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全部 66分类词汇 66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国语辞典》:本无(本无)  拼音:běn wú
1.本来就没有。如:「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2.本无宗的简称。参见「本无宗」条。《肇论》:「本无者,情尚于无,多触言以宾无。」
3.佛教用语。指一切现象本性空寂。《肇论疏。卷上》:「故方等深经皆云五阴本无。」
4.法性。《肇论疏。卷上》:「因缘之所有者,本无之所无,本无之所无者谓之本无。」
《國語辭典》:禅心(禪心)  拼音:chán xīn
进入禅定境界的心。唐。李颀〈题璿公山池〉诗:「片石孤峰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红楼梦》第九一回:「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
《國語辭典》:真心  拼音:zhēn xīn
诚心,真实的心意。《后汉书。卷二三。窦融传》:「欲设閒离之说,乱惑真心。」《红楼梦》第五七回:「邢夫人也不过是脸面之情,亦非真心疼爱。」
《国语辞典》:忍辱  拼音:rěn rù
1.忍受耻辱。《后汉书。卷五三。周黄徐姜申屠列传。申屠蟠》:「玉之节义,足以感无耻之孙,激忍辱之子。」《五代史平话。汉史。卷上》:「石郎造晋起兵端,忍辱甘心父契丹。」
2.佛教用语。梵语kṣānti的意译。谓忍耐迫害、苦难、虚荣、自大及种种诱惑,使心安住不受影响。为佛教修行方法六度之一。《大智度论》卷一四:「我今求学佛道,当如诸佛法,不应起瞋恚如魔界法,以是故应当忍辱。」
《国语辞典》:正念  拼音:zhèng niàn
佛教用语。八正道的第七支。谓随时都清楚地知道当下的心念。《中阿含经》卷一○:「具不正念不正智已,便具不护诸根。」
《国语辞典》:五见(五见)  拼音:wǔ jiàn
佛教用语。指五种错误的见解。一为萨迦耶见,谓主张五蕴中的其中一蕴是我,其馀则是我所;二为边执见,指常见或断见。主张某类有为法是永存的是常见;主张死后没有来世是断见;三为邪见,主张不论世间或出世间都无因果的见解;四为见取见,执著上述的见解及把身心当作最殊胜、能得清净的思想。五为戒禁取见,依从错误的见解、戒律、禁忌,认为由此可以达到解脱、出离的见解。《瑜伽师地论》卷五五:「生于五见,谓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戒禁取、邪见。」
《国语辞典》:香染  拼音:xiāng rǎn
佛教用语。取乾陀树皮的汁染成赤黄或茶褐色,为袈裟的本色。乾陀意译为日香,故称为「香染」。也称为「香色」。
《国语辞典》:舌根  拼音:shé gēn
1.舌的根部。《老残游记》第九回:「那舌根左右,津液汨汨价翻上来。」
2.佛教用语。六根之一。指味觉的感官。
《國語辭典》:三多  拼音:sān duō
1.多福、多寿、多男子的祝颂之辞。语本《庄子。天地》:「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
2.作文三要事:多看、多做、多商量。宋。陈师道〈后山诗话〉:「永叔谓为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也。」
3.学者的三件要事:看读多,持论多、著述多。《通俗编。祝诵》引《玉海》:「杨文庄公言曰:『学者当取三多,乃看读多,持论多,著述多也。』」
《国语辞典》:十界  拼音:shí jiè
佛教用语。佛教将一切有情的境界分成十种,即佛、菩萨、辟支佛、声闻、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隋。灌顶《观心论疏》卷四:「问:『一心只有一法,何得有十界百如?』」
《国语辞典》:转依(转依)  拼音:zhuǎn yī
佛教用语。梵语āśraya-parāvṛtti的意译。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谓阿赖耶识断除烦恼和所知障的种子,转换成涅槃和智慧的清净种子。因为阿赖耶识是一切烦恼和解脱的依据,所以转换阿赖耶识的性质谓之转依。《唯识三十论颂》:「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粗重故,便證得转依。」
《国语辞典》:四依  拼音:sì yī
佛教用语。面对听闻的教法有冲突或有疑义时,抉择佛法的四个依从的准则:一、依法不依人,谓依从真理,不依从人。二、依义不依语,谓依从佛法的思想内涵,不依从文字的表面意思。三、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谓依从佛陀最究竟的教说,不可舍弃前者依从权宜性的教法。四、依智不依识,谓依从了悟真理的智慧,不依从凡夫的认知。《大方广十轮经》卷八:「依于四依,具四辩才。」也作「四依止」。
《漢語大詞典》:一缘(一緣)
(1).佛教用语。一种机缘或因缘。《法华经玄义》卷一上:“一根一缘,同一道味。”《大集经》卷三八:“若心不动,行住坐卧,常係一缘。”
(2).表数量。用于袈裟。 南朝 梁 简文帝 《谢赉纳袈裟启》:“蒙賚鬱金泥细衲袈裟一缘。”
《国语辞典》:觉世(觉世)  拼音:jué shì
佛教用语。自己觉悟佛道之后,又说法使世人觉悟,使皆脱离生死轮回之苦,称为「觉世」。
《国语辞典》:二足  拼音:èr zú
佛教用语。佛教特指人类。《增一阿含经》卷三二:「二足获安隐,四足亦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