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传经(傳經)  拼音:chuán jīng
1.传授经学。唐。杜甫 秋兴诗八首之三:「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2.中医上指伤寒病症没能及时发散出来,循六经的次序而感传。《红楼梦》第六四回:「连忙请了医生来诊脉下药,足足的忙乱了半夜一日。幸而发散的快,未曾传经。」
《國語辭典》:伤寒(傷寒)  拼音:shāng hán
1.中医上指外感热病的总称;亦指受了风寒而引起的病。
2.病名。病原体为沙门氏伤寒杆菌,可经由饮水或食物传染。潜伏期约为两周,症状为发烧、头痛、发冷、腹痛、便秘或腹泻、脉搏缓慢,甚至出现肝脾肿大、胸腹部有玫瑰疹等病症。可能引起肠胃出血、肺炎等并发症。也称为「肠伤寒」。
《國語辭典》:鼻衄  拼音:bí nǜ
鼻腔出血。多因鼻部受到外伤、黏膜过度乾燥、微血管破裂、维生素不足或鼻内肿瘤等疾病而引起。《清史稿。卷四八五。文苑列传二。胡天游列传》:「乾隆元年,尚书任兰枝荐举鸿博,次年补试,鼻衄大作,投卷出。」
《漢語大詞典》:湿温(濕温)
中医学病名。外感热病之一,古代统属伤寒。后世认为本病由湿蕴于内,再感温邪而成。病情缠绵,病程较长,变症较多,有湿重于热和热重于湿的不同。《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轰天雷》第八回:“不多时,医生来了,诊过脉,説这是湿温,来势尚轻,不妨。”
《漢語大詞典》:黄病
(1).指伤寒病。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持素证·足阳明经胃府脉证:“伤寒即温病,亦曰黄病,往往传人。”
(2).通指黄疸病。
《漢語大詞典》:窝子病(窩子病)
方言。即伤寒病。因一人患病,常传染全家,故称。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十七:“﹝ 李毛驴 ﹞租种两年地,两个毛驴都贴了,光剩下个外号,小嘎又闹窝子病死去,娘们走道了。”原注:“窝子病,伤寒。”
《国语辞典》:羊毛疔  拼音:yáng máo dīng
病名。患者有头痛、寒热似伤寒的症状,胸部、背部有红点,以针刺破,可取出形似羊毛之物。发病很急,严重时将导致死亡。
《国语辞典》:水媒性疾病  拼音:shuǐ méi xìng jí bìng
可以水作为病原媒介的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等。
《国语辞典》:巨脾症  拼音:jù pí zhèng
是指脾脏发生显著的肿大。导致脾脏肿大的原因包括造血系统异常、肝硬化、心脏衰竭、寄生虫感染、伤寒菌等细菌感染,以及代谢功能异常等。
《國語辭典》:冻天行(凍天行)  拼音:dòng tiān xíng
伤寒或流行的疾病。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孩儿是徐州安山县人氏,姓陈名虎,出来做买卖,染了一场冻天行的症候。」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一折:「宋江哥哥又差某徐宁接应关胜去,到这权家店支家口,得了一场冻天行的證候,一卧不起。」
分類:伤寒寒病
《國語辭典》:传染病(傳染病)  拼音:chuán rǎn bìng
将病原体传染给别人的疾病。这些病原体大都是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经由口、呼吸道、直接接触而感染,或是藉由昆虫与动物的散播而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