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应副(應副)
(1).对应。 唐 欧阳询 《书法·应副》:“字之点画稀少者,欲其彼此相映带,故必得应副相称而后可。又如龙、诗、讐、转,必一画对一画,相应亦相副。”
(2).对待;对付。《朱子语类》卷五八:“不问小事大事,千变万化,改头换面出来,自家应副他,如利刀快剑相似,迎刃而解,件件剖作两片去。” 宋 叶适 《答刘子至书》:“ 苏州 局面多,却儘应副得过,此亦他人所不能知也。其间曲折,非纸上可尽。”
(3).处置。 宋 曾巩 《英宗实录院申请札子》:“其间有事跡不圆处,合係中书枢密院三司检寻应副。”《资治通鉴·后汉隐帝乾祐三年》“防御、团练使,自非军期,无得专奏事,皆先申观察斟酌以闻” 元 胡三省 注:“言军期事须朝廷应副,则不及闻於廉使,许得专达朝廷。”《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四年》:“应副军行战守等事,乞权许便宜指挥。”
(4).照顾;照应。 宋 司马光 《奏乞兵官与赵瑜同训练驻泊兵士状》:“窃虑向去新兵士不宾服旧兵官,旧兵官不应副新兵士,各兵彼我,则致生事,深为不便。” 宋 司马光 《乞免翰林学士札子》:“史籍烦多,恐难以应副禁林文字,乞免翰林学士一职。”
(5).应对;酬应。 宋 王禹偁 《谪居感事》诗:“恨无才应副,空自表虔祈。” 宋 苏舜钦 《谘目三》:“今但取高科及久在翰林者居其任,他本不晓财利,又知朝廷之意,用之以为资级。但应副人情,不復留心金穀,多者踰岁,少者数月,已入两府。”
(6).支付;供应。 宋 范仲淹 《与中舍书》:“更有合支用处,并令 魏祐 应副。”《元典章·户部二·杂例》:“军官有俸,休应副伙食。”
(2).对待;对付。《朱子语类》卷五八:“不问小事大事,千变万化,改头换面出来,自家应副他,如利刀快剑相似,迎刃而解,件件剖作两片去。” 宋 叶适 《答刘子至书》:“ 苏州 局面多,却儘应副得过,此亦他人所不能知也。其间曲折,非纸上可尽。”
(3).处置。 宋 曾巩 《英宗实录院申请札子》:“其间有事跡不圆处,合係中书枢密院三司检寻应副。”《资治通鉴·后汉隐帝乾祐三年》“防御、团练使,自非军期,无得专奏事,皆先申观察斟酌以闻” 元 胡三省 注:“言军期事须朝廷应副,则不及闻於廉使,许得专达朝廷。”《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四年》:“应副军行战守等事,乞权许便宜指挥。”
(4).照顾;照应。 宋 司马光 《奏乞兵官与赵瑜同训练驻泊兵士状》:“窃虑向去新兵士不宾服旧兵官,旧兵官不应副新兵士,各兵彼我,则致生事,深为不便。” 宋 司马光 《乞免翰林学士札子》:“史籍烦多,恐难以应副禁林文字,乞免翰林学士一职。”
(5).应对;酬应。 宋 王禹偁 《谪居感事》诗:“恨无才应副,空自表虔祈。” 宋 苏舜钦 《谘目三》:“今但取高科及久在翰林者居其任,他本不晓财利,又知朝廷之意,用之以为资级。但应副人情,不復留心金穀,多者踰岁,少者数月,已入两府。”
(6).支付;供应。 宋 范仲淹 《与中舍书》:“更有合支用处,并令 魏祐 应副。”《元典章·户部二·杂例》:“军官有俸,休应副伙食。”
《國語辭典》:答应(答應) 拼音:dā yìng
1.应声回答。《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刘官人打门,他那里便听见?敲了半晌,方才知觉,答应一声:『来了!』起身开了门。」《红楼梦》第一一回:「凤姐儿立起身来答应了一声,方接过了戏单。」
