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侍卫(侍衛)  拼音:shì wèi
1.随侧护卫。《后汉书。卷四二。光武十王列传。东平宪王苍》:「帝每巡狩,苍常留镇,侍卫皇太后。」《三国演义》第三回:「卓乃于省中设宴,会集公卿,令吕布将甲士千馀,侍卫左右。」
2.随侧侍奉、护卫的人。《晋书。卷八九。忠义列传。嵇绍》:「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散溃。」《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两傍侍卫数十人,坐在大殿上。 」
3.职官名。宋有侍卫司,是天子的禁兵。清置侍卫官,选用王公勋旧的子弟及武进士。如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等。
《漢語大詞典》:侍卫官(侍衛官)
以侍从、护卫长官为专职的武装官员。 宋乔 《侍卫官杂记》:“一个侍卫官就等于从前的‘御前带刀侍卫’,算是‘天子近臣’,不论什么部长、省主席,看见你都要另眼相待的。”
《漢語大詞典》:行卫(行衞)
指帝王出行时的侍卫。《文选·颜延之〈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诗》:“万轴胤行衞,千翼泛飞浮。” 李周翰 注:“行衞,宿衞也。”
《漢語大詞典》:司陛
指帝王出入时担任清道警戒的侍卫。《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隋元会大飨歌皇夏》:“司陛整蹕,式道先驰。”
《漢語大詞典》:御卫(禦衛)
护卫;侍卫。御,通“ 御 ”。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传》:“右相引生升广殿,御卫严肃,若至尊之所。”《金史·乐志下》:“礼成庙享,御卫拱飞龙,诸道起祥风。”
防护保卫。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及 晋武 敕戒,备告百官。敕都督以兵要,戒州牧以董司,警郡守以恤隐,勒牙门以御卫,有训典焉。”
《國語辭典》:衡门(衡門)  拼音:héng mén
1.以横木为门。形容简陋的住所。《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宋。王禹偁〈对雪〉诗:「帝乡岁云暮,衡门昼长闭。」
2.比喻隐者居住的地方。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诗:「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國語辭典》:虎贲(虎賁)  拼音:hǔ bēn
1.勇士。《书经。牧誓。序》:「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受战于牧野。」
2.星官名,仅由一颗星组成,属太微垣,在西方为狮子座72号星。《宋史。卷四九。天文志二》:「虎贲一星,在下台星南,一曰在太微西蕃北,下台南,静室旄头之骑官也。」
3.职官名。周礼夏官有虎贲氏,掌王出入护卫,汉置期门郎,至平帝更名虎贲郎,置虎贲中郎将、虎贲郎等主宿卫之事,历代沿袭,至唐始废。《周礼。夏官司马。虎贲氏》:「虎贲氏掌先后王而趋以卒伍。军旅会同亦如之。舍则守王闲,王在国,则守王宫。国有大故,则守王门。大丧亦如之。」
《國語辭典》:警跸(警蹕)  拼音:jǐng bì
古代帝王出入时,在前清道阻止行人的人。也作「儆跸」。
《國語辭典》:三衙  拼音:sān yá
1.宋时殿前司、侍卫马军、步军的合称。《宋史。卷二三。钦宗本纪》:「择武臣得军心者为同知、签书枢密院,边将有威望者为三衙。」
2.三回。元。秦𥳑夫《赵礼让肥》第一折:「忧愁杀,一日三衙,几度添白发。」
《漢語大詞典》:铃下(鈴下)
(1).指侍卫、门卒或仆役。 汉 应劭 《汉宫仪》:“太常驾四马,主簿前车八乘,有铃下、侍阁、辟车、骑吏、五百等员。”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七:“ 王敦 在 武昌 ,铃下仪仗生花。”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元年:“ 布 ( 吕布 )屯 沛城 西南,遣铃下请 灵 ( 纪灵 )等。” 胡三省 注:“铃下,卒也,在铃阁之下,有警至则掣铃以呼之,因以为名。”
(2).太守的敬称。 明 王志坚 《表异录·职官》:“ 唐 称太守曰节下,又云铃下,又云第下。”
《國語辭典》:仗卫(仗衛)  拼音:zhàng wèi
仪仗护卫。《隋书。卷四五。文四子列传。房陵王勇》:「而令我每还京师,严备仗卫,如入敌国。」
《國語辭典》:黑衣  拼音:hēi yī
1.黑色衣服。《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天子居玄堂左个,……衣黑衣,服玄玉。」
2.王宫卫士。因著黑衣,故称。《战国策。赵策四》:「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官。」
3.僧衣或僧人。教外之人因僧侣常著黑袈裟,故称僧侣为「黑衣」。
《漢語大詞典》:容卫(容衛)
古代的仪仗、侍卫。 隋炀帝 《献岁宴宫臣》诗:“三元建上京,六佾宴 吴 城。朱庭容卫肃,青天春气明。” 唐 李峤 《汾阴行》:“ 河东 太守亲扫除,奉迎至尊导鑾舆。五营将校列容卫, 三河 纵观空里閭。”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上:“ 明肃太后 将行恭谢宗庙之礼……遂备法驾容卫一同帝者,识者颇以为忧。”
分類:仪仗侍卫
《漢語大詞典》:陛戟
谓持戟侍卫于殿阶两侧。汉书·霍光传:“期门武士陛戟,陈列殿下。” 颜师古 注:“陛戟谓执戟以卫陛下也。” 南朝 梁 陆倕 《将至浔阳郡教》:“ 公孙 陛戟,既似井蛙; 延寿 执戈,实同儿戏。” 明 高启 《咏荆轲》:“行行造 秦 庭,陛戟衞甚周。”
《漢語大詞典》:陛楯
(1).谓执楯侍卫陛侧。亦指执楯立于陛侧的侍卫。史记·滑稽列传:“ 秦始皇 时,置酒而天雨,陛楯者皆沾寒。” 宋 梅尧臣 《依韵和集英殿秋宴》:“螭头左史笔,陛楯半更郎。” 明 高启 《西清对雨》诗:“晓湿宫城斾,寒沾陛楯衣。”
(2).护卫。明史·倪岳传:“且 延绥 边也,去京师远, 宣府 、 大同 亦边也,去京师近。彼有门庭之喻,此无陛楯之严,可乎?” 汪东 《论支那立宪必先以革命》:“改革之权,操之於上,而下尽输其资产生命以为之陛楯,上復慨与以高爵厚禄以施之报酬,则杀人流血之暴祸,于以消灭,立宪是已。”
即梐枑。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八:“今衙门列木於衢,俗名攩众,即古之陛楯也。”参见“ 梐枑 ”。
《國語辭典》:梐枑  拼音:bì hù
用木头交互制成的障碍物。古代多置于官署前,用以遮拦行人。《周礼。天官。掌舍》:「掌舍,掌王之会同之舍,设梐枑再重。」也称为「梐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