史》第一八回:「既然如此,我明天就在栈里恭候罢!」
《骈字类编》:二候
素问: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
《漢語大詞典》:异候(異候)
异常的气候。 唐 柳宗元 《与萧翰林俛书》:“忽遇北风晨起,薄寒中体,则肌革瘮懍……怵惕以为异候,意绪殆非中国人。” 清 黄景仁 《江口晚步值雨》诗:“水国风烟多异候,殊方咫尺得迷津。”
分類:异常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