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证 → 證证”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保障 拼音:bǎo zhàng
1.保护、屏障。《三国志。卷二六。魏书。郭淮传》:「淮奏请使居安定之高平,为民保障,其后因置西州都尉。」《三国演义》第五三回:「黄汉升乃长沙之保障,今杀汉升,是杀长沙百姓也!」
2.法律上不受侵犯及破坏的具体保證。
《國語辭典》:保见(保見) 拼音:bǎo jiàn
担保订约人如约履行义务的保證人。《全唐诗。卷八○七。拾得诗》:「为他作保见,替他说道理。」《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六。㠠山远公话》:「缘贫道宿世曾为保见(儿),有其债负未还,欲得今世无冤,合来此处计会。」
《漢語大詞典》:口承
(1).允诺;保证。《敦煌变文集·汉将王陵变文》:“ 陵 母於 霸王 面前,口承修书招儿。”
(2).承认;招供。《敦煌变文集·搜神记》:“遂即将 侯周 送县,一问即口承如法。” 蒋礼鸿 通释:“﹝口承,﹞这里作承认、招伏讲。”
《國語辭典》:管保 拼音:guǎn bǎo
保證、必定。《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姑娘接过那个匣子来,心里一积伶说:『这匣管保该放在西边小案上。』」也作「管包」。
《國語辭典》:包管 拼音:bāo guǎn
1.担保。元。无名氏《盆儿鬼》第四折:「你不要执我,放我家去,做好事与你,包管得超渡生天。」《红楼梦》第四六回:「有什么不称心之处只管说与我,我包管你遂心如意就是了。」
2.保證负责的单据。《儒林外史》第五二回:「老哥如不见信,我另外写一张包管给你。」
《國語辭典》:管包 拼音:guǎn bāo
保證、必定。《红楼梦》第五五回:「他有这一次,管包腿上的筋早折了两根。」也作「管保」。
《國語辭典》:纪律(紀律) 拼音:jì lǜ
纲纪规章。《左传。桓公二年》:「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三国演义》第一五回:「原来太史慈所招军大半是山野之民,不谙纪律。」
《國語辭典》:难保(難保) 拼音:nán bǎo
1.难以保全。《三国演义》第四回:「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
2.不敢断定、不敢保證。如:「再这样下去,难保不出事。」
《國語辭典》:信用 拼音:xìn yòng
1.以诚信用人。《左传。宣公十二年》:「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
2.听信而纳用。唐。
韩愈 :「吾谏官也,不可令天子杀无罪之人,而信用奸臣。」
3.诚实不欺的美德。如:「他是个讲信用的人,既然说过要帮你,就一定会帮你的。」
4.不需要提供物资保證,而以按期偿还的借贷活动。借入者除按期偿还所借贷的货币资金或商品物资外,还要根据时间长短,支付给借出者一定的利息。主要分为商业信用的赊销、预付,银行信用的商业放款,国家信用的发行国库券及消费信用的购屋分期付款等。
《國語辭典》:保固 拼音:bǎo gù
1.保守稳固。《后汉书。卷二六。侯霸传》:「霸保固自守,卒全一郡。」
2.承办工程的人订定一个期限,保證此项工程在期限内,若有损坏,愿意负责赔偿修理。
《國語辭典》:保人 拼音:bǎo rén
对于他人行为或财力负责担保的人。元。无名氏《鸳鸯被。楔子》:「我借与他十个银子,著他立一纸文书,你就做保人。」《三国演义》第五四回:「玄德亲笔写成文书一纸,押了字。保人诸葛孔明也押了字。」也称为「保见人」。
《漢語大詞典》:下保
作保证。
《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这话我説书的都敢下保。”
《國語辭典》:保险(保險) 拼音:bǎo xiǎn
1.凭仗险要、稳固之地以自保。唐。权德舆〈碑〉:「朱涯黎氏,保险三代。」
2.当事人约定,一方交付保险费于他方,他方对于因不可预料,或不可抗力之事故所导致的损害,负担赔偿财物的行为,称为「保险」。如人寿保险、火灾保险、产物保险等。
3.担保、保證。如:「依我的方法去做,保险不会出错。」
4.稳妥可靠。如:「你把东西放在他那里,保险吗?」
《國語辭典》:让路(讓路) 拼音:ràng lù
让开道路,给人先行。《新唐书。卷一一五。朱敬则传》:「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
《國語辭典》:交质(交質) 拼音:jiāo zhì
1.古时列国为彼此取信,而互相交换人质。《左传。隐公三年》:「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后汉书。卷一二。彭宠传》:「又南结张步及富平、获索诸豪杰,皆与交质连衡。」
2.互换物品,作为抵押。南朝梁。任昉〈奏弹刘整〉:「何其不能折契钟庾,而襜帷交质。」
3.相互质问。宋。岳珂《桯史。卷一三。选人戏语》:「一日为古冠服数人游于庭,自称孔门弟子,交质以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