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分4页显示 2 3 4 下一页
侍郎章
吕光(庙号 太祖 懿武皇帝、懿武帝、凉懿武帝 字 世明 别称 三河王、使持节侍中 都亭侯 )
释会通( 吴元卿 号 布毛侍者 )
高适(字 达夫、仲武、字仲武 渤海县侯、丘尉 世称 高常侍 忠 行第 三十五 )
萧炅(世称 伏猎侍郎 )
李侍御
陆畅(字 达夫 )
元稹(字 微之、威明 世称 元九 行第 九 )
张立本女(别称 高侍郎 )
韩常侍
雷侍郎
侍其良器
白侍郎
侍其旭
其它辞典
义姁( 侍医 )侍郎章
吕光(庙号 太祖 懿武皇帝、懿武帝、凉懿武帝 字 世明 别称 三河王、使持节侍中 都亭侯 )
释会通( 吴元卿 号 布毛侍者 )
高适(字 达夫、仲武、字仲武 渤海县侯、丘尉 世称 高常侍 忠 行第 三十五 )
萧炅(世称 伏猎侍郎 )
李侍御
陆畅(字 达夫 )
元稹(字 微之、威明 世称 元九 行第 九 )
张立本女(别称 高侍郎 )
韩常侍
雷侍郎
侍其良器
白侍郎
侍其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河东人。河内都尉义纵之姐。精于医术,治病汤药、针灸兼施,每建奇功。一人腹大如鼓、目睛突出、病势甚危,义姁先针其腹、股诸处,继以药粉敷脐,裹以绢帛,兼服以汤剂,数日而痊。武帝之母闻其名召之,封侍医。
人物简介
全汉文·卷三十三
章,史不著其姓,宣帝时为侍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38—399 【介绍】: 十六国时后凉国君。略阳人,氐族,字世明。初仕前秦苻坚,建元十九年受命攻西域,焉耆等国皆降。还至姑臧,适淝水战后大乱,闻坚死,遂据有凉州,先称凉州牧、酒泉公。改称三河王。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称天王,建元龙飞。后所部沮渠蒙逊、段业等叛离,政治腐败。在位十三年。卒谥懿武皇帝。全晋文
光字世明,略阳氐人,苻坚时、举贤良,除美阳令,迁鹰扬将军,从平燕,封都亭侯,入为太子右率,拜破虏将军,迁步兵校尉,拜骠骑将军,授都督西讨诸军事,吕平西域功拜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玉门已西诸军事,以平西域功拜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玉门已西诸军事、安西将军、西域校尉,还入姑臧。闻坚为姚苌所害,自称使持节侍中、中外大都督、督陇右河西诸军事、大将军、领护匈奴中郎将、凉州牧、酒泉公,建元太安,以太元十四年僭即三河王位,改元麟嘉。以太元二十一年僭即天王位,改元龙飞。在位十年,隆安三年死,年六十三,谥曰懿武皇帝,庙号太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雍州万年御宿川人。出家隐居终南豹林谷。每读法华经。至药王品。忻然慕效之。私积薪槱为窟。誓必自烬。贞观之季。静夜于林中唱经下火。清声烈𦦨。与风俱远。讫于熸息。犹见其跏坐如故。寻而西南有大白光。流入火聚身方偃仆。逮晓寂然。乃收其遣骸。起塔勒铭焉。 又荆州有姊妹比丘尼者。亦志脩药王本事。于是渐断粒食。服诸香油香蜜等物。而神爽高明。气力不衰。贞观三年二月八日。于州之逵道中。置二高座。姊妹乃以蜡布缠身。自踵至顶。惟出其面。众共以华香幡盖。迎升高座。姊妹更以火炬炷顶。端坐以诵法华。烟𦦨及眼。声犹宏亮。下及口鼻。而后息绝。达旦合座。骸骨消化。二舌独存。众为起塔以葬。 僧善导以道绰之教化行京师。亲写弥陀经数万卷。散诸士女。奉之以脩净业者不可胜计。一日说法光明寺。或者问导曰。今称佛名号。定生净土否。导曰定生定生。或者礼拜讫。口唱南无阿弥陀佛。声声相续不少置。因出寺立门前柳树上。合掌西望。投身于地而死。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遗身篇第七
