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修 → 脩修”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琢削
(1).雕刻,刻削。 宋
何薳 《春渚记闻·吴兴许採五研》:“ 莫养正 为之(圆研)铭曰:‘圆如月,洼如尊,勿谓其琢削不巧,见谓椎鲁无文,即而视之,其中甚温。’”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后》:“有石突起,窟其中为龕,如琢削而就者。”
(2).雕琢,修饰、锻炼文辞。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山谷中》:“吾尝作诗题其编后,略曰:‘端求古人遗,琢削手不停,方其得璣羽,往往失鹏鲸。’” 明
陆时雍 《诗镜总论》:“ 少陵
《哀江头》、
《哀王孙》作法最古,然琢削磨礱,力尽此矣。”
《漢語大詞典》:雕凿(雕鑿)
(1).雕刻凿空。 唐
卢纶 《慈恩寺石磬歌》:“徒壮洪鐘秘高阁,万金费尽工雕凿。”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瓮山》:“因凿之,得石瓮一,华虫雕凿,不可辨识。”
(2).喻刻意修饰文辞。 张祥龄
《半箧秋词序录》:“尚丽密者,失於雕凿, 竹山 之鷺曰‘琼丝’,鸳曰‘绣羽’,过於涩鍊。”
《國語辭典》:整容 拼音:zhěng róng
修整容貌。如:「他接受整容手术,误于庸医之手,以致颜面浮肿,鼻梁变形。」
《漢語大詞典》:错彩(錯彩)
亦作“ 错采 ”。
(1).色彩错杂。 明
王世贞 《短长上》:“臣少尝见之,错彩如缕而色飞。”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正月六日》:“楼上流丹错采,陈设富丽。”
(2).喻修饰词藻。 明
顾起纶 《国雅品·士品四》:“才雄思赡,抽绪错彩。”
《漢語大詞典》:漱润(漱潤)
亦作“潄润”。 谓修饰润色。 明
唐龙 《〈大复集〉序》:“ 何子 仲默 生而敏悟,童子时即执简赋诗,邈焉寡儔;长益肆力焉。探冥抉奇,增华潄润,轧 晋 魏 而上之。”
《漢語大詞典》:镌琢(鐫琢)
(1).雕刻。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制作壮丽,鐫琢精巧,无与伦比。”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 熙寧 八年, 陈州 大霜,城内外数里间,厚冰上皆有綾纹隐起,如鐫琢,髣髴成攀枝孩儿。”
(2).比喻品德的砥砺或诗文的修饰。 唐
杜牧 :“屡下詔书,誥诫深切,岂知顽昧,不可鐫琢。” 宋
苏轼 :“ 闽 越 素多士人,闻 媚川 之来,甚喜,朝夕相与探讨,又从而鐫琢之。”
《宣和书谱·岑宗旦》:“﹝ 岑宗旦 ﹞作诗,以意为主,不在鐫琢语言而已,故若浑金璞玉,见者知贵。”
《漢語大詞典》:刻饰(刻飾)
(1).雕刻装饰。
《汉书·刘向传》:“刻饰宗庙,多筑臺囿。”
(2).比喻对文辞的过分修饰润色。 唐
元稹 :“陵迟至於 梁 陈 ,淫艷刻饰、佻巧小碎之词剧。”
(3).古代妇女的一种梳理方式。以胶刷鬓发,使齐整如刻画。 汉
司马相如 :“若夫 青琴 、 宓妃 之徒,絶殊离俗,妖冶嫺都,靚糚刻饰,便嬛绰约。”参阅
《汉书·司马相如传上》 王先谦 补注。
《漢語大詞典》:藻缛(藻縟)
(1).繁密的色彩。 南朝 宋 袁淑 :“越众木之薰狥,胜杂树之藻縟。” 唐
李德裕 :“匠者以其灵可御邪,光能远烛,翦截本末,发挥藻縟。”
(2).引申为修饰文辞。 唐
郑亚 《〈会昌一品集〉序》:“铺舒名实,藻縟文质。”
《漢語大詞典》:修润(修潤)
(1).助益,增益。 汉 桓宽
