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角仗
宋 时接见外国使者时的殿廷仪仗。宋史·仪卫志一:“凡正旦、冬至及五月一日大朝会,大庆、册、受贺、受朝,则设大仗;月朔视朝,则设半仗;外国使来,则设角仗。”
《漢語大詞典》:郊使
古代受命出郊迎接、慰劳宾客的使者。左传·昭公二年:“ 叔弓 聘於 晋 ,报 宣子 也。 晋侯 使郊劳,辞曰:‘寡君使 弓 来继旧好……敢辱郊使?请辞。’”
《漢語大詞典》:颛对(顓對)
(1).顓,通“ 专 ”。谓任使节时独自随机应答。汉书·王莽传中:“ 莽 选儒生能顓对者 济南 王咸 为大使,五威将 琅邪 、 伏黯 等为帅,使送 登 尸。”
(2).顓,通“ 专 ”。指能独自随机应答的使者。 宋 岳珂 桯史·乾道受书礼:“其秋,偕 虞雍公 允文 爰立左右,上密求顓对。”
《漢語大詞典》:正聘
(1).谓诸侯间因公事派遣使者进行的正式访问。礼记·玉藻“大夫私事使,私人摈则称名” 唐 孔颖达 疏:“‘大夫私事使’者,谓非正聘之礼,谓以君之使而出使。‘私人摈则称名’者,谓以己之属臣为摈相,虽是上大夫及下大夫者,则皆称大夫之名,以其非公事正聘,故降而称名也。”
(2).指婚事中正式行聘。 徐迟 《牡丹》三:“一个有身价的人物明媒正聘,获得了 魏紫 。”
《漢語大詞典》:同文寺
唐 官署名。掌管诸蕃使者朝见、献纳等事宜。新唐书·百官志三“鸿臚寺”原注:“ 龙朔 二年,改鸿臚寺曰同文寺, 武后光宅 元年,改曰司宾寺。”参见“ 鸿臚寺 ”。
《國語辭典》:鸿胪寺(鴻臚寺)  拼音:hóng lú sì
古代掌朝贡庆吊典仪的官署。《儒林外史》第三五回:「过了奉天门,进到奉天殿,里面一片天乐之声,隐隐听见鸿胪寺唱:『排班。』」
《國語辭典》:洋奴  拼音:yáng nú
骂人的话。指崇洋媚外、甘受外国人驱使的人。
《漢語大詞典》:瑶池女使
传说 西王母 住在 瑶池 ,以青鸟为使者,向 汉武帝 传递消息。后用“瑶池女使”指传信的使者。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题画》:“望咫尺青天,那有个瑶池女使,偷递情笺。”参见“ 青鸟 ”。
《國語辭典》:青鸟(青鳥)  拼音:qīng niǎo
传说中西王母的使者。唐。孟浩然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诗:「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南唐。李璟 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词:「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漢語大詞典》:一介行李
一个使者。左传·襄公八年:“ 知武子 使行人 子员 对之曰:‘君有 楚 命,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 杜预 注:“一介,独使也。行李,行人也。” 清 侯方域 《止贾三兄过禹州书》:“执事之同年故人其在千里之内百里之外者,固不止一观察也,执事概乎其不自行也,亦不闻一介行李祝釐其间,而独於观察有加,是涉於重观察而轻故人之嫌也。”
分類:使者
《漢語大詞典》:一介之使
一个使者。战国策·秦策五:“大王无一介之使以存之,臣恐其皆有怨心。”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且 秦 彊而 赵 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 赵 , 赵 立奉璧来。”三国志·蜀志·费诗传:“僕一介之使,衔命之人。” 宋 苏轼 《策略二》:“今者二虏,不折一矢,不遗一鏃,走一介之使,驱数乘之传。”
分類:使者
《漢語大詞典》:享聘
宴飨使者。享,通“ 饗 ”。 汉 贾谊 新书·辅佐:“典方典容仪,以掌诸侯、远方之君,譔之班爵、列位、轨伍之约,朝覲、宗遇、会同、享聘、贡职之数。”
分類:宴飨使者
《国语辞典》:共同代表  拼音:gòng tóng dài biǎo
不能以个人单独行使代表权,而必须多数人共同行使者,为共同代表。
《国语辞典》:冠盖相属(冠盖相属)  拼音:guān gài xiāng zhǔ
比喻使者来往不绝。《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也作「冠盖相望」。
《国语辞典》:拦前断后(拦前断后)  拼音:lán qián duàn hòu
原指宋代皇帝御驾出巡时,拦前断后的使者。见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一。四孟驾出》。后形容人言语果断明白,详细周备。如:「这人说话拦前断后,让你没有转圜馀地。」
《国语辞典》:勾使鬼  拼音:gōu shǐ guǐ
1.阴曹地府中的勾魂使者。也称为「勾司人」。
2.阴谋坏事的人。《金瓶梅》第一三回:「只见他家那大丫头在墙那边探头舒脑的,原来是那淫妇使的勾使鬼来勾你来了。」也作「勾司人」。
《国语辞典》:勾司人  拼音:gōu sī rén
1.传说中阴间的勾魂使者。《西游记》第七十六回:「行者道:『我是勾司人。』那呆子慌了道:『长官,你是那里来的?』」也称为「勾死鬼」、「勾死人」、「勾使人」、「勾使鬼」、「勾魂使者」。
2.阴谋坏事的人。如:「那老王像个勾司人,去到那儿,破坏到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