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534,分103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轮回
有见
前因
正法
无住
念念
万法
飞锡
金轮
究竟
历劫
常住
三乘
心空
归依
《國語辭典》:轮回(輪回)  拼音:lún huí
1.循环不息。《南齐书。卷四○。武十七王传。竟陵文宣王子良传》:「前人增估求侠,后人加税请代,如此轮回,终何纪极?」也作「轮回」。
2.佛教用语。指一切尚未證得解脱的众生,由于业力的关系,永远在六道内转化不休。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枉著你空悲戚,没理会;人生死,是轮回。」也作「轮回」。
《國語辭典》:轮回(輪迴)  拼音:lún huí
1.循环不息。北周。王褒〈善行寺碑〉:「尘沙日月,同渤澥之轮回。」也作「轮回」。
2.佛教用语。指一切尚未證得解脱的众生,由于业力的关系,永远在六道内转化不休。《西游记》第一回:「乃是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也作「轮回」。
《漢語大詞典》:有见(有見)
(1).有真知灼见。礼记·曲礼上:“寡妇之子,非有见焉,弗与为友。” 陈澔 集说:“有见,才能卓异也。”
(2).佛教语。谓有所执著之见。大智度论卷七:“有两种见:有见无见。”
《國語辭典》:前因  拼音:qián yīn
1.事件的由来。《三国演义》第一四回:「乃引吕布同入后堂,实告前因;就将曹操所送密书与吕布看。」
2.佛教用语。指一切事皆种因于前,是为前因。相对于后果而言。
《國語辭典》:正法  拼音:zhèng fǎ
1.正当、平正的法则。《淮南子。兵略》:「立正法,塞邪隧,群臣亲附,百姓和辑。」《汉书。卷六六。公孙贺等传。赞曰》:「桑大夫据当世,合时变,上权利之略,虽非正法,钜儒宿学不能自解,博物通达之士也。」
2.对犯死罪者依法处决。《文明小史》第三回:「背后说这些乱民拿住了,就该一齐正法,还分什么首从?」
3.真实的佛法。《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二九:「佛正法有二,谓:教、證为体。」
《漢語大詞典》:无住(無住)
佛教语。实相之异名。谓法无自性,无所住着,随缘而起。佛教称“无住”为万有之本。 唐 张说 《杂诗》之四:“悟灭心非尽,求虚见后生。应将无住法,修到不成名。” 唐 谢剧 《游烂柯山》诗:“惟将无住理,转与信人説。月影清江中,可观不可得。”
《國語辭典》:念念  拼音:niàn niàn
1.每一个念头。唐。白居易 赠草堂宗密上人诗:「吾师道与佛相应,念念无为法法能。」
2.心念贯注,一心一意。《朱子语类。卷八。总论为学之方》:「何须安一个『必』字在心头,念念要恁地做。」
3.佛教用语。指极短的时间,犹言刹那。
《漢語大詞典》:万法(萬法)
佛教语。梵语dharma,意译“法”,指事物及其现象,也指理性、佛法等。“万法”指一切事物。 南朝 宋 朱昭之 《难顾道士〈夷夏论〉》:“《金刚般若》,文不踰千,四句所弘,道周万法。” 宋 苏轼 《东林第一代广慧禅师真赞》:“而况於出三界,了万法,不生不老,不病不死,应物而无情者乎。” 明 汪廷讷 《狮吼记·摄对》:“有则万法俱来,无时一丝不挂,贫僧 佛印 是也。”
《國語辭典》:飞锡(飛錫)  拼音:fēi xí
僧人云游四方。《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王乔控鹤以冲天,应真飞锡以蹑虚。」
《國語辭典》:金轮(金輪)  拼音:jīn lún
月亮。宋。苏轼 和子由诗四首之一:「恨君不上东封顶,夜看金轮出九幽。」
《國語辭典》:究竟  拼音:jiù jìng
1.穷尽、推求到完全明白。《后汉书。卷六○上。马融传》:「于是流览遍照,殚变极态,上下究竟。」
2.完毕、结束。《三国志。卷五四。吴书。鲁肃传》:「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
3.到底。《文明小史》第一七回:「世兄究竟到那里去的,以后出门总得在匮上留个字,省得要先生操心。」
4.真相、结果。《文明小史》第九回:「教士听了诧异,急急同著刘伯骥奔进城门,意思想见知府问个究竟。」
《國語辭典》:历劫(歷劫)  拼音:lì jié
经历劫难。如:「历劫重生」。
《國語辭典》:常住  拼音:cháng zhù
佛教用语:(1)永存。《大乘大义章。卷上》:「法性者,有佛、无佛常住不坏。」(2)解脱的境界。《南齐书。卷五四。高逸传。顾欢传》:「此非所归,归在常住。」(3)寺院或僧人的用具。唐。冯翊《桂苑丛谈。太尉朱崖辩狱》:「太尉朱崖出镇浙右,有甘露知主事者诉交代得常住什物,被前主事隐用却常住金若干两。」《水浒传》第六回:「只因是十方常住,被一个云游和尚引著一个道人来此住持,把常住有的没的都毁坏。」
《國語辭典》:三乘  拼音:sān shèng
佛教用语。梵语tri-yāna的意译。谓三种能使众生获得證悟,息灭烦恼的途径。即从他人听闻佛法而悟道的声闻乘;自己观察自然现象而悟道的独觉乘,和以成佛为目标的佛乘。独觉乘也称为「缘觉乘」、「辟支佛乘」,佛乘也称为「大乘」、「菩萨乘」。《大乘庄严经论》卷二:「善趣及三乘,大悲有三品。」《西游记》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漢語大詞典》:心空
佛教语。谓心性广大,含容万象,有如虚空之无际。亦指本心澄澈空寂无相。 唐 王维 《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诗:“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 唐 庞蕴 《杂诗》:“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國語辭典》:归依(歸依)  拼音:guī yī
1.依靠。元。无名氏《小尉迟》第四折:「俺父亲投唐以来,撇下我归依无处。」
2.向可依怙的对象归趋投靠。参见「三归依」条。南朝陈。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州乡愧伏,远迩归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