释会通。雍州万年御宿川人。少欣道检游泊林泉。苦节戒行是其顾习。投终南豹林谷。潜隐综业。读法花经至药王品。便欣厌舍。私集柴木誓必行之。以贞观末年。静夜林中积薪为窟。诵至药王便令下火。风惊焰发烟火俱盛。卓尔加坐声诵如故。寻尔西南有大白光流入火聚。身方偃仆。至晓身火俱灭。乃收其遗骨为起白塔。勒铭存焉。贞观之初。荆州有比丘尼姊妹。同诵法花。深厌形器。俱欲舍身。节约衣食钦崇苦行服诸香油渐断粒食。后顿绝谷惟啖香蜜。精力所被神志鲜爽。周告道俗。剋日烧身。以贞观三年二月八日。于荆州大街置二高座。乃以蜡布缠身至顶。惟出面目。众聚如山。歌赞云会。诵至烧处。其姊先以火柱妹顶。请妹又以火柱姊顶。清夜两炬一时同耀。焰下至眼。声相转明。渐下鼻口方乃歇灭。恰至明晨合坐洞举。一时火花。骸骨摧朽。二舌俱存。合众欣嗟。为起高塔。近并州城西有一书生。年二十四五。诵法华经誓烧供养。乃集数束蒿乾笼之。人问其故。密而不述。后于中夜放火自烧。及人往救火盛已死。乃就加柴薪尽其形荫。近有山僧善导者。周游寰寓求访道津。行至西河遇道绰部。惟行念佛弥陀净业。既入京师广行此化。写弥陀经数万卷。士女奉者其数无量。时在光明寺说法。有人告导曰。今念佛名定生净土不。导曰。念佛定生。其人礼拜讫。口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相次出光明寺门。上柳树表。合掌西望。倒投身下。至地遂死。事闻台省。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会通。本郡人。姓吴。名元卿。德宗朝为六宫使。方春韶阳。花卉盛发。玩赏移时。忽闻空中有言曰。虚幻之相。开谢不停。能坏善根。仁者安可视之。因大感悟。自是忽忽不乐。帝怪而问其故。以愿从释为对。帝召相者视之曰。此人当绍出世法。遂放归。见韬光。光指其谒鸟窠。求度。三请不从。乃先创庵。事既成。韬光力言之鸟窠。乃为祝发。服勤数年。未蒙印授。一日告辞。鸟窠曰。汝何往。曰。诸方学佛法去。曰。若是佛法。吾此间亦有少许。曰。如何是和尚佛法。鸟窠于身上拈起布毛吹之。师即豁然大悟。于是不复他行。常居左右。世号布毛侍者。今招贤寺乃师道场。 赞曰。 金貂职近 紫禁春浓 割弃富贵 瞥如轻鸿 求师慕道 劳苦在躬 不具智勇 岂悟真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00—765 【介绍】: 唐渤海蓨人,字达夫,一字仲武。少贫寒,游长安,失意归,客居梁、宋间。后游河西,入哥舒翰幕为书记。历淮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曾三度出塞,以边塞诗著称,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卒谥忠,有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0?—765,有生于699、701、702、706等说 字达夫,一说字仲武,则是与编《中兴间气集》之高仲武郡望相同而致误。排行三十五。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晚年曾任左散骑常侍,后人因称“高常侍”。20岁时游长安求仕不果,此后长期客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玄宗天宝八载(749)有道科及第,授封丘尉。天宝十二载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充掌书记。安史乱起,曾先后任左拾遗、淮南节度使、太子少詹事、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西川节度使等职。广德二年(764)召还长安,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次年正月卒于长安,赠礼部尚书,谥忠。新、旧《唐书》有传。年谱多种,今人周勋初《高适年谱》较为翔实。有明人辑《高常侍集》传世,存诗200余首,多作于显达之前,题材广泛,思想内容较深广。高适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有边塞诗40余首,代表其诗歌创作之最高成就,《燕歌行》尤称杰作。唐殷璠谓“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河岳英灵集》卷上)。杜甫誉其诗“方驾曹刘不啻过”(《奉寄高常侍》)。清翁方纲云“高之浑朴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石洲诗话》卷一)。高适与岑参并为盛唐边塞诗派之代表人物,但二人诗风各异,清刘熙载概括为“岑超高实”(《艺概》卷二)。今人刘开扬有《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孙钦善有《高适集校注》。《全唐诗》编其诗为4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收诗12首,断句4。