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修 → 脩修”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国语辞典》:称名念佛(称名念佛)  拼音:chēng míng niàn fó
中国佛教净土宗的修行方法之一。用口诵阿弥陀佛的名号摄心,累积功德,以达到往生极乐净土的目标。《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中》:「有说净土之行虽复众多,唯有二类。一缘事行,称名念佛故;二依理行,息攀缘故。」
《国语辞典》:大乘佛教  拼音:dà shèng fó jiào
佛教的派别之一。兴起于西元初,是从反对小乘佛教的注重自己修行为出发,强调众生皆可成佛且以自利利他为重。流传于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地区。如:「虽然大乘佛教起源于印度,信徒却以东北亚国家的人民居多。」
《国语辞典》:女修士  拼音:nǚ xiū shì
依天主教义修行传道的女子。如:「那个女修士讲解教义非常清楚。」
《国语辞典》:念米佛  拼音:niàn mǐ fó
每念一声佛号以一粒米来记数,是修行功德、忆念佛陀形相的方法。《红楼梦》第八八回:「向来服侍老太太安歇后,自己念上米佛,已经念了三年多了。」
《国语辞典》:看话禅(看话禅)  拼音:kàn huà chán
一种禅宗修行方法。禅师以公案中某些非逻辑、不可解之语,令弟子参究,以杜塞思量分别,迫使智慧自发,得见自己的心性。也称为「看话头」、「参话头」。
《国语辞典》:五种性(五种性)  拼音:wǔ zhǒng xìng
佛教用语。指造成众生在修行道上最终成就不同的禀赋,谓之种性。种性有五种,即声闻乘种性、缘觉乘种性、如来乘种性、不定种性、无种性。具前三种种性的众生将可分别达到阿罗汉、辟支佛、佛的终极果位。不定种性,具有三乘的种子,但会达到什么果位尚不确定。无种性则永不能解脱轮回。五种性之说主要流行于瑜伽行派,但是否决不可改变,瑜伽行派论师也有不同的主张。《大乘入楞伽经》卷二:「有五种种性,何等为五?谓声闻乘种性、缘觉乘种性、如来乘种性、不定种性、无种性。」
《国语辞典》:仁波切  拼音:rén bō qiè
西藏对转世修行者的尊称。为藏语rinpo che的音译。意译为珍宝。指经一定手续测试,證实为某一位大修行人的转世,再来度化、利益众生者。
《国语辞典》:胎藏界  拼音:tāi zàng jiè
中国佛教密宗二部教法之一。以《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传承的教法修行。主要是修习菩提心和大悲心。唐朝时由中印度无畏传入中国,再东传日本和韩国。
《国语辞典》:四加行  拼音:sì jiā xíng
佛教徒修行密法之前,应先修习的四种功课。即一、归依,发菩提心;二、供曼达;三、观想金刚萨埵及念诵百字明;四、上师相应法。
《國語辭典》:噶当派(噶當派)  拼音:gá dāng pài
西藏佛教主要宗派之一。藏语bka'gdams pa 的音译。噶当,意为一切佛语都是对僧徒修习的指导。渊源于十一世纪阿底峡尊者,由其高足仲敦巴确立西藏的传承。后分成教典、教授、教诫三派。对西藏佛教各宗影响颇大。至十五世纪初,宗喀巴吸收其教义,创立格鲁派,亦称新噶当派,噶当派和格鲁派遂合而为一。
《漢語大詞典》:佛高一尺,魔高一丈
原为佛家告诫修行者,要警惕外界诱惑。佛,指佛法;魔,指魔法。后用以比喻一方势力(多指正义的)增长,与之对立的另一方势力(多指非正义的)则加倍增长。 明 李贽 《与梅衡湘书》:“‘佛高一尺,魔高一丈。’昔人此言,只要人知有佛即有魔,如形之有影,声之有响,必然不相离者。”
《漢語大詞典》:佛性禅心(佛性禪心)
谓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静寂定之心性。《水浒传》第四五回:“那众僧都在法坛上看见了这妇人,自不觉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禪心,拴不定心猿意马。”《金瓶梅词话》第八回:“那众和尚见了 武大 这个老婆,一个个都昏迷了佛性禪心。”
《漢語大詞典》:禅乘(禪乘)
泛指佛教所称修行方法和教义。禅,禅那;乘,运载。即梵文(衍那)的意译。 明 陆粲 《庚巳编·僧时蔚》:“初未尝识字,既超悟禪乘,遂能作书偈语。”
《國語辭典》: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拼音:dào gāo yī chǐ,mó gāo yī zhàng
原为佛家告诫修行者,谨防外界诱惑,因正气难以修得,而邪气却容易高过正气。《西游记》第五○回:「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性乱情昏错认家。」《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冤业随身,终须还帐。」后用以比喻一事兴起,又会有一事超过其上。
《漢語大詞典》:出家求道
离开家庭,入寺院修行。百喻经·水火喻:“入佛法中出家求道,既得出家,还復念其妻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