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禅栖客(禪棲客)
指出家修佛法的人。 金 元好问 《少林雨中》诗:“重羡禪栖客,都无尘虑侵。”
《漢語大詞典》:讲度(講度)
佛教语。谓讲说佛法,得以度世。贤劫经·问三昧品:“讲度世业,无俗计念,意不忽忘,消除荫蔽。”
《漢語大詞典》:象域
佛教谓“象法”住世之域。即弘扬佛法所及的国土。 唐 王勃 《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贤圣不仁,奔驰象域。”
《漢語大詞典》:狮弦(獅弦)
犹法音。演说佛法之音。 明 徐复祚《一文钱》第四出:“欲渡苦无舟,彼岸堪登否?谁把毒龙收,共听狮弦奏。”参见“ 狮子吼 ”。
分類:演说佛法
《國語辭典》:狮子吼(獅子吼)  拼音:shī zi hǒu
1.狮子的吼声。
2.比喻佛说法时发出很大的声音,震动世界。《维摩诘经。卷一。佛国品》:「狮子吼无畏音也,凡所言说不畏群邪异学,谕狮子吼众兽下之。」宋。苏轼〈闻潮阳吴子野出家诗〉:「当为狮子吼,佛法无南北。」也作「师子吼」。
3.比喻悍妻骂人的声音。宋。苏轼〈寄吴德仁兼𥳑陈季常〉诗:「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漢語大詞典》:智慧海
佛教语。比喻智慧广大,佛法无边。《无量寿经》卷下:“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
《漢語大詞典》:三车客(三車客)
指修行佛法的人。 明 徐渭 《访李岣嵝山人于灵隐寺》诗:“七年火宅三车客,十里荷花两桨人。”参见“ 三车 ”。
《漢語大詞典》:三车(三車)
(1).佛教语。喻三乘。谓以羊车喻声闻乘(小乘),以鹿车喻缘觉乘(中乘),以牛车喻菩萨乘(大乘)。见《法华经·譬喻品》。 南朝 宋 谢灵运 《缘觉声闻合赞》:“诱以涅槃,救尔生老。肇元三车,翻乘一道。” 唐 李白 《僧伽歌》:“真僧法号号 僧伽 ,有时与我论三车。” 王琦 注:“三车,谓羊车、鹿车、牛车也……当是以三兽之力有大小,三车之所载有多寡,喻三乘诸贤圣道力之深浅耳。” 明 唐顺之 《山行即事》诗:“相期 白社 里,共听演三车。” 清 钱谦益 《仙坛唱和诗》之二:“《妙华》已悟三车法,台教今为继别宗。”参见“ 三乘 ”。
(2). 唐 窥基 博通释典,尝至 太原 传法,以三车自随,前车载释典,中车自乘,后车载妓仆食馔。路遇一老父点化,顿悔前非,只身前往。后成为法相宗大师。见 宋 赞宁 《唐京兆大慈恩寺窥基传》。诗文中亦有用其事者。 唐 杜甫 《酬高使君相赠》诗:“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 钱谦益 笺:“此诗正用 慈恩 事也。言如容我双树听法,亦应许我如 慈恩 三车自随,但我只办用以载书耳。”
《國語辭典》:正法眼藏  拼音:zhèng fǎ yǎn cáng
禅宗称释迦牟尼佛所付予迦叶的法。也就是禅宗以心印心的法门。后以比喻事物的要旨精义。《景德传灯录。卷一。第一祖摩诃迦叶》:「佛告诸大弟子,迦叶来时,可令宣扬正法眼藏。」宋。陆游 普灯录序:「不立文字,不形言语,谓之正法眼藏。」
《漢語大詞典》:踏芦渡江(踏蘆渡江)
《坚瓠广集·离地草》引 唐 冯贽 《记事珠》:“ 兎牀国 有离地草,人以藉足,不步而行。 达磨 见 梁武 ,去来自由,以有此草也。其叶如芦,故传踏芦渡江。”因用指佛法广大,本领非凡。 清 赵翼 《题王摩诘渡水罗汉图》诗:“乘杯过河驶往还,踏芦渡江狎澔涆。”
《漢語大詞典》:搜神后记
一称《续搜神记》《搜神续记》。志怪小说集。旧题陶潜作。十卷。多记神仙佛法、精灵鬼怪故事。因书中有记陶潜死后事,故疑此书为伪托,或以为经后人增益。
《漢語大詞典》:一乘显性教(一乘顯性教)
佛教 华严宗 以佛法最上一乘能使一切众生显明本性,与佛无异,因有“一乘显性教”之称。 唐 宗密 原人论·斥偏浅:“佛教自浅之深,略有五等: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五、一乘显性教。”
《漢語大詞典》:现疾说法(現疾説法)
指 维摩诘 显病身说佛法事。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吠舍釐国:“伽蓝东北三四里有窣堵波,是 毗摩罗詰 故宅基址,多有灵异。去此不远有一神舍,其状叠甎,传云积石,即 无垢称长者 现疾説法之处。”参阅《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
《國語辭典》:现身说法(現身說法)  拼音:xiàn shēn shuō fǎ
原指观世音菩萨来教导众生,因众生的不同因缘,而化现适当的各种身分。见《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后比喻以亲身经历为例證,来劝导别人。如:「他以自己苦读多年的经验,现身说法,更是可贵。」
《国语辞典》:破邪显正(破邪显正)  拼音:pò xié xiǎn zhèng
中国佛教三论宗的思想。三论宗阐说佛法时,因否定实有,所以对一切承认实有的学说都采取批判的立场。认为批判指摘异说的荒谬,即是显示真理。
《国语辞典》:密迹金刚(密迹金刚)  拼音:mì jī jīn gāng
保护佛法的天人。根据佛教的传说,密迹金刚原为法意太子,后来发愿要经常亲近佛,随侍佛的左右,普闻诸佛秘要密迹之事。后来真的成为五百名随从的首领。密迹金刚原只有一个,但在寺院三门殿内的两侧,各塑一尊,头戴宝冠,袒露上半身,手持金刚杵,作忿怒相。在中国古小说中则说金刚力士是郑伦、陈奇死后封神而成。也称为「金刚力士」。
《国语辞典》:舍身求法(舍身求法)  拼音:shě shēn qiú fǎ
本指佛教徒牺牲己身求取佛法。后泛指为追求真理,不惜付出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