唐诗汇评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早年随父旅居岭南。开元中曾求仕长安,又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后寓居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家贫,浪迹渔樵,与李白、杜甫等交游。天宝八载,因睢阳太守张九皋荐,举有道科,授封丘尉。十二载,入哥舒翰河西幕,官左骁卫兵曹、掌书记。安史礼起,助哥舒翰守潼关。潼关失守,奔行在,擢谏议大夫,迁淮南节度使。左除太子少詹事,分司东都,历彭、蜀二州刺史。广德元年,迁剑南西川节度使。入朝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有《高运集》二十卷,已佚。后人编有《高常停集》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七
适字达夫。沧洲渤海人。举有道科中第。累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元宗西狩。适閒道及帝于河池。迁御史。擢谏议大夫。累除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广德元年召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
作品评论
河岳英灵集
评事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自远。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且余所最深爱者:“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旧唐书·高适传
天宝中,海内事干进者注意文词。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诵。沧浪诗话
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吴礼部诗话
引时天彝评:高适才高,颇有雄气。其诗不习而能,虽乏小巧,终是大才。《唐诗品》
常侍朔气纵横,壮心落落,抱瑜握瑾,浮沉闾巷之间,殆侠徒也。故其为诗,直举胸臆,模画景象,气骨琅然,而词锋华润,感赏之情,殆出常表。视诸苏卿之悲愤,陆平原之惆怅,辞节虽离,而音调不促,无以过之矣。夫诗本人情,囿风气,河洛之间,其气浑然远矣,其殆庶乎!诗镜总论
七言古,盛于开元以后,高适当厉名手。调响气佚,颇得纵横;勾角廉折,立见涯涘。以是知李,杜之气局深矣。诗镜总论
高达夫调响而急。诗薮
达夫歌行、五言律,极有气骨。至七言律,虽和平婉厚,然已失盛唐雄赡,渐入中唐矣。唐诗归
钟云:唐人如沈宋、王孟、李杜、钱刘之类,虽两人并称,皆有不能强同处。惟高、岑心手如出一人,其森秀之骨,淡远之气,既皆相敌。古诗似张九龄、宋之问一派;五言律只如说话,其极炼、极厚、极润、极活往往从欹侧历落中出,人不得以整求之,又不得学其不整。《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史称达夫五十始为诗,而能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出,好事者辄传布之。且言其性磊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于博奕,才情自远。今读其七言古诸篇,感慨悲壮,气骨风度绝然建一代旗鼓托,盛唐佳品,岂能多得?《诗源辨体》
唐人五七言古,高、岑规宗。然析而论之,高五言未得为正宗,七言乃为正宗耳。岑五言为正宗,七言始能自聘矣。五言古,高、岑俱豪荡,而高语多粗率,未尽调达;岑语虽调达,而意多显直。高平韵者多杂用律体,仄韵者多忌“鹤膝”。……七言歌行,高调合准绳,岑体多轶荡。《诗源辨体》
五言律,高语多苍莽,岑语多藻丽,然高入录者气格似胜,岑则句意多同。《诗源辨体》
高、岑五言不拘律法者,犹子美七言以歌行入律,沧浪所谓“古律”是也。虽是变风,然豪旷磊落,乃才大而失之于放,盖过而非不及也。《诗辩坻》
达夫五言律多似短古,亦是风调别处。按指唐诗归
中钟惺所论:赵伯溶云:此论《唐诗归折衷》
