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法桥(法橋)  拼音:fǎ qiáo
道教以法为桥,超度众生,诞登道岸。如:「永度人天众,咸令上法桥。」
《國語辭典》:宝舟(寶舟)  拼音:bǎo zhōu
尊称别人的船。《儒林外史》第八回:「王惠道:『这里不是说话处,宝舟在那边?』蘧公孙道:『就在岸边。』」
《漢語大詞典》:佛谛(佛諦)
谓佛法的真谛。《剪灯馀话·武平灵怪录》:“遂共僧讲论,辩若悬河,亹亹不休,深造佛諦。” 沈砺 《了公鹓雏见过喜作》诗:“文章都佛諦,风雨入孤吟。”
分類:佛法真谛
《国语辞典》:觉他(觉他)  拼音:jué tā
佛教用语。既已自觉,又教授佛法使他人了悟,脱离生死轮回之苦,称为「觉他」。
《漢語大詞典》:宝海(寶海)
佛教语。喻佛法无边。《华严经·十回向品》:“阿僧祇宝海法水盈满。” 隋 江总 《摄山栖霞寺碑》:“昔宝海梵志,睡覩花臺。”《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漢語大詞典》:恶知识(惡知識)
佛教语。指昧于佛法,导人入邪的人。古尊宿语录:“语未卒, 汾阳 叱曰:‘是恶知识,敢裨贩我!’”百喻经·野干为折树枝所打喻:“已得出家,得近师长,以小呵责,即便逃走,復於后时遇恶和识,恼乱不已。”参见“ 善知识 ”。
《國語辭典》:善知识(善知識)  拼音:shàn zhī shì
佛教用语。佛教称能引发他人向上、增善去恶乃至證悟成佛的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六:「是故善男子应求善知识,亲近、恭敬、一心供养而无厌足。」《儒林外史》第三八回:「我这里有个海月禅林,那和尚是个善知识,送先生到那里去住罢。」
《漢語大詞典》:无上乘(無上乘)
佛教浯。谓至极之佛法。大乘之别名。大宝积经卷二八:“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彼乘名为大乘,名为上乘,名为妙乘,名为胜乘,名无上乘。” 清 王韬 《淞滨琐话·煨芋梦》:“非忍心强制,不能超登无上乘也。”
《漢語大詞典》:玄领(玄領)
佛法的要领。 晋 支遁 《大小品对比要抄序》:“贯综首尾,推步玄领,究其槃结,辨其凝滞,使文不违旨,理无负宗。”
分類:佛法要领
《漢語大詞典》:法田
指以佛法滋长善根的心田。 元 周伯琦 《答复见心长老见寄》诗之一:“比丘喜得阶兰秀,应种菩提满法田。”
《漢語大詞典》:护法神(護法神)
护卫佛法的天神。 宋 苏轼 《胜相院经藏记》:“诸化菩萨及护法神镇守其门。”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塞上六歌:“二曰 作嘛知 , 文殊 之护法神。”
《漢語大詞典》:七辩(七辯)
佛教谓解说佛法的七种辩说之才。亦泛指种种无碍辩才。语本大智度论卷五五:“於一切法无碍故,得捷疾辩。有人虽能捷疾,钝根故,不能深入,以能深入故,是利辩。説诸法实相无边无尽故,名乐説无尽辩。般若中无诸戏论故,无能问难断絶者,名不可断辩。断法爱故,随众生所应而为説法,名随应辩。説趣涅槃利益之事故,名义辩。説一切世间第一之事,所谓大乘,是名世间最上辩。” 南朝 梁简文帝 《玄圃园讲颂序》:“抠谈永日,讲道终朝;宾从无声,芳香动气;七辩悬流,双因俱启;情游彼岸,理惬 祗园 ;灵塔将涌,天华乍落。”《敦煌变文集·维麾诘经变文》:“必知菩萨,问得 维摩 ,二空之理既同,七辩之词不异。”
《漢語大詞典》:法匠
称美佛法精深之人。 南朝 梁 僧祐 《〈释迦谱目录〉序》:“名师法匠,职竞玄义,事源委积,未必曲尽。”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七章:“ 晋 末 宋 初, 竺道生 为当时法匠,创大顿悟义。”
《漢語大詞典》:开缘(開緣)
佛教徒谓举办法会、讲经说法为与佛法有缘,因称举办法会讲经为“开缘”。《坛经·行由品》:“时大师至寳林, 韶州 刺史 韦璩 与官僚入山请师出,於城中 大梵寺 讲堂,为众开缘説法。”
《漢語大詞典》:轨范师(軌範師)
佛寺中传授佛法者的职位称号。音译为阿闍梨。 唐 义净 南海寄归内法传·二十五师资之道:“﹝本﹞或问云:阿遮利耶存念﹝註﹞译为轨范师,是能教弟子法式之义。”亦省称“ 轨范 ”。《敦煌变文集·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轨范每常长不闕,威仪未省暂离身。”
《漢語大詞典》:证法(證法)
谓修炼和参悟佛法。 柳亚子 《苏玄瑛新传》:“初, 庄湘 欲以 雪鸿 妻 玄瑛 , 玄瑛 垂泪曰:‘吾证法身久,辱命奈何?’遂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