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体制(體制)  拼音:tǐ zhì
1.一定的规则、制度。《文明小史》第三七回:「据学生的愚见,钦差既然要争那保送咨送的体制,就该合参谋部说明才是。」
2.文体的体裁、格式。《诗经。周颂谱》:「然鲁颂之文尤类小雅,比于商颂,体制又异。」
《國語辭典》:体制(體製)  拼音:tǐ zhì
1.诗文的格式。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附会》:「夫才量学文,宜正体制。」
2.绘画的结构。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四。纪艺下。花鸟门》:「崔白,字子西,濠梁人,工画花竹翎毛,体制清赡。」
《漢語大詞典》:政治体制改革
特指我国在政治体制上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漢語大詞典》:体制改革
在我国,指克服现有体制中的弊端,使各种体制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是我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保证。
《国语辞典》:国防体制(国防体制)  拼音:guó fáng tǐ zhì
为确保国家安全,在国家战略阶层中,以武力为中心,由决策到执行各有关机构,所组成的综合型态及其运用体制。
《国语辞典》:国际分工体制(国际分工体制)  拼音:guó jì fēn gōng tǐ zhì
企业跨国的产销分工方式,在不同的国家执行不同之企业职能。例如企业转到外国设厂生产,然后将产品回销到国内或海外第三国市场。
《漢語大詞典》:独裁体制(獨裁體制)
同“ 独裁制 ”。 陈毅 《南京》诗:“年年过此説 南朝 ,剩有 中山 陵墓高。四大家族浪淘尽,独裁体制草拉烧。”
《漢語大詞典》: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
邓小平1986年9月至11月几次谈话中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内容节录。编入《邓小平文选》第3卷。指出不改革体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改革的内容是党政分开,权力下放,精简机构;改革不能照搬西方,不能搞自由化。
《分类字锦》:骚体制歌(骚体制歌)
文心雕龙暨武帝崇礼始立乐府总赵代之音撮齐楚之气延年以曼声协律司马以骚体制歌桂华杂曲丽而不经赤雁群篇靡而弗典河间荐雅而罕御故汲黯致讥于天马也
分类:诗赋
《國語辭典》:事体(事體)  拼音:shì tǐ
1.事情的体统。《后汉书。卷四四。胡广传》:「性温柔谨素,常逊言恭色。练达事体,明解朝章。」《西游记》第二五回:「你这个童儿,年幼不知事体,就来乱骂,白口咀咒,枉赖了我们也。」
2.事情。《儒林外史》第五○回:「问道:『凤四哥,事体怎么样了?』」《老残游记》第五回:「他父亲已到衙门里头求师爷去了,吴氏便知事体不好,立刻叫人把三班头儿请来。」
《國語辭典》:体貌(體貌)  拼音:tǐ mào
1.形体面貌。《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薛仁贵征辽事略》:「见仁贵凤姿端雅,体貌非俗。」
2.礼遇,以礼相待。《战国策。齐策三》:「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薛,而孟尝令人体貌而亲郊迎之。」《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所以体貌大臣而厉其节也。」
《國語辭典》:体要(體要)  拼音:tǐ yào
1.大体、纲要。汉。荀悦 汉纪序:「于是乃作考旧,通连体要,以述汉纪。」宋。苏轼 张文定公墓志铭:「执政乃始奉诏拜翰林学士承旨。问治道体要,公以简易诚明为对。」
2.体统、体制。《宋书。卷七四。列传。沈攸之》:「谓人曰:『州官鞭府职,诚非体要,由小人淩侮士大夫。』」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三一。三辅黄图》:「以长乐未央建章北宫甘泉宫为纲,而以其中宫室台殿为目,甚得体要。」
3.切实而简要。《书经。毕命》:「政贵有恒,辞尚体要,不惟好异。」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序志》:「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
4.谓领悟要旨。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凡养生者,欲令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偏修一事,不足必赖也。」
《國語辭典》:体统(體統)  拼音:tǐ tǒng
1.诗文或著作的体裁、纲要的条理。《旧唐书。卷一○二。刘子玄传》:「古者刊定一史,纂成一家,体统各殊,指归咸别。」《文选。左思。三都赋序》:「聊举其一隅,摄其体统,归诸诂训焉。」
2.制度、规矩、格局。《水浒传》第五一回:「山寨体统,甚是整齐。」
3.合乎身分地位的行为举止。《儒林外史》第三回:「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
4.体面。指光彩、有面子。《红楼梦》第五一回:「再不照管,也是大家的体面,说不得我自己吃些亏,把众人打扮体统了,宁可我得个好名儿也罢了。」
《國語辭典》:体裁(體裁)  拼音:tǐ cái
1.作品的布局、架构。《文选。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延年之体裁明密,并方轨前秀,垂范后昆。」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但使不失体裁,辞意可观,便称才士。」
2.文学的类别。依作品所表现的结构与性质上之差异而加以区分,如诗、散文、小说、戏剧、报导文学等。如:「散文和小说的体裁不同,两者无法互争高下。」
《國語辭典》:体面(體面)  拼音:tǐ miàn
1.身分、体统。《水浒传》第四回:「智深好生无礼,全没些个出家人体面。」《警世通言。卷二。庄子休鼓盆成大道》:「那田氏怒中之言,不顾体面,向庄生面上一啐。」
2.格局、规模。宋。赵长卿 行香子。骄马花骢词:「个人家住,曲巷墙东。好轩窗,好体面,好仪容。」《董西厢》卷三:「体面都输富贵家,客馆先来擗掠得雅,铺陈得更奢华。」
3.面子、光采。《红楼梦》第四四回:「鲍二又有体面,又有银子,有何不依,便仍然奉承贾琏。」《文明小史》第五二回:「你是个中国有体面的人物。如此小器,真真是玷辱你自己。」
4.整齐、好看。《海上花列传》第二三回:「蛮体面个二少爷,难看俚阿好出来做人?」
《國語辭典》:一例  拼音:yī lì
1.地位或等级相同。《史记。卷二三。礼书》:「诸侯藩辅臣子一例,古今之制也。」《水浒传》第五回:「师父休要怪,庄家们不省得师父是活佛去处来的,他作繁华一例相看,老汉从来敬重佛天三宝。」
2.一律、一概。唐。白居易 论孟元阳状:「今以无能者一例除改,无所旌别,臣恐今日已后,无以劝人。」《红楼梦》第一四回:「错我半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治。」
3.循例。如:「这事前两天他还说一例处理,怎么现在又有例外的说法呢?」
4.一个例證。如:「自古忠臣出孝子之门,像岳飞就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