甚妙,譬如临池家楷中带隶,自是高古。元美乃谓高、岑五言律俱不能佳,陈正字时入古体,亦是矫枉之过,八股遂不可学秦汉耶?此公素善论体裁,不能不失此一言。唐云:君五律本整,钟但采其不整者耳。吴敬夫云:尚气骨者竟祖高、岑,然使作意矜张,而神思未闲,体气不厚,实伤雅道,所云“米元章之字,虽笔力劲健,终有子路事夫子气象”也。故读王、孟者,当于幽闲之中寮其骨韵;读高、岑者,当于豪迈之外赏其风神。《载酒园诗话又编》
钟氏曰:“……高、岑心手如出一人,其森秀之骨,澹远之气,既皆相敌”。余意亦终有别。高五言古劲浑朴厚耳;岑稍点染,遂饶秾色。高七言古最有气力,李、杜之下,即当首推;岑自肤立,然如崔季圭代魏王,虽雅望非常,真英雄尚属捉刀人也。唯短律相匹,长律亦岑不如高。《师友诗传续录》
问:高、岑似微不同,或高优于岑乎?答:唐人齐名,如沈宋、王孟、钱刘、元白、皮陆,皆约略相似,唯李杜、高岑迥别。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钟伯敬谓高、岑诗如出一手,大谬矣。原诗
盛唐大家,称高、岑、工、孟。高、岑相似,而高为稍优,孟则大不如王矣。高七古为胜,时见沉雄,时见冲澹,不一色,其沉雄直不减杜甫。岑七古间有杰句,苦无全篇,且起结意调往往相同,不见手笔。高、岑五七律相似,遂为后人应酬活套作俑。如高七律一首中叠用“巫峡啼猿”、“衡阳归雁”、“青枫江”、“白帝城”,岑一首中叠用“云随冯”、“雨洗兵”、“花迎盖”、“柳拂旌”,四语一意;高、岑五律如此尤多。后人行行笈中携《广舆记》一部,遂可吟咏遍九州,实高、岑培之也。总之以月白风清、鸟啼花落等字装上地头,一名日则一首诗成,可以活板印就也。野鸿诗的
高、岑、王三家均能刻意炼句,又不伤大雅,可谓文质枨彬。养一斋诗话
初学入手,求其笔势稳称,则王摩诘、高达夫二家乃正善学初唐荷。少陵如《洗兵马》、《古柏行》亦然,但更加雄浑耳。一瓢诗话
前辈论诗,往往有作践古人处,如以高达夫、岑媒州五七律相似,遂为后人应酬活套,是作践高、岑语也。后人苟能师法高、岑,其应酬活套必不致如近日之恶矣。《唐诗别裁》
李、杜外,高、岑、王、李,七言古中最矫健者。石洲诗话
高常侍与岑嘉州不同,钟退谷之论,阮亭已早辨之。然高之浑朴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直至杜陵,遂合诸公为一手耳。昭昧詹言
高、岑奇峭,自是有气骨,非低甲庸浅所及。然学之者亦须韵句深长,而阔远不露,乃佳;不然,恐不免短急无馀韵,仍是俗手耳。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左太冲、才力纵横,意态雄杰,妙于造语,每以俊古取致。有如河洲十月,一看思归;舍下蛩鸣,居然萧索;载酒平台,赠君干里:发端既远,研意弥新,在小谢之间居然一席。七古与岑一骨,苍放音多,排奡骋妍,自然沉郁。骈语之中,独能顿宕,启后人无限法门,当为七言不祧之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早从官,累转仓部郎中。玄宗开元二十一年,为河南少尹,裴耀卿荐充江淮河南转运副使。二十二年,耀卿入相,炅以太府少卿领度支事,岁运米一百万石。李林甫荐为户部侍郎。张九龄以其无学术,出为岐州刺史。寻判凉州事,领河西陇右节度使。二十七年,为吐蕃所败。二十八年,为河南尹,依恃权贵,多行不法。天宝初,迁刑部尚书兼京兆尹。八载,为杨国忠奏劾贬官。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名不详。中唐以后人。生平无考。《全唐诗逸》收其诗2联,录自日本大江维时编《千载佳句》卷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苏州吴人,字达夫。宪宗元和元年进士。历迁秘书丞、江西观察判官。剖断公事,人人不冤。终日长吟,不视公牍,观察使王仲舒微言之,竟拂衣去。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达夫,湖州(今属浙江)人。早年受知于西川节度使韦皋,因献《蜀道易》诗以美之。宪宗元和元年(806)登进士第,官太子率府参军,迁殿中侍御史。穆宗长庆初(821)自秘书丞出为江西观察使王仲舒判官。文宗大和九年(835)以前凤翔少尹预诛郑注,迁凤翔行军司马。事迹散见《云溪友议》卷中《吴门秀》、《尚书故实》、《新唐书·郑注传》等。畅才思敏捷,善以诗调戏。胡震亨云:“陆畅贵主催妆句,捷成得誉,观他绝,兼亦兴豪。”(《唐音癸签》卷七)《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诗2句。唐诗汇评