2.对答、应付。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一折:「那礼节上便不省的,倘遇著人说起诗词歌赋来,怎生答应。」《水浒传》第一四回:「二者也要教保正知道,恐日后父母官问时,保正也好答应。」
3.允许、同意。《老残游记》第一九回:「吴二浪子说:『再赌一场,一统算帐。』大家不答应。」《文明小史》第三九回:「逢之趁此机会,又讹了人家一千银子,答应替他想法,包打赢官司。」
4.感应。汉。蔡邕〈伯夷叔齐碑〉:「熹平五年,天下大旱,祷请名山,求获答应。」
5.听候使唤、伺候。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二折:「老汉最殷勤,答应在白门,谨遵老母命,持言见大人。」元。无名氏《黄鹤楼》第三折:「兀那楼下有聪明伶俐的,著一个上楼去,答应元帅。」《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宁国府及贾赦那宅两处自有人款待,只留三四个小太监答应。」
6.清时宫女有答应之称,位在贵人之下,仅供使令。见《称谓录。卷一○。列宫。常在答应》。
2.对答、应付。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一折:「那礼节上便不省的,倘遇著人说起诗词歌赋来,怎生答应。」《水浒传》第一四回:「二者也要教保正知道,恐日后父母官问时,保正也好答应。」
3.允许、同意。《老残游记》第一九回:「吴二浪子说:『再赌一场,一统算帐。』大家不答应。」《文明小史》第三九回:「逢之趁此机会,又讹了人家一千银子,答应替他想法,包打赢官司。」
4.感应。汉。蔡邕〈伯夷叔齐碑〉:「熹平五年,天下大旱,祷请名山,求获答应。」
5.听候使唤、伺候。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二折:「老汉最殷勤,答应在白门,谨遵老母命,持言见大人。」元。无名氏《黄鹤楼》第三折:「兀那楼下有聪明伶俐的,著一个上楼去,答应元帅。」《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宁国府及贾赦那宅两处自有人款待,只留三四个小太监答应。」
6.清时宫女有答应之称,位在贵人之下,仅供使令。见《称谓录。卷一○。列宫。常在答应》。
《國語辭典》:上方 拼音:shàng fāng
1.位置较高的地方。如:「他在书桌上方挂了一幅字画。」
2.天界。元。郑廷玉《忍字记。楔子》:「有上方贪狼星,乃是第十三尊罗汉,不听我佛讲经说法。」《金瓶梅》第六七回:「此物出于西域,非人间可有。沃肺融心,实上方之佳味。」
3.阴阳五行家以为北方和东方,为阳气所萌生之处,故称为「上方」。《汉书。卷七五。翼奉传》:「上方之情,乐也;乐行奸邪,辰未主之。」
4.天子所御用的东西。《汉书。卷九三。佞幸传。董贤传》:「下至贤家僮仆皆受上赐,及武库禁兵,上方珍宝。」
2.天界。元。郑廷玉《忍字记。楔子》:「有上方贪狼星,乃是第十三尊罗汉,不听我佛讲经说法。」《金瓶梅》第六七回:「此物出于西域,非人间可有。沃肺融心,实上方之佳味。」
3.阴阳五行家以为北方和东方,为阳气所萌生之处,故称为「上方」。《汉书。卷七五。翼奉传》:「上方之情,乐也;乐行奸邪,辰未主之。」
4.天子所御用的东西。《汉书。卷九三。佞幸传。董贤传》:「下至贤家僮仆皆受上赐,及武库禁兵,上方珍宝。」
《漢語大詞典》:东园(東園)
(1).泛指园圃。 晋 陶潜 《停云》诗之三:“东园之树,枝条再荣。竞用新好,以怡余情。” 唐 李白 《古风》之四七:“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同梦》:“草草言非谬,似 庄周 ,东园蝴蝶两悠悠。”
