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圣法(聖法)
(1).圣人的法则。庄子·胠箧:“殫残天下之圣法,民始可与论议。”后汉书·儒林传论:“然所谈者仁义,所传者圣法也。故人识君臣父子之纲,家知违邪归正之路。” 章炳麟 《菌说》:“白人果有大同之志,博施济众之仁,能胜於黄人也?惟其智勇能窃圣法焉尔。”
(2).指皇帝所制定的法令。即封建时代的国法。史记·秦始皇本纪:“圣法初兴,清理疆内,外诛暴彊。”汉书·五行志中之下:“如令陛下觉寤,惧大祸且至身,深责臣下,绳以圣法,臣 音 当先受诛,岂有以自解哉!”
(3).佛教对佛法之称。《涅槃经·圣行品七之一》:“以何等故名佛菩萨为圣人耶?如是等人有圣法故。”
《漢語大詞典》:舍筏(捨筏)
舍弃渡人的船筏。谓佛法如筏,既已渡人到彼岸,法便无用,不可再执着。语本《金刚经·正信希有分》:“知我説法,如筏喻者。法尚应捨,何况非法。” 唐 钱起 《归义寺题震上人壁》诗:“不作解缨客,寧知捨筏喻。身世已悟空,归途復何去。”后多以喻学习古人诗文要摆脱方法上的束缚,方能有所创造。 明 何景明 《与李空同论诗书》:“佛有筏喻,言捨筏则达岸矣,达岸则捨筏矣。” 明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八:“捨筏登岸,禪家以为悟境,诗家以为化境,诗禪一致,等无差别。 大復 与 空同 书引此,正自言其所得耳。”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五七:“作诗以道性情, 李梦阳 早已讲过;学古重在舍筏, 何景明 便是如此。”
《國語辭典》:法水  拼音:fǎ shuǐ
1.僧道称洗涤众生心中尘垢的净水。
2.术士用来治病的符水。
《漢語大詞典》:法主
佛教语。称佛。意为佛法之主。《华严经·十地品》:“圣王为大法王,具足七宝。”亦指古代僧官名。一般只管某一寺院事务。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二·释道猷:“及 孝武 升位,尤相叹重,乃敕住 新安 为镇寺法主。”参阅《僧史略》卷中。
《國語辭典》:法印  拼音:fǎ yìn
道教指道士行法时,所用天真仙圣的印玺。如:「法印照处,魅邪灭亡。」
《漢語大詞典》:法雷
佛教语。谓佛法如雷,能惊觉群迷,故称。 南朝 梁简文帝 《南郊颂序》:“广行四等,被慈雨於枯眼;大阐三明,惊法雷於羣梦。”
《漢語大詞典》:圆音(圓音)
佛教语。谓佛说法之音。圆,指佛法的完满周密。《华严经·离世间品一》:“圆音陀罗尼,解了不思议。” 章炳麟 《频伽精舍校刊〈大藏经〉序》:“大惧正法之衰,不在谤佛,而在昌言宗教,转相隐蔽,障惑愈深,则圆音或几乎息矣。”
《漢語大詞典》:无尽灯(無盡燈)
佛教语。谓以一灯点燃千百盏灯。比喻以佛法度化无数众生。《维摩经·菩萨品》:“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夫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於其道意,亦不灭尽,随所説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无尽灯也。” 唐 张说 《游龙山静胜寺》诗:“但传无尽灯,可使有情悟。” 宋 陆游 《别建安》诗之一:“信缘不作痴窠窟,即是吾家无尽灯。”
《漢語大詞典》:上根
(1).佛家语。上等根器。指对佛法的领悟程度属于上等。魏书·释老志:“初根人为小乘,行四諦法;中根人为中乘,受十二因缘;上根人为大乘,则修六度。” 宋 陈善 扪虱新话·韩文公与大颠论佛法:“今 大颠 与首座侍者三人,互相引发,皆迥絶言议之表,所谓为上根者説大乘法因果报应,文字语言固不论也。” 明 寓山居士 《鱼儿佛》第二出:“下方有个 金婴 ,虽在尘世,却有上根,他妻子 钟氏 ,原是 灵山 上一个比丘尼。”
(2).指具有上等根器的人。 清 龚自珍 《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就三周而论,为上根説法,授上根记,初善也。”
《漢語大詞典》:光明藏
佛教语。指佛性佛法之所在。 宋 岳珂 桯史·解禅偈:“仁,人之安宅;义,人之正路,行之诚且久,是名光明藏。” 宋 周密 《武林旧事·张约斋赏心乐事》:“昔贤有云:‘不为俗情所染,方能説法度人。’盖光明藏中,孰非游戏!” 明 张煌言 《梅岭山居诗引》:“禪悦之餘,遂成 梅岭 新咏,骚耶?偈耶?读之如坐光明藏矣!”
《漢語大詞典》:权教(權教)
佛法有权、实二教。权教为凡夫、小乘说法,取权宜义,如《阿含经》是。 南朝 梁简文帝 《〈大法颂〉序》:“将欲改权教,示实道。”
《國語辭典》:法缘(法緣)  拼音:fǎ yuán
与佛结缘,即皈依三宝之意。
《漢語大詞典》:布毛
布上的绒毛。佛教禅宗语。喻佛法无所不在,不可粘着。景德传灯录·前杭州径山道钦禅师法嗣:“﹝ 鸟窠道林禪师 ﹞有侍者 会通 ,忽一日欲辞去,师问曰:‘汝今何往?’对曰:‘ 会通 为法出家,以和尚不垂慈诲,今往诸方学佛法去。’师曰:‘若是佛法,吾此间亦有少许。’曰:‘如何是和尚佛法?’师於身上拈起布毛吹之。 会通 遂领悟玄旨。”后亦用为开悟的典实。 宋 王安石 《示报宁长老》诗:“新营枣棫我檀越,曾悟布毛谁比丘?”
《漢語大詞典》:权道(權道)
(1).变通之道;临时措施。 北齐 樊逊 《升中纪号对》:“投鼠忌器之説,盖是常谈;文德怀远之言,岂识权道?”《旧唐书·魏玄同传》:“如今选司所行者,非上皇之令典,乃近代之权道。”孟子·离娄上“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宋 孙奭 疏:“夫权之为道,所以济变事也,有时乎然,有时乎不然,反经而善,是谓权道也。”
(2).犹权门。 唐 刘禹锡 《高陵县令刘君遗爱碑》:“县内之大夫鲜有遗爱在其去者,盖邑居多豪,政出权道,非有卓然异绩结于人心,浹于骨髓,安能久而愈思?”
(3).佛教语。原指小乘说法的权教教义,也泛指教化世间的佛法。 南朝 宋 颜延之 《又释何衡阳〈达性论〉》:“权道隐深,非圣不尽。” 南朝 梁 沈约 《究竟慈悲论》:“是故开设三净,用伸权道及涅槃。”
《漢語大詞典》:柳翠
南宋 妓女。有色艺,好佛法,喜施与。曾于 杭州 万松岭 下造桥, 抱剑营 凿井。传说乃僧 玉通 转世。后被僧 清了 度化。事见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南山分脉城内胜迹。后人就其事迹演为文学作品,如 元 无名氏《度柳翠》杂剧。古今小说中亦有《月明和尚度柳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