陆畅,生卒年不详,字达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贞元中,客游西蜀,作《蜀道易》称美西川节度使韦皋,皋礼遇之。元和元年(806)登进士第。为太子府僚属。长庆初,为江西观察使从事,大和初,入段文昌淮南幕,官监察御史,后历秘书丞,观察判官。九年,因斩郑注功,自前凤翔少尹授凤翔行军司马。畅工诗,才思敏捷。有《陆畅集》一卷(《宋史•艺文志》《全唐诗》存诗一卷。
作品评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9—831 【介绍】: 唐河南人,字微之。历举明经、书判拔萃、才识兼茂明于体用诸科,宪宗元和初拜左拾遗。论事为执政者所忌,出为河南尉,复迁监察御史。与内官争厅,贬江陵士曹参军。元和末召拜膳部员外郎。穆宗长庆中,荆南监军宦官崔潭峻进其歌词于帝,擢知制诰,进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因裴度弹劾而罢相,出为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文宗大和中,官武昌节度使,卒。稹诗风平易,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元白,号“元和体”。宫中呼为“元才子”。在越州与窦巩唱和,号“兰亭绝唱”。所作传奇《会真记》为后来《西厢记》所本。有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9—831 字微之,别字威明,排行九,洛阳(今属河南)人。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八岁丧父,受异母兄排挤,随生母郑氏远赴凤翔,依倚舅族。贞元九年(793)以明经擢第。十九年,登书判拔萃科。元和元年(806),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元稹受知于宰相裴垍,任监察御史,勇于弹劾,得罪宦官权贵,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历通州司马、虢州长史。自裴垍去世,元稹政治上失去倚靠,转而依附宦官崔潭峻。元和十四年,回朝任膳部员外郎。次年,得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充翰林学士承旨。长庆二年(822),以工部侍郎同平章事。居相位三月,为李逢吉所倾,出为同州刺史,历浙东观察使、尚书左丞、武昌军节度使,卒于镇。其生平见白居易所撰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及今人卞孝萱所著《元稹年谱》。元稹为著名之传奇作家和诗人。其诗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风格相近,合称“元白体”。元稹诗歌创作中,乐府诗占重要地位。素推崇杜甫之创作,继承其“即事名篇”之精神,与李绅、白居易等一同创作新乐府。其后,又与刘猛、李馀一同创作“虽用古题,全无古义”、“颇同古义,全创新词”之古乐府。在元稹诗中,艳体诗与悼亡诗最具特色。前者大多是追念少时情人之作,后者则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在诗歌形式方面,“古人酬唱不次韵,此风始盛于元、白,皮、陆”(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元稹与李绅合撰《莺莺传》及《歌》,是贞元、元和间新兴之传奇体裁(参阅今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證稿》第一章)。评者认为:“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此元、白较胜于韩、孟。”(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四)元稹诗文合集,名《元氏长庆集》,《四部丛刊》本及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钞本较通行,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本《元稹集》较完备。注本有今人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全唐诗》编其诗为28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0首,断句53。