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传心印
【佛学大辞典】
(杂语)禅源诸诠二曰:「毕竟不与他先言知字,直待自悟,方验实是亲證其体,然后印之,令绝馀疑,故云默传心印。所言默者,唯默知字,非总不言。」
(杂语)禅源诸诠二曰:「毕竟不与他先言知字,直待自悟,方验实是亲證其体,然后印之,令绝馀疑,故云默传心印。所言默者,唯默知字,非总不言。」
宝林传
【佛学大辞典】
(书名)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建康沙门慧炬与天竺三藏胜持编禅宗诸祖传法之谶记及宗师之机缘,名为宝林传(稽古略三),如七佛之说偈,世尊之拈华,皆宝林之捏造也。而传灯广灯等诸录皆因袭之以为口实。释门正统四曰:「德宗之末,乃有金陵沙六慧炬,撰宝林传,誇大其宗。至与僧传所记,如皂白冰炭之不相入。(中略)铠庵论之曰:宝林说诡,非特达磨慧可事迹与僧传不同,其最虚诞无稽而流俗至今犹以为然者,七佛说偈世尊拈华是也。」
(书名)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建康沙门慧炬与天竺三藏胜持编禅宗诸祖传法之谶记及宗师之机缘,名为宝林传(稽古略三),如七佛之说偈,世尊之拈华,皆宝林之捏造也。而传灯广灯等诸录皆因袭之以为口实。释门正统四曰:「德宗之末,乃有金陵沙六慧炬,撰宝林传,誇大其宗。至与僧传所记,如皂白冰炭之不相入。(中略)铠庵论之曰:宝林说诡,非特达磨慧可事迹与僧传不同,其最虚诞无稽而流俗至今犹以为然者,七佛说偈世尊拈华是也。」
续宝林传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五代梁朝南岳维劲,唐昭宗光化年中集宝林传以后宗师之机缘,作续宝林传四卷。见稽古略三。
【佛学大辞典】
(书名)(参见:宝林传)附录。
(书名)五代梁朝南岳维劲,唐昭宗光化年中集宝林传以后宗师之机缘,作续宝林传四卷。见稽古略三。
【佛学大辞典】
(书名)(参见:宝林传)附录。
续高僧传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三十卷,唐道宣集。
(书名)三十卷,唐道宣集。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俗语佛源】
俗语中以谓本无其事因传说者多,大家就信以为真。此语源自佛教《景德传灯录·契纳禅师》:「问:『如何是东禅家风?』师曰:『一人传虚,万人传实』」。又《五灯会元·临济玄禅师法嗣》:「僧问:『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师曰:『一人传虚,万人传实。』」(李君冈)
俗语中以谓本无其事因传说者多,大家就信以为真。此语源自佛教《景德传灯录·契纳禅师》:「问:『如何是东禅家风?』师曰:『一人传虚,万人传实』」。又《五灯会元·临济玄禅师法嗣》:「僧问:『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师曰:『一人传虚,万人传实。』」(李君冈)
衣钵相传
【俗语佛源】
「衣」指「三衣」,即僧尼不同场合所穿用的三种法衣。「钵」即僧尼所用的食器,由梵名钵多罗而来。「衣钵」代表僧人随身所有之物。佛教禅宗师徒间传法,常以衣钵为信,称为衣钵相传。如《坛经·行由品》:「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后以衣钵相传指师徒之间以技术、学问相传授。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四十:「鲁直开口论句法,此便是不及古人处。而门徒亲党以衣钵相传,号称法嗣,岂诗之真理也哉!」也比喻前人的学术思想或艺术手法对后人的影响。苏渊雷《袁中郎全集序》:「后来如卮言日出的庄周和饺杯责子的陶潜,以及唐之白居易、宋之苏轼等,都是衣钵相传的一系。」也作「衣钵相承」,郭若《十批判书·韩非子的批判》:「《韩非子》书中屡次引用申子,正表明其衣钵相承。」(禹振声)
「衣」指「三衣」,即僧尼不同场合所穿用的三种法衣。「钵」即僧尼所用的食器,由梵名钵多罗而来。「衣钵」代表僧人随身所有之物。佛教禅宗师徒间传法,常以衣钵为信,称为衣钵相传。如《坛经·行由品》:「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后以衣钵相传指师徒之间以技术、学问相传授。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四十:「鲁直开口论句法,此便是不及古人处。而门徒亲党以衣钵相传,号称法嗣,岂诗之真理也哉!」也比喻前人的学术思想或艺术手法对后人的影响。苏渊雷《袁中郎全集序》:「后来如卮言日出的庄周和饺杯责子的陶潜,以及唐之白居易、宋之苏轼等,都是衣钵相传的一系。」也作「衣钵相承」,郭若《十批判书·韩非子的批判》:「《韩非子》书中屡次引用申子,正表明其衣钵相承。」(禹振声)
宣传为说
【三藏法数】
宣,扬也;传,转也。谓自己所得之法,展转为他人说,故名宣传为说。
宣,扬也;传,转也。谓自己所得之法,展转为他人说,故名宣传为说。
传译感通
【三藏法数】
传译者,谓西天传至东土,译彼梵语,成此华言也。盖此经前后凡二译。一晋义熙十四年,北天竺僧佛度跋陀罗,于扬州谢司空寺,译梵本为三万六千偈,成六十卷。一唐證圣元年,于阗国僧实叉难陀,于东都佛授记寺,再译旧文,兼补诸阙,增益九千偈,共前四万五千偈,成八十卷。即今流传者是也。感通者,佛度跋陀罗译经之时,感龙王遣二青衣童子,每日从池而出,以给瓶砚之水。实叉难陀译经之时,感天降甘露,徵应良多,备载传记也。(梵语佛度跋陀罗,华言觉贤。梵语实叉难陀,华言喜学也。)
传译者,谓西天传至东土,译彼梵语,成此华言也。盖此经前后凡二译。一晋义熙十四年,北天竺僧佛度跋陀罗,于扬州谢司空寺,译梵本为三万六千偈,成六十卷。一唐證圣元年,于阗国僧实叉难陀,于东都佛授记寺,再译旧文,兼补诸阙,增益九千偈,共前四万五千偈,成八十卷。即今流传者是也。感通者,佛度跋陀罗译经之时,感龙王遣二青衣童子,每日从池而出,以给瓶砚之水。实叉难陀译经之时,感天降甘露,徵应良多,备载传记也。(梵语佛度跋陀罗,华言觉贤。梵语实叉难陀,华言喜学也。)
传送鬼
【三藏法数】
谓此鬼宿因争讼,藏覆己罪,为人所讼,故受此报;托附于人,传送吉凶福祸之言,是名传送鬼。
谓此鬼宿因争讼,藏覆己罪,为人所讼,故受此报;托附于人,传送吉凶福祸之言,是名传送鬼。