《盐铁论·复古》:“公卿宜思所以安集百姓,致利除害,辅明主以仁义,修润洪业之道。”
(2).修改润色。 宋
洪迈 《夷坚丁志·刘尧举》:“试之日,出
《垂拱而下治赋》、
《秋风生桂枝诗》,皆所素为者,但赋韵不同,须加修润。”
(3).修饰打扮。 明
陈子龙 《论〈名士论〉》:“夫名为瑜璧,能无拂拭?号曰 夷光 ,难免修润。”
(4).美好光润。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宅妖》:“尝见厦有春凳,肉红色,甚修润。”
《漢語大詞典》:饰外(飾外)
亦作“餙外”。 修饰外表;装饰仪表。 汉
刘向 《说苑·反质》:“夫饰外以夸众,厚葬以隔真,使归者不得至,化者不得变,是使物各失其然也。” 唐
常衮 之二:“既承餙外之恩,弥积善中之惧。” 清
袁树 《赘言》诗:“饰外而絮内,於身何有焉。”
《漢語大詞典》:琢刻
(1).修饰(文辞)。 唐
李德裕 :“琢刻藻绘,珍不足贵。” 明
方孝孺 《答王仲缙》:“使学焉而无以自立於天下,纵琢刻其辞,其将孰信之。”
(2).苛责。 宋
苏舜钦 :“当急难之时,不相拯救;今又于安寧之际,欲以义相琢刻,虽古人所不能受。”
《漢語大詞典》:绘饰(繪飾)
描绘修饰。 元
汤式《一枝花·桧轩为越中沙子正赋》套曲:“但将翰墨褒题,不假丹青绘饰。” 明
李东阳 《重建孔子阙里庙图序》:“搆缔完整,象设端伟,绘饰华焕,悉臻其极。” 郑振铎
《蝴蝶的文学(二)》:“甚至于在我们古式的帐眉上,常常是绘饰着很工细的百蝶图。”
《漢語大詞典》:膏面
以膏涂面,谓修饰面容。 宋
梅尧臣 《和永叔内翰戏答》:“便归膏面染髭鬚,从今宴会应频数。”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七:“此曹皆膏粱子弟,惟以妆饰体样相夸,膏面镊鬚,鞍马衣服鲜整。”
《漢語大詞典》:何郎粉
即傅粉 何郎 。 三国 魏 何晏 性自喜,好修饰,平日粉白不去手。因以“何郎粉”借指年轻俊美的男子。 元
王实甫 第一本第二折:“ 张郎 倘得相亲傍,乍相逢厌见 何郎 粉,看邂逅偷将 韩寿 香。”亦省作“ 何粉 ”。 明 王骥德
《男王后》第三折:“嫂嫂,你本琼岛仙郎,错做金宫艷质,如今幸亲 何 粉,敢惜 韩 香?”参见“ 何郎 ”。
《漢語大詞典》:何郎
(1). 三国 魏 驸马 何晏 仪容俊美,平日喜修饰,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人称“傅粉 何郎 ”。后即以“何郎”称喜欢修饰或面目姣好的青年男子。见
《世说新语·容止》、
《三国志·魏志·曹爽传》 裴松之 注引
《魏略》。 唐 宋璟
《梅花赋》:“儼如傅粉,是谓 何郎 。” 唐
许浑 《夏日戏题郭别驾东堂》诗:“犹恐 何郎 热,冰生白玉盘。”
(2).借作驸马的美称。 唐
刘禹锡 《题于家公主旧宅》诗:“ 何郎 独在无恩泽,不似当初傅粉时。”
(3).指 南朝 梁 诗人 何逊 。 何逊 青年时即以文学著称,为当时名流所称道。 唐
李商隐 《漫成》诗之三:“雾夕咏芙蕖, 何郎 得意初。” 宋
刘克庄 《沁园春·维扬作》词:“甚都无人诵, 何郎 诗句,也无人报,书记平安。” 明
高启 《梅花》诗之一:“自去 何郎 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4).借指才高的年轻男子。 明
叶宪祖 《丹桂钿合》第七折:“ 何郎 俊才调凌云, 谢女 艳容华濯露。”
《漢語大詞典》:采绘(采繪)
器物上的彩色图画。亦指文章的修饰加工。 宋
苏轼 :“自 汉 以来,学者多以一字考经,字同义异,皆欲一之,雕刻采绘,必成其説。” 清 恽敬
《答来卿》:“是以并叙 三代 ,均用喻言,使文体均称,翻出异样采绘,照耀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