唐诗汇评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793),以明经登第,十八年,举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复登制举甲科,授左拾遗,贬河南尉。四年,拜监察御史,奉使东川,又分司东台,以执法不回触怒权贵,贬江陵士曹参军。九年,移唐邓从事,历通州司马、虢州长史。十四年,征为膳部员外郎,累迁祠部郎中知制诰、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长庆二年二月,拜相,六月,出为同州刺史。次年,授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入为尚书左丞,寻出为武昌节度使,卒于镇。稹与白居易为至交,同倡新乐府,唱和极多,世称“元白”,诗称“元白体”。有《元氏长庆集》一百卷,又《小集》十卷,均佚。宋人辑有《元氏长庆集》六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二十八卷。黄鹤楼志·人物篇
元稹(779~831) 唐代诗人、文学家。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孙。少时即有才名,贞元十九年(803)以明经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曾任江陵府士曹参军、翰林承旨学士等职,官至宰相(同平章事)。卒于江夏(武昌)武昌军节度使任所,追赠尚书右仆射。与挚友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有《元氏长庆集》。曾数次在黄鹤楼宴游,其副手窦巩诗云:“时奉登楼宴,闲休上水船。”皇甫枚《元稹烹鲤得镜》云:“丞相元稹之镇江夏也,尝秋夕登黄鹤楼。”《太平广记》中亦载有元稹在黄鹤楼“烹鲤得镜”的轶事。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七
稹字微之。河南人。擢明经判入等。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举制科。对策第一。拜左拾遗。穆宗朝擢祠部郎中知制诰。入翰林为承旨学士。长庆二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贬同州刺史。改浙东观察使。太和四年拜武昌节度使。卒年五十三。赠右仆射。
作品评论
白居易《河南元公墓志铭》
(稹)尤工诗,在翰林时,穆宗前后索诗数百篇,命左右讽咏,宫中呼为“元才子”,自六宫两都八方至南蛮东夷国,皆写传之。每一章一句出,无胫而走,疾下珠玉。顾陶《唐诗类选沿序》
若元相国稹、白尚书居易,擅名一时,天下称为“元白”、学者翕然,号“元和诗”。杜牧《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
述李戡语:自元和己来,有元、白诗者,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多为其所破坏。流于民间,疏于屏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去。吾无位,不得用法以治之。诗人主客图
广大教化主:白居易。……入室三人:张祜、羊士谔、元稹。黄滔《答陈磻隐论诗书》
大唐前有李、杜,后有元、白,信若沧溟无际,平岳干天,韦毂《才调集序》
暇日因阅李、杜集,元、白诗,其间天海混茫,风流挺特。《旧唐书•元稹传》
稹聪警绝人,年少有才名,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悉传讽之,号为“元和体”。苏轼《祭柳子玉文》
元轻白俗。谢迈《书元稹遗事》
稹与白居易同时,俱以诗名天下,然多纤艳无实之语,其不足论明矣。岁寒堂诗话
元、内、张籍诗,皆自陶、阮中出,专以道得人心中事为工,本不应格卑。但其词伤于太烦,其意伤于太尽,遂成冗长皂陋尔。比之吴融、韩偓俳优之词,号为格卑,则有间矣。若收敛其词,而少加含蓄,其意味岂复可及也!《臞翁诗评》
元微之如李龟年说天宝遗事,貌悴而神不伤。诗林广记
高秀实云:元微之诗,艳丽而有骨。后村诗话
元、白皆唐大诗人。余观古作者必以艰深文浅近,必以尖新革尘腐,二公独不然。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赋玞。唐才子传