(2).园名。在 江苏省 仪征市 东。 宋 施昌言 建。 欧阳修 作《真州东园记》, 蔡襄 书,后人称园、记、书为三绝。
(3).官署名。 秦 汉 置。掌管陵墓内器物、葬具的制造与供应,属少府。《后汉书·皇后纪下·孝崇匽皇后》:“﹝ 匽后 ﹞ 元嘉 二年崩,以帝弟 平原王 石 为丧主,歛以东园画梓寿器、玉匣、饭含之具。”参见“ 东园祕器 ”、“ 东园温明 ”。
(4).指 汉 孝宣王皇后 陵墓。因位于 宣帝 陵东,故称。《汉书·外戚传上·孝宣王皇后》:“ 邛成太后 凡立四十九年,年七十餘, 永始 元年崩,合葬 杜陵 ,称 东园 。” 颜师古 注:“虽同塋兆而别为坟, 王后 陵次 宣帝 陵东,故曰 东园 也。”
(2).园名。在 江苏省 仪征市 东。 宋 施昌言 建。 欧阳修 作《真州东园记》, 蔡襄 书,后人称园、记、书为三绝。
(3).官署名。 秦 汉 置。掌管陵墓内器物、葬具的制造与供应,属少府。《后汉书·皇后纪下·孝崇匽皇后》:“﹝ 匽后 ﹞ 元嘉 二年崩,以帝弟 平原王 石 为丧主,歛以东园画梓寿器、玉匣、饭含之具。”参见“ 东园祕器 ”、“ 东园温明 ”。
(4).指 汉 孝宣王皇后 陵墓。因位于 宣帝 陵东,故称。《汉书·外戚传上·孝宣王皇后》:“ 邛成太后 凡立四十九年,年七十餘, 永始 元年崩,合葬 杜陵 ,称 东园 。” 颜师古 注:“虽同塋兆而别为坟, 王后 陵次 宣帝 陵东,故曰 东园 也。”
《漢語大詞典》:乏绝(乏絶)
(1).食用缺乏、断绝。多指暂时供应不继。《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絶。” 孔颖达 疏:“暂无曰乏,不续曰絶。 皇氏 云,长无谓之贫穷,暂无谓之乏絶。”《史记·李将军列传》:“ 广 之将兵,乏絶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 广 不近水;士卒不尽食, 广 不尝食。” 宋 范镇 《东斋记事·补遗》:“方春民乏絶时,豫给緡钱贷之,至夏秋输绢於官。” 金 元好问 《王公神道碑铭》:“以 山东 旱,命驰驛赴官,遂专賑贷 东平 诸郡。公所至,推次乏絶,人受实惠,豪猾不得夤缘为姦。”
(2).穷尽;短缺。《战国策·秦策一》:“﹝ 苏秦 ﹞説 秦王 ,书十上而説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絶,去 秦 而归。”《史记·平準书》:“车骑马乏絶,县官钱少,买马难得,乃著令。”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玩具·玛瑙》:“今偶尔盛产,他时乏絶,必更踊贵。” 梁启超 《复刘古愚山长书》:“谓吾西北腹地诸省,风气阂隔,人才乏絶,恐不足以自立。”
(3).耗竭。 晋 嵇康 《养生论》:“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絶。”
(2).穷尽;短缺。《战国策·秦策一》:“﹝ 苏秦 ﹞説 秦王 ,书十上而説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絶,去 秦 而归。”《史记·平準书》:“车骑马乏絶,县官钱少,买马难得,乃著令。”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玩具·玛瑙》:“今偶尔盛产,他时乏絶,必更踊贵。” 梁启超 《复刘古愚山长书》:“谓吾西北腹地诸省,风气阂隔,人才乏絶,恐不足以自立。”
(3).耗竭。 晋 嵇康 《养生论》:“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