稹诗变体,往往宫中东色皆诵之,呼为才子。然缀属虽广,乐府专其警策也。诗谱
白诗祖乐府,务欲为风俗之用。元与白同志。白意古词俗,元词古意俗。诗镜总论
元、白潦倒成家,意必尽言,言必尽兴,然其力足以达之。微之多深着色,乐天多浅着趣;趣近自然,而色亦非貌取也。总皆降格为。凡意欲其近,体欲其轻,色欲其妍,声欲其脆:此数者,格之所由降也。元、白偷快意,则纵肆为之矣。唐诗归
钟云:元、白浅俚处,皆不足为病,正恶其太直耳。诗贵言其所欲言,非直之谓也;直则不必为诗矣。又二人酬唱,似惟恐一语或异,是其大病。所谓同调,亦不在语语同也。唐音癸签
唐七言歌行……太白、少陵,化而大矣,能事毕矣。降时钱、刘,神情未远,气骨顿衰。元相、白傅,起而振之,敷演有馀,步骤不足。唐音癸签
元微之以杜之铺陈终始,排比故实,大或千言,小犹数百,为非李所及。白乐天亦云:杜诗贯穿古今,诊缕格律,尽善尽美,过于李。二公盖专以排律及五言大篇定李、杜优劣,不知杜句律之高,自在才具兼该,笔力变化,亦不专在排比铺陈,贯穿诊缕也。深于杜者,要自得之。《诗源辨体》
元微之少年与白乐天角靡骋博,故称“元白”,然元实不如白。白五言古入录者,虽长篇而体自匀称,意白联络;元体多冗漫,意多散缓,而语更轻率,可采者不能十一。……故知微之本非乐天俦耳。《诗源辨体》
东坡言“元轻白俗”,昔人谓为定论。尝读微之《连昌宫词》及七言律一二入选者,声气似胜,乌得为轻?既而读其集,惟五言排律长篇及窄韵者稍工,馀不免太轻率耳。《诗源辨体》
元不如白,乃是功有疏密,非才有大小也,观张文潜沦乐天,及微之《酬乐天诗序》,便可知矣。《载酒园诗话又编》
诗至元白,实又一大变。两人虽并称,亦各有不同。选语之工,白不如元;波澜之阔,元不如白。白苍莽中间存古调,元精工处亦杂新声。既由风气转移,亦自材质有限。《唐音审体》
元、白号称大家,皆以长篇擅胜,其于七肓八句,竟似无意求工。《唐音审体》
元相用笔专以段落曲折见奇,亦前古所未有。其大篇多冗长,《才调集》所载多靡艳。《唐音审体》
元相诗以风致宕逸自喜,世因有“元轻”之目……元白绝唱,乐府歌行第一,长韵律诗次之,七言四韵又其次也。香祖笔记
李长吉诗云:“骨重神寒天庙器。”“骨赏神寒”四字,可喻诗品。……元、白正坐少此四字,故其品不贵。原诗
元稹作意胜于白,不及内舂容暇豫。白俚俗处而雅亦在其中,终非庸近可拟。二人同时得盛名,必有其实,俱未可轻议也。《唐诗别裁》
白乐天同对策,同倡和,诗称“元白体”,其实远不逮白。白修直中皆雅音,元意拙语纤,又流于涩。东坡品为“元轻白俗”,非定论了。一瓢诗话
元、白诗,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风人之能事也。至于属对精警,使事严切,章法变化,条理井然,其俚俗处,而雅亦在其中,杜浣花之后不可多得者也。盖因元和、长庆间,与开元、天宝时,诗之运会,又当一变,故知之者少。而其即用现前俚语,如“矮张”、“短李”之类,断不可学。随园诗话
元、白在唐朝所以能独竖一帜者,正为其不袭盛唐窠臼也。石洲诗话
张、王已不规规于格律声音之似古矣,至元、白乃又伸缩柚换,至于不可思议,一层之外,又有一层,古人必无依样临摹以为近者也。石洲诗话
诗至元、白,针线钩贯,无乎不到:所以不及前人者,太露太尽耳。《读雪山房唐诗钞•七律凡例》
元微之太近甜俗,一篇而外,不可强登也。三唐诗品
其源与香山同出一科,而气格就衰,神情又减,《遣兴》诸章,情然苕秀,知非刻意之作;惟其璆然天籁,乃偶得之。《江陵三梦》,则潘岳悼亡,江淹清减,情至文生,古今一致,《曲江》百韵,与乐天讽喻同规。《连昌》一篇,足媲华清《长恨》。《元白诗笺证稿》
微之自编诗集,以悼亡诗与艳情分归两类……微之以绝代之才华,抒写男女生死离别悲欢之情感,其哀艳缠绵,不仅在唐人诗中不可多见,而影响于后来之文学者尤臣。《元白诗笺证稿》
读微之打题乐府,殊觉其旨趣丰富,文采艳发,似胜于其新题乐府。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雷侍郎,生平仕履不详,与陈杰有唱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历官左朝散大夫、知池州军事。摭周兴嗣《千字文》所遗之字,仍仿其体制,编为《续千字文》。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白侍郎,名不详。与丁和有交,真宗尝赐丁和诗(清道光《万年县志》卷一二),当亦真宗时人。
人物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